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经验,让核心素养生根——读俞正强校长《种子课——一个数学特级教师的思与行》

                     

寒假批注一年级下册教材时,有一个问题一直萦绕:20以内甚至100以内数的读写与加减法应该大部分学生都会了,那我教什么呢?认真分析完第一单元后,我感觉这两课特别重要:《买铅笔》和《开会啦》。《买铅笔》是20以内退位减法的起始课,也是计算教学中退位减法的起始课;《开会啦》是两个数量多少比较的起始课,是减法的另一种模型建立与理解的起始课。既然是起始课,对于学生数学学习的整个过程来说应该是很重要的。可是如何破解如此重要之课与学生已有经验(会算,但说不清其中的道理,或者理解不透彻)的矛盾,如何有效利用学生已有经验来更清楚的理解算理呢?这时我想到了种子课,毫不犹豫的在京东上下单买了俞正强校长的种子课系列图书。

对于《种子课——一个数学特级教师的思与行》拿到书后一口气读完一大半,有相识恨晚的感觉。

开篇说到的“起始课”在这本书里叫种子课,怎样判断一节课是不是种子课呢?俞校长在书中这样回答:回答这个问题其实也不难,关键是从一个系统的角度来思考,整体把握一个知识块的前生今世和后延。这个过程一定有其发生的基点(知识与活动经验相连的关键点)、发展的节点(知识与知识相连的关键点),这些基点与节点可能就是我们的种子课,一定要对这样的课花力气,精雕细琢。这些课上好了,学生的学习就不会模糊,并于非基点或非节点的生长课上鼓励学生自己阅读、自己思考,就不难了。

而我想要解决的问题,在本书的第二章《如何上好种子课》中有非常清晰的描述:小学生数学课堂学习之基本样式;学生经验与经验改造;先期学习;学习起点;“选材”与“立序”;预设与生成;经历、体验与探索;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之探究性学习;学习方式之数学欣赏。认真的边读边想后,对于一年级下册这些学生和家长都认为他们会的知识,我该如何去开展我的教学。

我的准备:

理清整个一年级数学下册数与代数板块的知识系统。

 

家长的培训:

通过线上家长会的培训,使得家长们必须明确,我们在一年级下册所学习的10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并不仅限于算的出答案,而是要在能说清算法、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来进行数学素养的培养,学习能力的培养,终身学习意识的培养。

精准的教学活动:

双班教学的劣势很多,能在一个班充分了解学情,另一个班进行针对性更强的教学应该就是双班教学最大的优势了吧!

在教学《买铅笔》这一课时:  剩下14-5=9很多同学是脱口而出的,而关于以上两个问题的思考就需要学生整理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实际总结出两种给法:第一种直接给一张10元,售货员找回5元,再和包里的4元合起来就是9元;另一种给法先给4元,还差1元,就需要再拿10元,售货员找回9元。此时学生的思路对于第一种给法理解相当清晰,可是第二种给法就有点模糊了。你能把你的想法用算式表示出来吗?此时就出现了老师在教学退位减法时最不想出现的情况:先算5-4=1,再算10-1=9。在孩子们正确算理算法尚未理解时,我不敢细讲,一句话带过,这样不对吧,怎么能用饮料的钱去减总钱数呢?你能用小棒把刚才的两种付钱方法表示出来吗?此时有一部分孩子是能说得清,摆得对的;可是也有一部分孩子的眼中已经开始出现迷茫的眼神,我觉得我该刹车了。

第二节课到了四班,有了前车之鉴,同样的三个问题:(1)我用“春节李老师带了14元,买一瓶5元的饮料,还剩下多少元?”的情境引发学生对相关经验的唤醒:你会怎么付钱呢?怎么付钱比较方便呢?学生最先说出的付钱方法是:先给4元,还差1元,就需要再拿10元,售货员找回9元。(2)你能把你的想法用算式表示出来吗?学生利用算式准确表示出来(3)你能用小棒把刚才的付钱方法表示出来吗? 学生利用小棒进行了相关的摆法来进行了验证。整堂课的最后,我问了第四个问题,我们还可以怎么付钱呢?此时学生说出了另外一种先付10元的付钱法,我把这个方法的细讲留到了第二堂课,并且当天的所有练习均为连减的练习。

在这个班我采用了个个击破的办法,效果与第一个班进行比较我发现,学生是相对轻松的。第二天进行两种方法的混合教学后发现,学生基本都能正确正确的拨珠和描述。而且这种方法也是学生在算理理解中较难的一种,也是之后我们画数线方法的算式模型,也是减法的性质,如此种种意外只发现,更是对俞正强校长的这句话理解得更加透彻:从事于小学生学习实践的一线教师,我们应该去琢磨学生知识理解的“内因”、“内在图式”,只有正确把握了,教学才能做到“不陵节”、“当其可”,使学生的学习落在支撑点上,不至于浮在半空,如云无影。

你可能感兴趣的:(唤醒经验,让核心素养生根——读俞正强校长《种子课——一个数学特级教师的思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