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父母给孩子准备24份圣诞礼物,生活为什么需要点仪式感?

前段时间高晓松去了一趟北欧后写了一篇文,夸赞北欧的好,甚至用这几个国家所呈现的文明来对比自已的丑陋。众网友瞬间被北欧国所吸引。

胡适曾说,你看一个国家的文明,只需考察三件事:

第一看他们怎样待小孩子;

第二看他们怎样待女人;

第三看他们怎样利用闲暇的时间。

仪式感在北欧的教育中是一个重要的家庭教育方式。在挪威,差不多每个节日都和孩子有关,而圣诞节是除了孩子自己的生日外,最让他们感到开心和期盼的节日。

家长们在圣诞节到来前会给孩子准备——24件礼物,从12月1号到24号孩子每天可以打开一件。

之所以准备这24件礼物,一是让孩子感受圣诞节的气氛。二是一种考验孩子自控力的小方法。

记得儿子两岁时那年的圣诞节前,我们也是准备了24件礼物。当他看到礼物时,兴奋地在原地拍手。

我们已告诉他一天只能开一个,但因为他太小,没有自控力,以哭为要挟反复的和我们要再打开礼物。我们没有妥协,还是告诉他一天只可能一个,由于我们的坚持,他自己也就放弃了。

第三点也是重要的一点就是为了仪式感。

有人会问24件礼物得花多少钱?有些礼物不是用经济去衡量的。在为孩子准备的礼物中,有好多和金钱没有多大关系。比如:

夏天时小孩子喜欢户外睡帐篷。这24件礼物之一就可以再次满足他的愿望。

再比如:

允许他可以邀请小伙伴来家里玩游戏。

也许大家会惊讶,这好像不是我们常规上所讲的“礼物”,但这种仪式感其实就是一份礼物。

1

仪式感是没有确切标准的。

哪怕只是早晨起来对孩子说的一句:早安!入睡前的一句:晚安!送孩子上学后给孩子的一个拥抱。这些都是基本的仪式感。

◇在挪威几乎每个家庭早起都家人都会说:早安!这已经是见惯不怪的事。

◇在饭毕,每个人都会说一句:Takk for mat (感谢食物),一是感谢做饭的人,另外也是感恩。因为家长会告诉孩子不是世界上的每个人都有饭可吃。

◇到晚上入睡时间,妈妈或者爸爸陪同孩子,会讲一段故事,唱几首歌,聊几句天,但都不会用太长时间。因为这些只是睡前的一个“仪式”,要让孩子知道这些完毕,他就要自主睡觉。

◇在父母离开房间时,也会主动亲吻孩子额头,说句:我爱你!晚安!好梦!同样孩子也会回应父母相同的话。

这种仪式感的表现目的不是让孩子只说好话,而是让孩子养成好习惯。让他们自然而然懂得肯定和赞美一个人,比否定和恶语要好得多。

在教育的过程中,那些看似习以为常的仪式,都会成为孩子日后行为的准则与习惯。

我们中国人从小接受的教育是含蓄。在我们小时很少有家长说出“我爱你”这三个字。更不会说“晚安,好梦!”甚至孩子用期待的目光去等父母一个拥抱,父母也会用各种理由回避。

在亲子节目中,我们看到很多家长在哄孩子睡觉时没耐心,好像睡前给孩子讲的故事就只是为讲而讲。有的甚至和孩子做游戏,并说孩子累了就睡了。但没有意识到睡前的仪式。

连孩子最重要的生日也不在乎这种仪式感。

2

好友小木家庭经济条件优越,父母经商,她从来不会因为钱而发愁。但她说从父母身上感受不到爱,因为她连种仪式感都没有。

有一次过生日,她主动发短信给她父亲。她父亲因为忙连孩子的生日都忘记,直到小木发信息提及。但他却连句生日快乐都没有说,直接说最新手机、电脑只要小木提的,他都尽量满足。小木流泪地说只想让父亲做一碗鸡蛋面条,说一句:生日快乐!

小木的事非常普通,更常见。但正是这种我们习以为常的事,却被父母忽略。被说了一万遍的: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最贵的礼物。但还是有些人不懂。

这种生活中最需要的仪式感,往往被淡化,甚至认为不需要。仪式不是花多少钱,多么隆重与奢侈。而是家长能一起参与其中。

村上春树说:仪式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孩子以后的人生,父母可能无法参与,但在儿时输入仪式感教育,是给孩子创造一种独特的回忆。

《小王子》一书中,小王子曾问狐狸:“仪式是什么?”狐狸说:“它可以使某个日子和其他日子相区别,使某一时刻不同于其他时刻。”

而生日就是每个人,特别是孩子心中最重要的日子。要让他知道因为他出生的这一天,是父母是开心的一天,让他知道他在父母心中,在他人心中,甚至在这个世界的重要性。

避免很多孩子在绝望时说出的那些:

我父母都不关心我,我就是这个世界上多余的人。

连我父母都不重视我,我就不应存在在这个世界。

我们做父母的总被孩子一个微笑所感动,一句:妈妈我好想你而心暖或者泪流。但可曾知孩子们也正需要我们这些话。

在家庭中,能给孩子仪式感的人就是给爱的人。其实“仪式感”就是爱的表现,是让孩子感受到爱。每个家庭都应需要仪式,让孩子在其中感受到爱。

如果觉得说得有道理!

发给朋友看看吧~

本文作者

米芷萍 家有一个五岁娃儿。定居挪威。本文首发:VIPKID家长V课堂

你可能感兴趣的:(挪威父母给孩子准备24份圣诞礼物,生活为什么需要点仪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