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爱凌。
一个不到19岁的“天才少女”,第一次参加冬奥会,以两金一银完美收官。而且,她除了冬奥运动会冠军,还是妥妥的一枚学霸。
我看了一些关于谷爱凌的采访、分享和纪录片,第一感觉——感觉她就是心理学理论在她身上实践的一个结果呈现 ,当然,这仅仅是我的个人感受哈。
所以,今天这篇文章,我想从脑科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来分享一下,如果想培养“谷爱凌”式的孩子,我们可以做什么,以及为什么这么做会有效,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
保证充足的睡眠
谷爱凌在采访中说,直到现在,她每天也会保证十个小时的睡眠,也许不是每个人都需要10个小时的睡眠,但保证充足的睡眠这一点是有科学依据的,我们在传统的认知里觉得睡觉是浪费时间,什么事情也没有做,其实,在我们睡觉的时候,大脑也没有闲着。
近年来的脑科学研究发现,学习的过程不仅发生于人清醒时,也发生于人睡眠后。当我们进入深度睡眠后,白天学习新知识时所活跃过的脑区域将再次活跃起来,即大脑在自发地进行信息加工和巩固,不停地整合白天的信息和过往的信息,删除不重要的,把重要的信息留存下来转化成长期记忆。
如果缺乏这个过程——比如当天晚上熬夜严重——那么到第二天时,大脑就会陷入混乱、遗忘。所以,缺乏睡眠不仅会影响一个人第二天的精力,降低其第二天的学习效率,还会损害大脑细胞的正常运转,从而影响当天所学知识的记忆。
所以,充足的睡眠本身就是一种高效学习策略,除了帮助记忆,还是精力、专注力、思考力和学习力得到保证的基础。
由于每个人的身心状况都不太一样,很难准确地确定睡眠的充足性,最重要的是自己的感觉,睡醒之后有没有感觉到精力充沛和大脑清醒,如果有,那就是适合你的。
在这里也给大家介绍一个90分钟睡眠法,来源于《斯坦福高效睡眠法》这本书。
为什么是90分钟?
因为我们的睡眠一般由五个不同的睡眠阶段组成,分别是:入睡期、浅睡期、熟睡期、深睡期、快速眼动期。
经历这五个阶段所需的时间通常为90-110分钟,每个人各有不同。
当我们经历一个完整的睡眠周期之后再醒来,要比我们在之前四个阶段醒来要更加精神,也更加容易起床。所以我们晚上睡觉的时间应该是90分钟的倍数:1个半小时、3小时、4个半小时、6小时、7个半小时。
新生儿每天的睡眠在20个小时以上;2-12岁的儿童在10-12小时;12-18岁的青少年在9-10小时;18-60岁的成人为7-8小时;60岁以上的老人只有5-7小时。
我们现在知道为什么谷爱凌说她妈妈一定要她睡够10小时了吧。
保持每天运动的习惯
谷爱凌除了滑雪之外,她还酷爱长跑和篮球,体操、瑜伽、骑马、足球、攀岩、射箭,也是样样拿得出手。那运动跟学习有什么关系吗?关于运动的好处,也越来越多地被人了解,比如运动可以促进神经元的再生长,提升专注力,保护大脑的健康,改善情绪等等,这些都是保证我们学习质量的重要因素。
为什么运动有那么多好处呢?因为运动不仅需要肌肉的参与,还要依赖大脑的参与,而且在漫长的进化链中,运动与大脑已经形成了这样的一种存在关系:“一个物种运动得越多,所需要的大脑就越大,这在哺乳动物中尤其明显。”
我们运动时大脑会释放BDN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从而促进细胞的增长,以满足运动对大脑日益增长的需求(大脑分泌的BDNF很多,不仅仅对参与运动的区域有影响,对其他功能区也发挥着作用)此时,整个大脑都会因运动而活跃起来,可以说BDNF为脑细胞的成长和功能发挥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同时,运动也会引起一些重要的神经递质的释放,如血清素、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等,这些都是影响我们身心状态的重要神经递质,如果大家想了解更多有关于大脑与运动的关系,推荐大家看约翰·瑞迪的《运动改造大脑》这本书。
在这本书中,作者提到:“学校认识到运动对大脑的塑造作用后,将综合的有氧运动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这为学校带来了丰厚的回报,学生的学业成绩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步。”
虽然我们不是运动员,但保持运动的习惯带给我们的好处早有研究证实,尤其是对于还在发育成长的儿童青少年,因为他们的大脑可塑性更强。
保持专注力,一次只做一件事
你有没有试过,打开电脑准备工作的时候,会突然惦记自己昨天买的快递到哪了,然后打开淘宝看看,打开淘宝后又发现页面给你推荐了一件衣服,觉得挺好看的,忍不住点了进去,最后一看时间,1小时过去了,之后又懊恼不已,俗话说得好啊,人非圣贤,人非草木,其实这也是我们大脑的偏好,再说,现在真的有太多碎片化的信息和吸引眼球的短视频直接送到我们的眼前了,如果没有有意识地去觉察到这点,并把注意力拉回来,我们就很难做到专注在当下的重要事务上。
谷爱凌说,她想做作业的时候,会用百分之一百的精力去做,做完之后他再用百分之一百的精力去滑雪。在做其中任何一件事时,自己都会尽力保持专注,高效地完成后,再干净利索地切换到下一件事。
记得14岁的奥运冠军全红婵也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就跳五个动作,每次把每个动作跳好就好。
她们的成功都离不开她们强大的专注力。在我看来,这种专注力还会帮我们形成一种做什么事都要全力以赴的品质。当一个人全身心地投入到一项事物中时,就会很容易进入到一种心流的状态,这会让人体验到一种积极的情感,更加热爱自己所做的事,同时,心流也会激发一个人的创造力。
这让我想起美好生活创始人唐宁老师被问到如何处理孩子玩手机和做作业这件事这个问题时的答案,她是这样说的:
不难看出,这也是让孩子养成专注的习惯。
那么,一次只做一件事,为什么对专注力有帮助呢?从脑科学的角度看,大脑的前扣带皮层越发达,表示注意力能力越高,而一次只做一件事情的训练可以让大脑的前扣皮带更厚。
我们如今生活的时代,很多时候需要同时处理多项任务,很多人也习惯了这种状态,比如边散步边发短信,边上课边玩看视频,边浏览网页边和别人聊天。
不过,最近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杂志上的一项研究表明:“同时处理多项任务会严重损害我们的脑细胞,而那些不断在屏幕和app之间来回切换的人,最终会产生严重的记忆衰退,脑部扫描显示,长期同时处理多项任务会让人的前额皮质变薄。”
也就是说,一次做一件事不仅能提升我们的专注力,还能保护我们的大脑细胞不被损害。
那么,我们有什么办法可以帮助自己保持专注力呢?
正念冥想是其中一种,在以前的文章里我们都有提到过,当然这不是一两天就能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而是需要持续的训练,有科学研究证明,通常需要持续8周左右的正念冥想,我们的大脑就会开始发生积极的变化。
除了正念冥想外,还有一个小办法就是防中断法,有点类似番茄钟工作法,当我们真正要开始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就给自己定个十五分钟或者五十分钟,这段时间就不用手机看时间或者把手机调成飞行模式,然后旁边放个本子,我们可以把任何打断我们的人、事、物都记到本子上,先不处理,等这段专心学习或工作时间结束了之后再去处理,慢慢地就会发现自己的专注力越来越强。
另外,也有心理学家建议,在切换工作任务之前,先至少花15分钟的时间在手头的任务上,因为切换了任务之后需要重新投入时间,这是一种切换成本,因为当我们切换任务时,大脑也会消耗能量。
学会放弃,避免内耗
有个概念叫“心智成本”,它指的是占用我们的大脑内存,消耗我们个人能量的东西。有时候让我们感觉到很内耗的时候,不是在做事的过程中,而是在要不要做这件事的纠结中,“纠结”,它就是一项心智成本,但因为看不见,而往往被我们所忽略。
之前我们提到过,谷爱凌除了滑雪,还很喜欢长跑,而且在跑步上也很有天赋。高中的时候她就是田径队和越野队的主力队员,但是有一次跑步的比赛和她自由式滑雪比赛时间冲突了,她只能二选一的时候,她选择了滑雪,从那以后她就把滑雪当作事业去拼搏,放弃了成为专业跑步选手的机会。
所以,当你无法平衡时间的时候,一定不要把所剩无几的时间浪费在纠结上,果断一点,敢于为自己负责,选择对自己来说真正重要的事情。所以,选择放弃,其实也意味着可以更高效地去处理其他事情。
每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学会放弃”是一种人生战略,也是一种智慧。
做自己热爱的事情
谷爱凌说:“我不是为了拿奥运奖牌而滑雪,也不是为了考上斯坦福而学习,我这么做是因为我喜欢,顺便赢几场,而赢又让我更喜欢去做。”
我们都知道,做自己喜欢热爱的事情,会让我们更有动力,更容易坚持。因为“热爱”激发的是一个人的内驱力,那是长期努力的根源和动力所在。
为什么说激发,因为内驱力是每个人都有的,它是生命力本身,所以当我们在一个人身上看见那份“热爱”时,会感觉到一种朝气蓬勃的活力从她们身上散发出来,很容易被她们吸引和感染。
歌德曾经说过:“无论选择哪一条道路,鲜花和荆棘同在。”选择自己热爱的那条路,纵使面对荆棘,也会更有勇气和没那么痛,哪怕偶尔遇到失败也不会轻言放弃,自怨自艾,而是愿意继续带着热爱,把人生当作一场冒险游戏,去探索更多未知的世界。
谷爱凌说:“当有会受伤这种想法时,你就得先是想你的热爱,我要是真的热爱滑雪,那什么都停不了我。” 这句话除了看出她很热爱滑雪的同时,也体现出了她一种积极的思维方式,她知道可能会受伤,但她不是去想象那些让自己感到害怕和焦虑的事情,而是那些能够给到自己力量感的东西,然后思考如何去实现,让人前进的一定是那些美好的期盼和愿景,而不是恐惧和害怕,后者只会让人退缩,谷爱凌向记者展示她的手机屏保就是一个奥运金牌,所以,她非常懂得自我激励。这些都是需要我们有意识地去引导和训练的。
说回热爱这件事,现在很多人是很困惑的,他们不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我觉得很多时候,不是我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而是忘了重视自己的感受,不认为自己想要的是重要的,为了完成外在的要求和期盼,习惯忽视或压抑自己的情绪和需要,久而久之,对自己的感受越来越不敏感,也就越来越难听到自己内心的声音。其实我们不知道的是,我们真正想要做的事一直都在内心深处。
所以,如果想找到自己想做的事,我们需要先重新链接内心的自己,我们可以从生活当中最小的事情上,从自己最能做主的事情上开始,在这些小事中去感受,去体验,允许自己去选择和表达,练习去明确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然后把这种重新认真对待自己需求的态度,延伸到我们人生的其他选择上。
试着给自己体会自己的感受的时间和空间,尝试抛弃一切自我否定,相信自己,重新去拥抱那些让你感觉到快乐,美好的感受,逐渐地,你自己内心真正想要做的事情,也会重新浮现出来。
另外还有一种方法是多尝试,从行动中明确想要做的事。当我们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时,那就多去实践和体验,在做的过程中,也许我们依然没发现自己喜欢什么,但过程中我们会发现自己不喜欢什么,不适合什么,其实这也是了解自己的一个方法,剔除那些不喜欢的,就会越来越近自己想要的。
活出自己的热爱,才会更容易帮助孩子找到他们自己的热爱,也会更理解和支持他人对热爱的追求。
学会坚持,不轻易放弃
谷爱凌拿到了第一面金牌的时候,网上很多声音都说她是天才少女,关于“天才少女”这个称呼,谷爱凌是这样回应的:
没有人能随便成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运动员们要克服很多想象不到的困难才会得到那么荣耀的一瞬间。
在《坚毅:释放激情与坚持的力量》的TED演讲中,演讲者安杰拉.达克沃思教授提出了一个观点:在所有那些不同的情境下,一种预测成功的重要因素的特征显现了出来,而且它并不是社交智力,也不是漂亮的外表,强健的体魄,也不是很高的IQ。这种特征是毅力。
“ 毅力是对长远目标的激情和坚持,毅力是拥有持久的恒劲,毅力是你对未来的坚持,日复一日,不仅仅是一个星期,不仅仅是一个月,而是数年的坚持,努力奋斗着让自己的梦想变为现实。毅力是把生活当成一场马拉松,而不是一次短跑。 ”
那我们怎么去做到坚持地做一件事呢?除了热爱,还需要学会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反馈又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为什么建立反馈机制这么重要?这里就要提及到一种神经递质多巴胺(Dopamine),因为我们想要坚持做一件事,就需要让我们的大脑分泌多巴胺,很多人认为多巴胺是一种快乐因子,其实它的作用并不是让我们感到快乐,而是是能够预测奖赏,促使我们为追求奖赏去采取行动,是跟动力,奖赏机制,期待等这些方面相关的一种重要神经递质。
反馈机制的设立就像是给到大脑释放多巴胺的一个评估标准,如果没有反馈这个标准,即使我们做对了,我们的大脑也不会释放多巴胺,我们也就得不到努力被认可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最终就会因为动力不足而不能坚持下去。
当我们感受到哪怕是一点点成功了,也即正反馈,我们的大脑也会释放多巴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多巴胺的释放就是在告诉我们刚刚付出的努力是有效的,认可了我们付出的努力,这会让我们感到快乐和兴奋,并有动力继续做下去。
我们再来看回谷爱凌说的那句话:“我不是为了拿奥运奖牌而滑雪,也不是为了考上斯坦福而学习,我这么做是因为我喜欢,顺便赢几场,而赢又让我更喜欢去做。”
这里的“赢”对她来说就是一个反馈,而且是一个正反馈,这样的正反馈又促使她一次次地去做这件事。
我们已经知道了正反馈对坚持的重要意义,实际上,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挑战更多的是来自于负反馈,这也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很正常的现象,符合学习的规律,那面对负反馈的时候我们可以怎么做呢?
答案是:用成长型思维去思考
所以,当我们遇到挫折时,尝试从挫败感和沮丧感中把自己抽离出来,用成长型的思维去思考和应对,给予负反馈积极解读,把它们视为一个学习的机会,而且当我们这么做的时候,我们的大脑也会释放多巴胺,这将有助于我们调整自己的目标或战略,释放激情和动力继续坚持下去,直至达到我们想要的结果。
目标感、反馈机制,自我激励、积极的思维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一个人做一件事的动力,另外,我觉得这也跟一个人的先天气质和性格有关,要强的孩子做事也会特别能坚持。从谷爱凌的采访中,可以了解到她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孩子,不服输,很拼,这些人格特质也造就了她的成功。
保持稳定的情绪
我们都知道保持情绪稳定的重要性,但偶尔也会受情绪波动的影响,影响可以来源于外部的影响和内部的影响,今天想多说一些来自外界的影响,比如别人对待自己的评价、态度和看法等,作为运动员,稳定的情绪更是一项必备的心理素质,幸运的是,稳定的情绪不是天赋,而是一种能力,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和练习习得的。
谷爱凌在采访中也表示:“我要做的就是挑战自我,在我热爱的生活里,不受任何流言蜚语的左右。”
那她是怎么做到的呢?
8日夺得北京冬奥会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冠军后,面对新闻发布会上英国《卫报》记者提问她如何看待之前一部分美国媒体和网友的批评时,谷爱凌是这样回应的:
“我觉得我并不是想要让所有人满意。我只是一个18岁的女孩。我只是希望可以享受我的生活。
事实上,我并不是很在乎别人是否满意,我觉得我自己在竭尽所能,我也在享受整个过程,我在用我的声音,在与我有关的领域带来尽可能多的积极的改变。
我知道我的心地是善良的,我也知道,我做的每一个决定基于共同利益,我觉得会带来更大的好处。
所以说,如果有人不相信这就是我的初衷,那么只能证明他们可能没有足够的同理心去理解别人的善意,可能他们与我有不同的价值观,所以我不想把时间浪费在没有受过足够的教育的人身上,他们可能也永远不会体验到我有幸每天感受到的喜悦、感激和爱。
如果有人不相信我或者不喜欢我,那么,这是他们的损失,他们也成为不了奥运冠军。”
这段回应也是有着很浓的心理学的味道。
第一,谷爱凌有着非常清晰的自我认知——“我知道我的心地是善良的”,我是怎样的一个人,不需要别人来告诉我;
第二,有着自己的价值观评价系统——所以“并不很在乎别人是否满意”,该做什么事,怎么做,做成怎样的程度才算好我自己心中有数;
第三,能够很睿智地区分出哪些是自己的事,哪些是别人的事——“我做的每一个决定基于共同利益”,是的,决定我是做了,别人相不相信,喜不喜欢,那是别人的事,跟我没关,所以我不想把时间浪费在不是我问题的事情上。
第四,用积极的思维去解读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他们可能没有足够的同理心去理解别人的善意”,“可能他们与我有不同的价值观”,而不是将不好的结果都归因于自己,比如认为自己不好,自己不被人喜欢等等。确实是这样的,别人的评价并不能定义你是谁。
以上四点,无论是保持情绪的稳定,还是更从容地做自己,都是非常值得学习的,但也不是很容易做到的,因为追溯到本源,还是需要一个强大的自我来支撑,自我这东西包含的东西真的太多了,然而,每天进步一点点,就会逐渐看到积极的变化,这也是成长的一个过程。
相信自己
某平台大V在分析谷爱凌的夺冠前景时,对她并不看好,认为谷爱凌在大跳台上不具备优势,拼一把才有拿奖牌的可能,令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谷爱凌竟然看到了他的分析,而且在评论区给他留言“你为什么对我没有信心”
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她的信心满满。
心理学里有个概念,叫“自我效能感”,意思是一个人对自己完成某方面工作能力的主观评估,简单来说,就是给自己完成某件事情的能力评分,对自己有多少信心,评估的结果如何,将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行为动机。有实验研究证明,这种实现自己目标的能力的信心,比一个人是否拥有这种能力更能让一个人获得成功。
培养自我效能感的方法很多,原则上就是不要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对孩子多点认可和肯定,多鼓励孩子做喜欢的事情,让孩子在做事过程中感到快乐和有成就感,给孩子多创造成功的体验,经常这样做,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会越来越好,孩子也会越来越有自信。自信,简单来说就是各种事情成功体验的总和,它是做出来的。
良好的亲子关系
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的基础。
谷爱凌在接受采访时说过:“每个小孩儿都觉得自己的妈妈最好,但我真的觉得我的妈妈是最好的妈妈,我妈妈比别的妈妈会做的事都多。”
我们可以看出她和她妈妈的关系很好。
在被问到,多年来妈妈给她带来怎样的影响时,谷爱凌是这样回答的:“我妈妈很厉害,因为她是唯一能在陪练中跟上运动员速度的家长。一直以来,她给了我很大的支持和帮助,在生活方面,她会帮助我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比如监督我按时睡觉。妈妈也是我的滑雪启蒙老师,很小的时候,她带我去滑雪场,给我买了人生第一双滑雪鞋,在充分尊重我意愿的前提下,鼓励和支持我,激发出我内心的热爱和动力,让我勇敢地坚持下来。
我觉得妈妈就是我滑雪背后的“智慧大脑”,从学习方式到动作、感觉,从比赛心态到竞技技巧,她都会帮我进行科学分析,让我思考地更深入,我才能不断取得突破性的成绩。”
从这段话里我们可以看到谷妈妈与孩子相处上的几个特点:尊重、鼓励、支持、帮助、以身作则。
也许很多家长不能像谷妈妈那样时常陪伴在孩子的身边,其实给孩子最好的爱不在于陪伴时间长短,而是父母呈现给孩子们的状态。做一个内心喜悦平和的母亲,做一个爱自己的母亲,对孩子来说就是最大的爱,因为你的孩子会天然地模仿你,吸收到爱自己的精髓。
摒弃掉功利性的育儿理念
谷爱凌妈妈:“人无完人,我不要求孩子成为‘完人’,不要跟人比较,最重要的是一辈子不要放弃学习!”
谷爱凌:“妈妈建议我做1440,力争银牌。我说不要,我要做1620。她告诉我, ‘ok,这是你的比赛,那就好好享受它 。’”
我一直觉得家庭教育是一件很个人化的事情,因为每个家庭的起点不一样,对孩子的期待也是不一样的,但从孩子健康成长的角度来看,我觉得有一件事我们都应该去做的,那就是摒弃功利性的教育理念,真正的教育应该是培养一个人终身学习的能力,而不是只追求一个结果。
“我不要求孩子成为‘完人’”
“不要跟人比,最重要的是一辈子不要放弃学习”
“这是你的比赛,那就好好享受它。”
这些话对孩子来说都是很赋能的,它们都在告诉孩子:我接纳你所有的样子,我关心的是你的感受,是你这个人,而不是其他东西。
这种无条件的爱会让孩子感受到极大的安全感,一个人内心只有足够的安全感后,才有勇气去探索外面的世界。
正确看待对手,培养利他观
谷爱凌说:“我参加冬奥会,从来不是为了打败其他运动员,而是打破界限,滑到我的最好。希望这种体育精神能展现给世界,激励更多的人。”
据说,谷爱凌是无形中受到了对手的激励选择尝试1620,因为早在首轮比赛,法国选手泰丝·勒德也完成了1620的超高难度动作,这在谷爱凌看来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也为她感到高兴。
想起了前一阵子看到的一个心理咨询师写的段子:
“我们教育的最大成就,似乎就是学生做试卷,有句流行语:“提高一分干掉千人。”
你知道吗?
我做心理咨询最大的挑战,就是怎么把同学这样的价值观扭回来——你周围的同学是你的敌人吗?他是你人生最大的财富啊!”
如何对待输赢?如何处理敌人和对手的关系?
关于这个问题,罗振宇写过一段话,他说:
“一个人不应该有敌人,但应该有对手。为什么呢?两个原因。首先,敌人是损耗你的力量的,而对手就不一样,有对手的人生,往往让人获得力量。如果我有敌人,我会以输赢为目标,而所有的输赢,其实都是暂时的,所以,一旦我们有敌人,不管这个敌人是谁,我们就已经把自己的目标狭窄化了,所以说“竞争意识损害竞争力”,但是呢,有对手就不一样,我们和对手比的,不是输赢,而是什么?是高下。这是一个没有尽头的无限游戏,这就把自己发展的天花板给揭掉了。所以说,如果有人把我们当敌人,我们也应该把他变成对手。”
我们和对手比的,不是输赢,而是高下,就像谷爱凌说的那样,“我参加冬奥会,从来不是为了打败其他运动员,而是打破界限,滑到我的最好“ 然后,”激励更多的人” 。而这种利他观也促使她更加努力,坚持到底。
现在有些孩子不喜欢考试,逃课,厌学,其实这都跟我们给到孩子的输赢观有很大的关系。
希望有更多的孩子能够意识到:我们没有敌人,只有对手,我们和对手比的,不是输赢,而是高下,是挑战自我,全力以赴,创造更多的可能,激励更多的人。
最 后
家境优渥确实是会让一个人的人生拥有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不可否认,财力是一种资源,但如何运用资源,关键还是在于人。
我们做不到完全复制别人的人生,而优秀总是有迹可循,谷爱凌只有一个,但她对生活的态度,她的思维模式,还有谷妈妈的教育理念,我们是可以学习,也是可以通过训练习得的,对比昨日的自己,找回热爱和勇敢,每天进步一点点,我们也可以在自己的人生里发光发亮。我也相信以后一定会出现越来越多”谷爱凌“式的孩子。
好了,以上就是这期想跟大家分享的内容,如果对你有一点点的帮助,欢迎分享和转发喔,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