一本教你从原生家庭创伤中蜕变的书——武志红《为何家会伤人》

这是我含泪看完的一本书,书中介绍了因原生家庭的爱不完整而引起的在成人后恋爱、婚姻或生理上各种障碍。告诉我们,真正能够制造安全感的只有爱,家是港湾,爱是退路。

看完后,我觉得我也有心理疾病,需要看看心理医生。

每当我男朋友因工作原因不回家时,我总是睡不着。晚上睡不着,午睡也睡不着。有严重的睡眠障碍。根据书中的说法,我是缺乏安全感。这个周末,他又不回家。我因前晚睡不着而头痛、拉肚子。本该好好睡午觉缓解难受,我却不睡。电视里播放着《甄嬛传》,这是我看了一遍又一遍的电视,我躺在沙发上听着台词,一集又一集过去了,从下午到天黑,依然没睡着,头痛更加剧烈了。这似乎是我自虐后想要的结果。接着,我难受地呕吐了两次。问题果然很严重。在漆黑的夜里,伴随着头痛,我明白了:我让自己病了,是为了被男朋友感知,要男朋友有“愧疚”,都是你抛弃了我,我才病了!就像书中美国心理学家莱因所说“存在等于被感知”。

我的感受被你感知到,我才发现自己原来是这般存在着。也就是说,我的存在感,来自于我的感受被你看到。我的身体,做了我和你关系的奴隶。


为什么会这样呢?是最初的母婴关系出了问题,在婴儿时我们不能与妈妈构建很好的链接,导致内心中一直有严重的缺失。

1.被抛弃

被抛弃的创伤一直留在我心里。回想我的婴儿时期,我弟比我小1岁半。因躲避计划生育,我妈妈远躲到外婆家生我弟弟。我1岁半前就离开了妈妈的怀抱,跟着姐姐和爷爷奶奶长大。书中有心理学家说,如果孩子三岁前,妈妈与孩子有了两个星期以上的分离,那么,请攒下让孩子看心理医生的钱吧。我和男朋友在一起5年了,回想起第一年时,我时不时和他“玩”起突然消失的戏码。凡是他言语或行动中让我略微感到“被抛弃”,我就马上消失,或趁他不注意走了另一条街道,或在雨夜中离家出走。仿佛要置他在种种极端情况下证明对我的爱,一次又一次他执着地焦虑地找回我。直到现在,我行为模式仍然没有抛下这种思维。


2.被忽视

在一直重男轻女的中国,在我的家中,我同样没得到高质量母爱。生我下来,我妈妈恨我不是男孩,因为已经生了我姐。所以必须继续铤而走险生男孩,而我还是女的,可以想象那时我妈妈、我爸爸、我奶奶的失望。若无足够好的母爱,一个人的内心就有很大一部分坠入到黑暗中。我曾经自卑、狂躁、焦虑,也有过自杀的行为。我想,是恋爱让我的生命之水在一定程度上流动起来,而终于滋养了我。在恋人关系中,我时常不自觉地变成幼稚的小女孩,在他身边行为低龄化,希望得到正在玩游戏的男朋友关爱。而他,确实也满足了我。

3.安全感

书中说“结婚时,选择的标准,不是情欲与激情,更非爱与恋,而常常是安全感”。这句话揭示了要害,原来我自己都不清楚如何做了选择的。我和他在一起,我向他要的是稳定感,我的内心太多动荡了,而他向我要的是孩子气。他的内心太成人、太僵化。我们这种搭配,在现实中很常见。

4.迎合者

但我们之间也有矛盾,不是完美的城堡里公主和王子的生活。

所谓迎合的游戏,概括成一句话:我为你做了这么多,你必须爱我,否则你就是不爱我,你这个大坏蛋。我和男朋友都是双职工,我平时一个人住时,不会天天煮饭,但每次他回家吃饭,我都按照他的喜好和口味,乐于奉献,每次吃饭也不忘提醒他“这都是你爱吃的!”。在这个环节上,似乎我是能给予无条件的爱的人,因为我在频频付出。但实际上,我会不自觉地使用一些办法,提醒他:“你欠我的。”这也是畸形。

回到原生家庭,我很小就懂事,生炉子、买菜、择菜、做饭和打扫卫生等家务成了例行工作。我这么勤快,部分原因是父母希望我这么做,而主要原因则是我自己的选择,我只有通过迎合的方式,才能获得父母的关注。

4.警惕

再亲密的人,他也是另外一个人,是和我们一样重要、一样独立的人。


5.将来

要提醒自己做个好家长。

一个概括现在家庭的经典说法是:

怀孕时,只希望孩子正常就好了,别是怪胎就行;

生下来,只希望孩子健康就好了,别总生病;

孩子逐渐长大,看着小小的他,只希望他开心就好了,其他一切都不重要;

进入幼儿园,比较心开始升起,希望自己家孩子比别人家孩子出色;

从此以后,一发而不可收拾,希望孩子在人生每一步都比别人家孩子更出色一些。

如果我有孩子,那孩子不该是我的最爱。家庭中居第一位的,不应是亲子关系,而是夫妻关系。对此,国内知名的心理学家曾奇峰形容说,夫妻关系是“家庭的定海神针”,在有公婆、夫妻和孩子的“三世同堂”的家庭中,如果夫妻关系是家庭核心,拥有第一发言权,那么这个家庭就会稳如磐石。

人生由几百、几千乃至几万个大大小小的选择构成,等你老了,回顾一生的时候,你发现最亏待的,恰恰是你自己,那你这一生,就白活了。

愿你从现在开始,从那些看似琐碎的时刻开始,活出你自己。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本教你从原生家庭创伤中蜕变的书——武志红《为何家会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