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29:白马雄关 古道沙场

【原创图片】

         对“三国”题材的文化旅游历来十分感兴趣,记得2018年10月,无意在网游中发现了庞统祠墓和诸葛双忠祠,于是钦慕前往。


        昨日,再一次前往德阳罗江白马关(陪女儿),敬拜白马雄关、古道沙场。


        庞统祠墓位于德阳市罗江县鹿头山白马关,是安葬和纪念三国时代刘备军师庞统的地方。时言“ 卧龙、凤雏,得一人可安天下 ” ,其“凤雏”即指庞统,可见声誉当与诸葛孔明齐名。



        庞统祠和庞统墓,坐落在白马雄关之巅,掩映在森森翠柏之中。



        庞统,生于公元179年,字士元,号凤雏,湖北襄阳人,自幼勤学,才智超群,品质出众,被司马徽视为“士之冠冕”。

        据载,庞统于建安十九年(公元二一四年)与刘备进取川中,在领军攻打雒城(今广汉)之时为流矢所中,卒,时年三十六岁。刘备称帝后,追封庞统为“关内侯”。后主刘禅谥庞统为靖侯,并在庞统墓前建祠祭祀。

        距白马关约2公里的落凤坡,是当年庞统战死沙场的地方,如今是新恢复的古驿道终端,据说这是刘备为其亲选的墓地,可府北看南,是一块风水宝地,现有墓碑一块。


(来自网络·侵权删除)
(来自网络·侵权删除)


        如今庞统祠墓与金牛古道、鹿头山白马关古战场,融为一体,成为四川最早、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处三国蜀汉遗迹,不仅是三国蜀汉政权兴亡的见证地,而且也是全国唯一纪念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庞统的专祠。

         鹿头山因其独特的区位成为东川、西川的分界线,蜀都北部的重要“门户”、四川著名的古战场。



        白马关,是秦入蜀的最后一道关隘,是整个西川、成都平原的屏障,有“南临益州开千里沃野,北望秦岭锁八百连云,东观潼川层峦起伏,西眺岷山银甲皑皑”之势。它是有汉以来剑南五关的最后一关,由西安至成都入四川境后将经过五关——葭萌关、剑门关、涪城关、江油关和白马关。清朝罗江才子李调元曾以诗句“江锁双龙合,关雄五马侯。益州如肺腑,此地小咽喉。”来形容此关,体现出古代白马关对于整个四川在战略意义上的重要性。

        历史上,白马关曾经三次易名。东汉时,因其地处于古绵竹城的东北面,所以被称为绵竹关;唐代改名为鹿头关,这是由于关楼地处鹿头山;公元907年,朱全忠于长安篡夺唐朝政权以后,盘据四川的王建,乘机在成都建立了大蜀政权,他移鹿头关到黄许镇的绵远河畔,依水建立关隘,随之借用历史上汉高帝骑白马路过此地、庞统和刘备曾经在山下互换坐骑这两段历史,而将此关正式定名为白马关。

        关楼上“白马关”的关名,为宋朝大文豪、眉山先贤苏轼的墨宝。



        走进雄阔威严的白马雄关城门,正中便是著名的金牛道。



        金牛道,这段古驿道宽约2-3米,长约2公里左右,为四川保存最完好的金牛古蜀道,起点自白马关,终点至落凤坡。这条道路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金牛古驿道。开凿于公元前三世纪的古蜀国开明王朝时期,与长城以及灵渠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被称为世界交通史上的活化石。据说,秦蜀金牛古道北至长安(西安)910公里,南至益州(成都)90公里。



        庞统(祠)墓周围古柏掩映,挺拔刚劲,苍翠葱郁,传说为张飞亲手所植者。森森参天古柏林中,张飞殿掩卧其间。张飞殿坐北朝南,往北是另一条通往庞统墓的柏林小路。



         庞统墓顶为石雕镂空宝顶,下压八角凤尾;墓体为石箍圆柱实体,总体宛如一顶巨大的将军盔。庞统墓的外观造型与庞统的身份十分相符,在名古墓中堪称一绝。墓前两侧根据“刘庞易马、庞统尽忠”的故事分别建有“的卢”马亭和“胭脂”马亭。



        墓祠连通,也可以从柏林小道绕过,从祠的正面进去。

        路过一处柏香泉,但知其泉水质甘甜,益寿延年;却不知亭之对联有何深意,似乎是鹿头关(唐朝改为“鹿头关”)兵将曾饮此井之水,杜甫亦曾在数百年后立于凤(雏)岭“慰渴”亭中感慨吟唱吧。



        庞统祠墓还有着古刹密林、闲云野鹤的味道,苍老古木间,石桌石凳,老叟童儿,古道秘津,子落棋盘……严然一幅中国古典山林图。



        来到庞统祠,一片肃然,内心为之一震。

        祠墓为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庞统中流矢卒后,蜀汉昭烈帝刘备所建。



         明代崇祯末年(公元1643年),张献忠之部将孙可望在白马关之战中烧毁庞统祠;清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王屏藩乱蜀,庞统祠再次毁于战乱。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四川巡抚能泰重建了庞统祠,雍正、乾隆、嘉庆年间相继进行了修缮或改建,落成了如今的规模。



        古老延续千年,一代代这样走过——



        祠主体为石木结构,建筑风格独特,在四川古建筑中堪称一绝。


        三进四合布局,石木结构(石墙、石柱、石漫、石柱廊、石窗),古朴敦厚、肃穆庄重。依次排列着山门、“龙凤”二师殿、“栖凤”殿、庞统陵墓。祠内存有庞统及诸葛亮雕塑像,历代匾联、碑刻、字画等大量珍贵文物史料。 



        现存大门、正殿、两侧亭、栖凤殿。



        祠内天井有大柏两株,相传是张飞为悼念庞统所植,故名“张飞柏”,其树冠左呈龙形,右似凤状,又称龙凤柏,据测距今已一千七百余年。



        拓字。拓片是我国一项古老的传统技艺,是使用宣纸和墨汁,将碑文、器皿上的文字或图案,清晰地拷贝出来的一种技能。也是对文化的一种传承方式。



        庞统祠风栖殿之后,就是庞统墓。




        庞统祠墓西,有一座自然形成的石叠平台,据说是张飞思念庞统,在夜梦中用赶山鞭赶石筑成的点将台。实为诸葛亮长子诸葛瞻抵御魏将邓艾点将布防处。站在点将台上远眺,方圆几十里山水尽收眼底,别有一番风光。

         倒湾是白马关古战场遗址之一,其全称为“落凤坡倒湾古战场”。据载,公元263年,魏国征西将军邓艾、镇西将军钟会、雍州刺史诸葛绪等分三路伐蜀。邓艾率一批精兵强将从无人小道偷渡姜维防守的阴平关(甘肃文县),随后破江油关,直逼成都。

        诸葛亮长子诸葛瞻临危率军到鹿头山绵竹关(即白马关)布兵防守。邓艾攻进涪县(今绵阳市涪城区),派人送书信引诱诸葛瞻说:“如果你投降,我肯定向魏王上书请求封你为琅琊王。”诸葛瞻勃然大怒,一气之下斩了邓艾的使者,登上鹿头山指挥蜀军与邓艾率领的曹魏军队进行决战,白马关前锣鼓铿锵、战马嘶鸣,杀声震天。虽然诸葛瞻占据有利地形,但由于仓促应战,加之蜀军很多士兵从未参加过战斗,没有实战经验,因此,在魏军的凌厉攻势下,蜀军渐渐不敌,白马关上血流成河,尸横遍野。诸葛瞻、张遵(张飞之孙)先后被魏军砍下头颅,蜀军将士大部殉难,白马关失守。而这里,也因蜀汉将士的不断倒下而得名“倒湾”。

      (关于纪念诸葛瞻父子的“诸葛双忠祠”,见文尾)



        庞统祠右前,矗立着一座节孝坊——白马关尧氏节孝坊。清道光六年(1826年),罗江尧氏婚后不数载,夫丧,守节不嫁,捐家产维修古驿道,知县请旨后在白马关建坊表贤。



         其右侧是“凤雏碑廊”。各种字体的书法,或雄奇苍劲,或风云诡谲,或婉约飘逸,或婉转圆润……让人在不同感触中品味书法,感受历史,评说战场,议论人生。



         再右侧白马关古城池,一座城楼悄然屹立,被繁茂的树林掩映其中。登临城关,仰望森森柏树,眺望隐没于密林中的古径,想像着当年屹立城头的文臣武将,面对敌军,叱咤风云,指挥千军,临危不惧的英勇情景,着实振奋,深深缅怀。




         与此战场相关的诸葛双忠祠,在距此30多公里的绵竹市,不能不驱车前往拜谒。

        座落在闹市区茶盘街的诸葛双忠祠,是四川省重要的蜀汉遗迹之一。双忠祠因墓而建,始建于清乾隆三年(1738),现存的启圣殿建于乾隆三年,拜殿建于道光七年(1827)。



        拜殿前甬道左侧,塑有跪着的“蜀汉三叛”。



        拜殿前的匾额是张爱萍将军书题的“汉室忠烈”四个大字。塑像上方的横匾则是我国著名戏剧作家曹禺先生所题“魂壮绵竹关”五个大字。



        拜殿内制作了大型彩塑《魂壮绵竹关》。这组雕塑再现了当年诸葛瞻父子死守绵竹关,寸土不让,以死报国的悲壮情景。 

       拜殿背后,刻有诸葛亮《诫子书》。

       史书载,诸葛瞻为诸葛亮47岁所生的长子,自幼“聪慧可爱”、“工书画强识念”,才识敏捷,诸葛亮为使他成才,曾写下著名的《诫子书》。诸葛瞻19岁时,娶刘禅之女为妻,并继承了父亲的忠贞,身肩重任,尽心竭力处理军国大事。



         拜殿后面,是诸葛瞻父子墓,绿树丛中,耸峙巍然,巨型石碑立于墓前,墓旁两侧各有一株已愈百年的铁甲古松,鳞甲斑驳,叶片似剑,宛如武士护卫,游人驻足墓前,无不肃然起敬。

        墓园高大,墓周长30米,封土高3米,周嵌石栏,琴剑图案,雕刻精巧。墓前石碑一道,高4.6米,宽0.77米,上刻“后汉行都护卫将军平尚书事诸葛瞻、子尚之墓”,边款刻“康熙六十一年绵竹邑令陆箕永立”。



        之后是启圣殿。其内的诸葛瞻父子彩塑,让人无限感概,一个人的生命如此珍贵,那样年轻即为国捐躯,视死如归……



        大浪淘尽风流人物,千古传唱经久不息……


     (相关资料来自百度)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0-08-29:白马雄关 古道沙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