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拔了《化书成课》这颗草,爽!

早在2016年,也就是我刚刚开始接触培训圈的那一年,我就在微信朋友圈里看到了《化书成课》的官宣,当即对这个像魔法咒语般的词语产生了兴趣,想一窥究竟。看了课程内容,我自认为这是一门成熟的讲师才能吸收的课程,而我不是讲师,也不知道讲师师之路如何开展,加之上课地点在成都,于是我在手机屏幕的这一端成为了一名《化书成课》的观众。

不瞒您说,在内心一直有一个声音在对我说,“这么高端的课程,早晚会到全国各地开班的,我肯定有机会拔了这颗草”。

2018年5月,南京开班了!但是当我知道的时候已经晚了,南京班已经满员了。于是我跟化书成课小秘书说,以后上海附近开班肯定要第一时间通知我。这不,终于在2018年10月13-14日我顺利进入了上海班的课堂。

课前小秘书反复强调要带一本自己对其内容和结构很熟悉的书到课堂,但我本着智商还算够用,课前从来不预习的一贯风格带了一本看了一半不到、完全不知所云的《故事思维》来到了课堂上。周六一早进到教室,就慌了。看着同学们带的书,我惊讶的发现,这些书我几乎都有,但都只见过封皮,再惊讶的发现,我已经好久没有看完过一本书了,我这是来干什么的!>,<!在我终于遏制住逃跑的冲动后,我第一次深刻的体会到了在一个群体里“比你优秀的人都比你努力,你凭什么放纵”。

本来以为没做好功课的我会跟不上课程进度,这颗悬着的心随着课程的推进就渐渐的落回肚子里了。袁老师的《化书成课》课程整体逻辑清晰,每一个段落与段落之间都有序链接,每个段落里面的内容也都建立的易记忆更易操作的模型和工具,没有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没有含糊带过的片段,而这一切的技术——完整的将书中的内容化成一门课程的技术,袁老师都在两天课程中毫无保留的倾囊相授。

在课后复习的过程中,回想《化书成课》的两天课程,袁老师真的是实践了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内容变问题,讲授变研讨,答案变共识。以往有一些课程,进了教室觉得老师什么都懂,像神一样,可出了课堂,又觉得脑袋空空,好似啥也没学到。但是在袁老师的课堂,尽管袁老师也是什么都懂,但她走下了神坛,来到我们身边,让作为学员的我们收获满满,为我们的未来照亮了许多条康庄大道。

要说这课上完了,有没有遗憾?还真有一个遗憾,我真是后悔没有在2016年初遇《化书成课》的时刻,就立刻飞到成都去上课,也许此时的我已经开发出了我自己的课程并成为了一名有小圈影响力的讲师。好了,废话不多说,时间不能倒流,此时此刻,我还是很感激我终于走进了《化书成课》的课堂,并希望未来在【化书成课研习社】的平台上成长为一名有市场价值的金牌讲师。

你可能感兴趣的:(终于拔了《化书成课》这颗草,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