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笔记|陆蓉之《行为金融学》

行为金融学是什么

看待任何领域事物,“应该是”的视角让你把握长远基准;“实际是”的视角帮助你理解当下正在发生的事。

传统金融学从“应该是”的视角寻找长期均衡的规律;而行为金融学用“实际是”的视角解决当前具体的金融决策。

《行为金融学》就是要告诉你,在金融市场上,你怎么才能少犯错,同时又该如何利用大多数人的错误,反向操作,来制定交易策略。

大多数人都在犯的错误会在短期内影响价格的涨跌,而从长期来看,价格又会回归价值。你掌握了这样的规律,不但可能预测市场,甚至有可能战胜市场。

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根上的分歧

有效市场假说 VS 错误定价

人是理性的 VS 人是非理性的

套利 VS 有限套利

在传统金融学看来,套利有三个条件:零成本、无风险、正收益。

市场中,有三种常用的套利方法:跨市场套利、跨商品套利、跨期限套利。


认知非理性

认知过程可以切分为四个阶段:信息收集、信息加工、信息输出和信息反馈。在信息处理的不同阶段,人都会产生认知偏差。

被你记住的信息——易记性偏差

没被你记住的信息——信息发生顺序影响决策

首位效应

末位效应

代表性偏差

人总是倾向于根据代表性特征来冲动地做判断,这就被称为认知的代表性偏差。

“大数定律”是概率论历史上第一个极限定理,指的是当试验次数足够多的时候呈现的统计规律性。

而代表性偏差,则是人们误用了大数定律,只用少量样本就做决策,这种错误被称为“小数定律”。

代表性偏差就是错在了用小样本的很少信息来做判断。

非理性的人对自己能力的认知超过了自己的实际水平,也就是过度自信。信息没有上限,能力却是有的。你不断增加各种信息积累,但是你的能力却是会封顶的。到了一定程度,随后到达的信息没有增加你的能力,却还在不断增加你的自信心。最终,你的自信程度会超过自己的实际水平。这就是人为什么一定会过度自信的原因。

传统金融学中有个定理,叫“无交易定理”,意思是,在没有什么新信息的情况下,理性人对金融资产价格的判断没有分歧,既然没有分歧,就不会有人要买、同时又有人要卖,因此均衡的时候应该没什么交易量,称为“无交易定理”。成交实际上就是意见分歧的体现。

人在信息反馈阶段,会出现几种常见的认知偏差。包括:自我归因、后见之明、认知失调、确认性偏差、神奇式思考。

认知失调说的是,当事情出现的结果与预想不一致时,人感到一种不协调的痛苦,为避免这种痛苦,可能会对事实选择视而不见或故意歪曲。认知失调让你收集不到全面的反馈。

确认性偏差,也非常常见,指的是人一旦形成一种观念,就会从肯定自己的一面寻找证据,而不倾向于从否定自己的一面寻找证据。正面和反面的信息都有,你只是在有目的地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信息。通常,你总是能找到你要的信息,但这并不代表你的决策就是对的。

神奇式思考是将相关性误以为因果关系而致。


决策非理性

前景理论最著名的观点是,决策依赖于参考点。在金融领域,投资中的历史水平,最重要的参考点是成本价。

投资者总是会将现在的价格与成本价比,我称之为“往回看”。往回看是与历史在比,而理性人是“往前看”,看未来。

参考点与期望水平有关

参考点与身边人的决策有关

在盈利的时候,人会风险厌恶,所以,你不愿意冒险,选择“落袋为安”;但是亏损的时候,人不喜欢接受确定性的损失,所以,总是想要搏一把,于是你一直在等待。

一方面,损失厌恶的心理会使投资者尽量避免做出让自己损失的决定。另一方面,损失厌恶的心理会使投资者在发生损失时,难以止损。

“赌场赢利效应”(house money effect),指当赚钱很容易时,会轻视风险。

在低概率区域,投资者会被极端损益所吸引,在心目中放大低概率;在高概率区又会产生“失去才最美”效应,在心目中忽视大概率事件。

还有两种,直接漠视或者直接把概率生成1。

一个立体的金融市场,存在两个维度:一个是横截面维度,指的是在一个时点上,观察市场上的很多投资品种。另一个是时间序列维度,指的是固定一个投资对象,看它在不同时间点上的表现。理性人不会关心单个资产的上下波动。道理很简单,单个资产的波动会被其他资产平衡掉,对风险没有影响。

横截面上的狭隘框架:看单个投资的涨跌。

时间序列上的狭隘框架:频繁清点资产。

人的决策取决于心理账户,而非真实账户。投资者会将资金分为不同用途,为其建立各个心理账户,并对不同的心理账户采用不同的风险态度。这样的投资决策有约束自己消费的作用,但并不是最优组合。

大经济学家凯恩斯的“选美博弈”理论,它说的是在一场选美比赛中,很多美人依次出来展示。你作为观众一员,需要票选出一人。如果你选的这个人获得了最多的选票,成为选美皇后,那你就会得到最多的奖金。请问,你会选你认为最美的那个人吗?

不会,因为你的目的是赢得这场比赛,所以你会把票投给那个你认为,别人心目中那个最美的人。而别人也不会把票投给那个自己认为最美的人,而是会把票投给他们觉得,别人心目中那个最美的人。所以,当你做选择的时候,你其实是在猜别人,这就是选美博弈。

金融投资其实就是在猜别人。你认为别人是怎么想的,比你是怎么想的,更重要。

股票市场就是个选美博弈。你应该把钱用来买那个你认为,别人觉得最好的股票。当你觉得大多数人都觉得它会上涨时,你就应该买入。

现实中的这种决策方式不能算是理性的,因为理性人只根据资产的价值来决策;但是,这种决策也不是非理性的,因为这样确实可以获得盈利。我就把这种决策方式的人称为“聪明投资者”,既区别于理性人,也区别于非理性的人。


典型的交易错误

本地偏差,是资本配置的错误方式,问题在于分散化不足。

不应该配置与你现有资产波动性一致(正相关)的资产。你应该配置与现有资产波动不相关或者最好是反向波动的资产。

如果你想克服资本配置上的非理性,今后就不应该多花时间在资产选择,也就是仔细挑选哪几只股票上,因为你选来选去,对你收益的影响有限,你应该多花时间仔细思考在大类资产的资本配置比例,这会极大改善你的投资收益。

“1/n法则”不是一种理性的资本配置方式。

每个人的最优资本配置应该让自己的效用最大化。效用值取决于三个变量:资产的收益、资产的风险和自己的风险偏好。

个人投资者亏损的主要原因是,交易太多了!

投资者相信他们掌握了充分的信息,可以进行交易了。而实际上,这些信息不足以支撑任何交易。过度自信程度更高的投资者交易会更频繁,但由于交易成本存在,就会使得收益更差。

投资者更倾向于卖出盈利的股票,而不愿意卖出亏损的股票。投资者倾向于“售盈持亏”。

“涨停敢死队”策略:在第一次达到涨停后买入,然后在第二天卖出。“涨停敢死队”利用:1.买入行为偏差:“追涨”;2.有限关注。

对于金融资产来说,坏消息虽然可能引发卖空,但卖空的限制条件很多,例如现在对于股票融券有限制性规定,普通投资者卖空股票比较麻烦,因此,卖空很少。

同时,不少投资者相信“利空出尽是利好”,坏消息释放以后就是一种好消息,因此净效应也是买入。这就是有限关注理论的原理:只要是引起关注的事件,都会引发买入。

哪些事件会引起关注呢?第一,交易量增加,对于股票来说,就是股票放量。放量,指交易量突然大幅增加。第二,有新信息发布。例如公司发布财务报表,上新闻头条等。但实际上,根据已经发布的信息再做交易已经晚了。第三,有极端历史收益,例如昨天涨停或跌停。

其他买入行为偏差:倾向于重复做同一只股票;摊薄成本偏好。

当人非理性的一面在群体中被统一了以后,心理群体的智商就会低于单个个体理性人的智商。“羊群效应”,就是指放弃自己判断,追随大众的决策。


股票大盘的奥秘

今后你可以关注一下大盘的市盈率,如果你发现它偏离正常区域太多时,就要警惕投资者对于公司盈利的增长过度乐观,可能会错误地以过去增长代替未来增长,从而忽视了风险。

大盘可预测的原理是,股票价格不应背离公司的经营情况。如果背离了,则股价将会回归,但股价围绕公司盈余的波动不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回归,因此,大盘在长期,例如10年的预测效果比较理想。

注意,我说的是战略,资产配置的战术性选择并不简单。所谓战术性选择,指的是市场进入和离场的时机问题,也称择时,这就很难了。

“股权溢价之谜”说明,参与股权投资并非为一个零和的博弈。从近百年的数据来看,股权资产的收益很高,年化能够达到10%以上。所以,无论你的风险偏好如何,都应该在战略上配置一些股票。

米勒假说认为,均衡的时候股票价格一定是被高估的,价格反映的是乐观者的预期。这个假说需要满足两个条件:1.投资者具有意见分歧,2.市场具有卖空约束。

“米勒假说”对你的价值:首先,它让我们认识到股价有泡沫是常态。其次,你要注意了,越是放量,也就是交易量变大的股票,你越需要警惕泡沫的存在。第三,你还应该注意那些卖空特别困难,比如无法卖空或流动性缺乏的市场和证券。

Berkman等人2009年在国际顶级期刊JFE上发表了一篇著名的文章,标题就叫《新闻一出就要卖》(Sell on the news),这个标题来自于一个英语谚语,全句是“buy on the rumors, sell on the news”,谣言起则买,新闻起则卖。如果一件事情还在传闻阶段,则买入,如果已经落实且发布消息了,则应该卖出。这就类似于我们常常说的:利好出尽是利空,利空出尽是利好。

能从哪些具体数据看出投资者的意见分歧程度呢?有5个衡量指标,分别为:公司收入波动、股票收益波动、分析师预测差异、被股票研究数据库收录的时间长短、换手率。

当换手率下降之前,你可以买入,当换手率快速下降的时候,你则应该果断卖出。

博傻理论(Greater Fool theory),是哈里森和克雷普斯在1978年提出来的,翻译过来就是,更大的傻瓜,为了记忆方便,我把它叫做博傻理论。它关于价量关系的结论比上一讲介绍的米勒假说更为激进,认为:在均衡的时候价格会超过所有人的预期,包括乐观者的预期。在它看来,短期越是频繁交易,资产价格越高。

博傻理论的关键点:快速交易。

如何分辨出“击鼓传花”的游戏?第一是交易要快。第二是交易量要大。

持续的交易量是度量投资者情绪的重要指标。


行为投资策略

行为金融交易策略能取得超额收益的原因是什么呢?

本质上,就在于它利用了普通投资者的错误来构建自己的投资策略。所以,这个策略成功需要有三个条件:首先,投资者要犯错。其次,需要做与犯错的投资者方向相反的操作。最后,从长远来看,价格需要向理性的方向收敛。

这就牵涉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行为金融交易策略一旦建立,会一直有效吗?它能够管用多长时间呢?实际上,没有任何一种交易策略可以一直有效,都只是在一段时间内有效,短则几个月,长达10几年。行为金融策略的本质在于,可以找到一些方式,使得你在没有增加风险的情况下,获得更多的盈利。

如何检验异象因子?

第一步,把市场上的所有股票进行排序。第二步,把排序好的股票分成十等分。第三步,构建对冲组合。第四步,检查组合风险。

按这个方法构建的组合策略,通过一买一卖,也就是套利,规避了系统性风险;通过买和卖一组而不是一只,规避了非系统性风险,这样整个组合既没有系统性风险又没有非系统性风险,总风险很小。

不断寻找可以盈利的新异象或者把原来单独的盈利因子复合起来使用就变得特别重要了。

行为组合在不承担风险的情况下,却能够产生超额收益。它应用简单,不需要依赖个股的基本面,只要有投资获利的经验直觉都可以用这种方法来构建策略。

长期反转效应:涨久必跌,跌久必涨

“跌久必涨”,这个跌的时间到底指的是多长呢?在美国市场基本上是三年。在中国市场上,这个道理虽然同样适用,但是表现出来的时间长短就不太一样了。一般会短于美国市场,我们团队测出来的大约在一年半左右。

惯性效应:追涨杀跌

反转交易策略利用的是长期价格规律,我们上面也说过,在构造组合时用过去3年,最起码超过一年的业绩来排序;而惯性交易策略利用的是短期价格规律,在构造组合时用过去半年,最多不超过一年的业绩来排序。

应收账款越多,盈利质量越差。应付账款越少,就代表着这家公司盈利质量越差。所以存货越多,盈利质量越差。应计越高,企业的盈利质量就越差。

构建策略的时候应该按照没有被预期到的盈利增长来排序,也就是用真实的盈利增长减去被预期到的部分。

行为金融学与传统金融学并不矛盾,它们是短期和长期的关系。

传统金融学讲长期价格最终应该会是什么样,行为金融学讲这中间经常会出什么错。正是由于很多人利用这些价格错误,反向操作,价格会向理性的方向收敛。

总结一下,心理学让我们理解人会犯什么错,传统金融学提供了价格理性的方向,这两者合在一起就构成了行为金融策略发挥作用的基础。

你可能感兴趣的:(暖笔记|陆蓉之《行为金融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