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武之美—兔罝

说到美,你眼前的画面是什么样子呢,花前月下,柳舞波摇?在读这篇诗经.国风.周南.兔罝(jū)的时候,我忽然醒悟,曾几何时,我们已经把美这艘小船驶入了“柔软”这条巷道,而忘记了“刚烈”的巷道里,同样可以载得下“美”的船只。

一、诗经原文和我的翻译

诗经原文及注释

肃肃(suō,密密)兔罝,椓(zhuó,打击)之丁丁(zhēng,打桩的声音)。赳赳武夫,公侯干城(捍卫者)。

肃肃兔罝,施于中逵(kuí,岔路口)。赳赳武夫,公侯好仇(同逑)。

肃肃兔罝,施于中林。赳赳武夫,公侯腹心。

兔罝本来是逮兔子的猎网,一说通指鸟兽网。还有一种说法是捕老虎的猎网,因为古有“於莬(wěn)”的说法,就是捕虎。从本篇描述的赳赳武气看,也许兔罝专指用来捕虎的猎网更恰当。

下图是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苗族於莬仪式,也被称为捕虎舞。

图片发自App

我的翻译:

猎网结得紧又密,布网打桩叮叮当。

武士气概雄赳赳,坚决护卫我家乡。

猎网结得紧又密,布网就在叉路上。

武士气概雄赳赳,英勇刚烈如阳光。

猎网结得紧又密,布网就在林深旁。

武士气概雄赳赳。保家卫国胆气壮。

做一点说明:为什么我把公侯翻译成家国。诸侯割据的年代,公侯就是一方百姓的家国与衣食父母。

二、气势恢弘的豪气,是大手笔的美,有时候,美与对错无关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首诗是念小学时候学的吧?那个时候似乎很难体会诗中磅礴的意境,不过,现在与这首诗关联在一起的,仍然是语文老师在阅读这首诗的时候那激扬的声音。

雄伟之势也是可以传染的。

兔罝从打猎时的宏大,转到保家卫国。从人与兽的争斗,到人与人的战争。

读到这首诗歌的人,也会油然而生豪气,而在战场上不惧牺牲,勇猛向前。从这一点上,兔罝与这首毛诗起到的作用是相同的。这一点,相信50后70后的人,当年在唱着这首歌的时候会有同感。

雄赳赳、气昂昂,

跨过鸭绿江。

保和平、为祖国,

就是保家乡。

我知道,我描述的这些场景,会有人撇嘴,甚至直接挑衅:你说的这些场景,不是猎兽就是战争,这是不义的。

我承认,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很难说义与不义,即使到了今天,我们拿今天的道德判别标准,仍然难说义与不义。

这就像秦始皇的大统一,一方面是掐死了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的繁荣,另一方面也确实统一了中国,让狼烟四起的华夏大地消停了一阵子,而更好地发展经济与国力。

在看诺兰导演的敦刻尔克的时候,虽然是一场逃亡,我仍然能从他的镜头里看到壮阔的海滩,以及海滩上几万士兵的恢弘。虽然那恢弘蒙上了一层灰色。

图片发自App

三、今天的审美

从兔罝说到今天审美,我忽然有一点悲哀。因为我想到了很多现象:

比如崇阴柔而轻阳刚,所以公众人物中小鲜肉当道;

比如崇古人而轻今人,所以很多古代建筑被人们膜拜有加,而对现代优秀建筑大师的作品完全无感无视;

比如崇西方而轻东方或者反之;

如果一个时代的审美出现问题,其中一个很突出的表现就是审美偏狭。这个例子历史上太多了,比如中国的黑灰蓝年代,比如宋代的沉寂与奢华…

这样看来,审美既有文化的积淀,也很大程度上受政治因素的影响。尤其在集中制国家,政治因素的导向几乎垄断了人们的审美方向。

这,也不得不说,是今天的审美的悲哀。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雄武之美—兔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