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改善你的工作环境?
一个隐形而强大的激励因素:环境。
我们常说态度、情绪、人格等要素,都在影响人的绩效表现。但什么在影响它们?认知。认知就是个体和外界接触时,感受、判断的过程,它是个体和环境互动的起点。
认知导致了人们的行为偏好。
大脑帮你作判断,又没告诉你的过程,叫潜意识行为。通过潜意识来启动某个认知模式,组织行为学就叫启动效应。
环境启动了我们的认知模式,而认知模式又导致了我们的行为,短期表现为态度、情绪,长期表现为性格。
如何改善工作环境?
1、环境激发是行为的一个先决条件,它的影响效果不是加成,而是直接决定有无。
2、尽量让经常打配合的员工,共享同一个办公环境。共享环境对建立共享心智很重要,因为它启动了大家相似的认知模式。
3、有意识地去挖局,与高绩效相关的环境信息,用来改善办公环境。例如:黄色能振奋精神,刺激人产生灵感;灰色容易让人作出妥协,产生疲惫感;紫色可以激发创造力,但让人容易变得轻率。
例:让人思考一些难以选择的问题,人的辩证思维就会被启动,一个人在之后的工作中会更加理性,情绪更加平和。
是否可以在办公室区域挂一些标语或图片,来启发大家的理性决策呢?
总结:环境启动了我们的认知模式,而认知模式又导致了情绪和行为偏好;现在开始,有意识地搜集信息,改善办公空间。
这让我想到了《先发影响力》,在做一件事之前,给他一个启动开关,让事情往我们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二、为什么企业一定要承担社会责任?
1、如果企业做了有违社会道德的事,那么即便薪资水平不变,员工的离职倾向都会提高。
2、企业承担越多的社会责任,员工就会表现出更多的组织公民行为。组织公民行为指的是员工无私帮助其他同事、服务团队的行为。也就是说,企业表现得越像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员工就越像一个合格的组织公民。
组织公民行为对企业是有利的,因为这种互帮互助,促进了信息分享和团队合作,而且公司不用支付额外的薪水。
这说明,企业 承担社会责任的动力不仅来自外部压力,也来自内部。如果谁不遵守这个“潜规则”,那么大厦就会首先从内部坍塌。
强互惠理论
帮助他人是因为他相信,在不远的未来的对方会回报他。二有一些行为是不能在未来获得确定回报的,比如无私奉献与牺牲、这种行为被称为“强互惠”行为。
强互惠的本质是一种“利他惩罚”,我们人有一种不自觉的偏好,就是宁可自己蒙受损失,也要去惩罚那些扰乱公平正义,占集体便宜的人。
把人的“非理性”因素融合到经济学里,就是行为经济学;如果去解释组织现象,就是组织行为学;如果解释进入现象,就是行为金融学。
强互惠这种不利己而利他,难道不会在竞争中被淘汰嘛?这就要从进化论说起了。
与其他动物不同,我们的天选之路分为群内选择和群间选择。强互惠,在群内选择中是不利的,但它会让整个群体受益,所以群间选择就会偏向于作出强互惠的人。
当群体中出现了破坏公平正义的人时,其他人就会对他产生惩罚愿望。当这种愿望得到满足时,个体会享受到极大的愉悦感。
当员工发现,企业破坏了社会公平正义,做出了有违道德的事情,他就产生了惩罚企业,以此获得快感的冲动。同样的道理,当员工发现你子承担社会责任,做一个强互惠者时,利他惩罚机制反过来起作用,让他想你学习,贡献更多的组织公民行为。这时企业付出的人力成本不变,利润就无形提高了。
利他惩罚的启示:
1、利他惩罚机制本身是一种非理性行为,可以不计后果,不计成本。
2、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会带来看得见以及看不见两个层面的好处。看得见的外部效益,如名气,口碑等;看不见的内部效益,也就是员工组织公民行为的增加。
总结: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有内部和外部的原因;员工自带的利他惩罚机制,对企业的为所欲为作出了限制,也间接鼓励了组织贡献社会的行为。
三、企业该如何利用基因技术?
拿到基因测试结果,可以得到一个人诸如身高、性格、患某种疾病的可能性等数据。
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过程,或者说,挖掘现象背后的逻辑,得到适用性高,对企业帮助大的结论,是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式。
因此,基因算命在组织行为学研究范畴内,是伪命题。
事实上,基因预测人类复杂行为的准确度,不到3%。
未来企业应用基因技术的可能方向
1、基因的优势在人出生的社会就已经确定 了,而且终身不变。
人格的大五模型:开放性、责任心、外倾性、宜人性以及情绪稳定性。
2、企业可以在不牺牲隐私的情况下,优先考虑向员工提供这方面的福利。
企业可以为员工投保,也许更能保障信息安全。带头做好员工的信息保护工作,会在人力市场上带来优势。
总结:当网络无处不在的时候,保护员工隐私,一定会成为未来企业人力资源发展的增长点。
四、负向激励:怎样培养创造型人才?
应该正向激励员工还是负向激励?这个问题的本质,是情绪与行为决策之间的关系。
激励不管是正向还是负向,它首先引发的是情绪。正向和负向激励没有好坏之分,只是因人而异。
大脑在产生情绪时,左右半球是有分工的。左半球负责处理积极情绪,擅长语言、逻辑推理;右半球负责处理消极情绪,擅长创造、艺术。
人的所有决策,都是情绪参与的结果。
到底采用正向激励还是负向激励,取决于你要把下属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
韦尔奇的通用电气,传统制造业,不要求一个天天处于创新状态,而要他们思维缜密。这种情况下,就要强调正向激励了。
乔布斯,苹果公司需要的就是创新,就采用负向激励。
韦尔奇的正向激励和乔布斯的负向激励,其实是一回事。
建设性批评
有关负向激励成败的最重要控制因素,是人可不可以忍受批评引起的短暂痛苦。管理者如果能利用其它手段,比如时机选择,场景选择,方式选择来分散这种痛苦,就会让激励的正面效果显现出来。
时机选择上,可以选择一个集体回忆。参会者的态度开放;批评的场景,头脑风暴会议,要让被批评者感觉到对事不对人;方式上,多人公平地发表意见,以此分散痛苦。
如果你的目的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就应该让讨论会充满火药味,它是你采用负向激励最好的时机。
总结:我们的情绪很有可能是决策过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负面情绪和创新行为高度相关;培养创新型人才,可以采用建设性批评的手段;最好的批评时机,是在讨论会的时候。
五、为什么我们会觉得工作没有意义?
如果想让个体对工作产生高度的意义感,主动工作,那就必须满足两个边界条件:
1、外部环境能给个体提供宽容的价值评价体系;
2、个体要能从外部获得进步的榜样,最好是一个努力阶梯。
意思是不能总在个体身上找原因,而是要看大环境,也就是你真正的“敌人”。谁呢?社会的变化。
过去20年的变化
1、职业在短期内变得超级繁荣。也就是社会分工更复杂,每个职业距离社会评价体系的远近变得不同,而社会评价体系是有共识的。
2、职业阶梯的丧失。
职业繁荣人让很多工作还没有得到应有的社会评价;职业阶梯的消解,也让我们失去了短期可供努力的目标。
解决方法:工作重塑。搭建个人职业与社会意义之间的桥梁。
首先,你需要弥补某些职业和社会评价体系之间的距离,方法就是,建立“透明”的企业。
其次,你需要在企业里重建一套类似阶梯式的评价体系。不仅如此,这套体系一定要充分得到一个的认可。这是一件严肃的事。
OKR,反应了企业目标和个人目标,但很多公司给员工提供的目标,只剩下了企业目标。或者在阶段性评估的时候,只考察企业目标不放,不考察个人部分。
其实,OKR的个人目标是非常严肃的,它代表了企业的一个态度,就是我要帮员工找到工作的意义,找到短期内可以努力达到的目标。
如何实践:公司的职业阶梯是很有存在的必要的,因为大家都是通过职称来对每个人产生职业技能的了解的。建立“透明”的企业,搭建个人职业与社会意义之间的桥梁,这个有难度,但一定也有办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