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月21号到今天,累计天数38天,这场疫情给我们的生活都按下了暂停键。
回想这段时间,睡眠作息也波澜起伏,经历了一番改变, 好在是朝着好的方向慢慢在发展。
01
少女不知早滋味
最初的那十天,1月21日至30日,我都是晚上熬夜,第二天睡到10点以后才起床。
那真是没有一天吃过早餐,一觉醒来洗洗弄弄,然后就该吃午饭了。每天处于各种新闻的恐慌之中,铺天盖地的疫情信息让人压抑,自我隔离的状态也未解除,每天就是一个人闷在房里刷手机。
追了两天的剧《人间至味是清欢》,除了吃饭就是电视,熬着夜看的那种极度疯狂状态。果然是看伤了,身心俱损。自那部剧之后,我再也没碰电视了,而且打从心底里也不想连续追剧了。现在想来,这还有点极端主义,不过也不失为一种治疗电视病的办法。
如果管不住自己的冲动和沉迷,那就放纵自己彻底进入那种状态。时间长了,你便会发自内心想要抽离出来,并且后续不想有第二次体验。
这十天,整个人浑浑噩噩,无所事事,内心忧忧,睡眠作息也极其不规律。以至于现在回想起来,我都不知道那几天我都干了啥事,大脑真是一片空白,好像除了手机就是手机。
写在这里,想到了一个词“反脆弱”。我第一次感受到反脆弱是一种极为重要的能力。它不仅体现在应对危机的当下,还体现在危机发生之前经济、能力以及心理各个层面的日积月累。
有一本书叫《反脆弱》,讲了三种属性。第一种是脆弱性,就是经不起任何波动和意外。比如一个玻璃球,只要滑落掉水泥地面,立刻粉碎,这就是脆弱性;第二,强韧性,可以经受一定的意外和波动。第三,反脆弱性,即可以受益于波动性和意外。
诚然,应对外界的突然事件,我的脆弱暴露地一览无余,反脆弱是后期需要学习和培养的一种能力。
02
渐入佳境方知妙
后来的二十几天,从1月31日至2月23日,睡眠作息渐渐规律了,前期几乎都不晚于8点半起床,后期则是7点半的闹钟了。
我尽量让自己在11点半之前入睡,睡前不贪恋手机,到点了赶紧熄灯,睡不着也要闭着眼睛。事实证明,早起必得于早睡。前天晚上不熬夜,第二天闹钟响时,人也不觉得特别困倦,如此便能乖乖起床了。
这段时间,每天都有吃早餐,偶尔还会变着花样的给父母准备早餐。一家人能一起吃个早餐,也是个幸福的事情,缺席了那么久,我终于没有错过了。习惯了早起的感觉后,身体机制也没有那么反感闹钟铃响了,我也发现了早起的好处多多。
整个人的精神状态明显变好,每天胃口也特别好。我也终于拥有了上午的时间,而不是在被窝里一觉睡过去,这样我就可以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比如运动,看看书,偶尔瞅瞅股市等等。这样的生活让我的时间得到了延长,内心也安定了下来。
促使这一改变有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写每日计划清单。从决定微信公众号从30号日更开始,我也有意识地强迫自己睡前列明天计划,每天睡觉之前要想好第二天醒来要干什么。即使你不可能百分百完成计划清单,可总会完成其中几项,慢慢下来,时间久了习惯这种状态了,你也会渐入佳境。
只有你知道醒来的意义,才会潜意识地有动力早睡早起。说到底,人都是目标导向性动物,瞄准了目标,才会发动。
03
人已习之心安定
最近的这几天,从2月24日至27日,闹钟又提前了一些,定为7点了,睡觉时间不迟于11点。
我一直是8小时睡眠主义者,不愿贪多也不肯缩减。所以我无论怎样调整睡眠作息,都会保持有8个小时的睡觉时间。平常上班大概是7点半左右起床,我喜欢早点到办公室,匆忙慌张赶着上班的滋味有些难受。7点起床的时光是去年备考CPA后面两个月,偶尔会早早去办公室看会书。
这次决定七点早起,是因为我大概调整好了自己的睡眠作息,也相信再早起半个小时身体机制也不会有异议,反而大脑会处于清醒状态。发现自己的睡眠习惯,学会跟自己的身体和解,你会有比睡懒觉更舒服的体验。
我试着在7点半和8点半之间看一个小时的财务课程,尝试之后的结果还不错。精力充足,注意力也比较集中,全然没有看着课程讲解想要昏昏欲睡的感觉。一个吸收知识的开始,也给了我一天的动力,让我以饱满的热情对待新的一天。
如果你想早起但就是起不来,可以把手机放在房间里离你触手不可及,需要你起身才能关掉闹钟的地方;如果你想早睡但就是睡不着,可以在睡前打开一本书,以舒服的姿势坐在床上慢慢地看着,久了久了睡意便会袭来了。
只要你愿意踏出那一步,会发现改变好像没有想象中那么难,明日的你就是早睡早起的人。
早睡早起也许不会让我的生活变好,也许也不会让我越来越自律,可它安定了我的内心,就像给自己的心里一点点地注入力量,可以慢慢地无惧艰难岁月。
絮絮叨叨地写了这么多关于睡眠的,既是想对过去几十天做一个回顾和总结,也是希望每一位想早睡早起的人们可以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早起人。
等到疫情散去的那天,等到脱下口罩的那天,等到一切回归正常的那天,等到人们自由的那天,我们还是我们,但我们又不再是以前的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