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爸妈遇见育儿难题,这本书里可以找到答案

我不得不承认,在所有心理学的专业科目中,我学得最差的,是发展心理学。当时我英语水平有限,又分散了太多精力在其他事情上,又遇上老师用全英文教学,发展心理学这门功课,我只勉强及格。

待到我自己也为人父母了,遇到孩子身上出现的各种疑难杂症了,我才后悔莫及,明明好多问题发展心理学有教的呀,我就是想不起来。

怎么办?还是得回到书中去,向知识要答案。

于是,我发现了心理学家张侃主编的这本《陪孩子走过关键六年》。


张侃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他是美国伊利诺大学博士,前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副主席,前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所长,前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

由他主编的书,科学性肯定是有所保证的。

其实一开始我是瞧不上《陪孩子走过关键六年》这本书的,因为副标题还写着“科学早教成就满分父母”。这个副标题太过俗气,让我心生厌恶。

不过随着我的女儿一天天长大,我遇到的问题越来越多,我再来翻开这本书,居然发现,好多问题,在这本书里是可以找到答案的。

例如,我发现,我的女儿一岁以后,并没有停止吃手,而是将吃手变成了一种习惯。

书中是这么解释这一问题的。

一般来说,1岁前,宝宝吃手多是单纯的吸吮动作锻炼和认知发展方面的需求;1岁以后,则更多是出于一种心理安慰了。因此,若1岁以后,孩子仍然频繁吃手,就需要考虑孩子的安全感建构时候遇到了问题。

我反思我女儿这段时间为何吃手,是因为爷爷奶奶回老家了,我不得不经常带着她在家和外公家两边跑。这样的变化使得她不得不通过吃手来安慰自己,而作为父母,我所应该做的,不是粗暴制止孩子吃手,而是应该多花时间陪伴她,和她一起玩,分散她的注意力。

例如,如何应对孩子哭闹的问题。我发现,我的女儿平时其实是挺乖的,能够自己玩,也能够按大人的指令做一些简单的事情,但是,有时哭闹起来,也是挺吓人的,根本停不下来。

书中说,孩子哭闹,是因为孩子真的遇到问题了。这时候,父母最该做的,是接纳孩子的情绪。

怎么接纳法?先意识到,孩子也是有权发脾气的。这是她的本能,也是她的权利。如果孩子不会生气,我们反而更应该担心孩子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

我们可以抱抱孩子,说“爸爸妈妈知道你感到委屈”诸如此类理解孩子的话语,也可以给孩子一些时间发泄情绪。

我女儿就有好多次自己坐在餐椅上吃饭,不愿意大人喂她,而是要自己拿着小勺子在那勺东西吃,可是勺了半天都没能把食物送入自己的嘴里,她一下子把小勺子和碗都扔在地上,大声哭了起来。

这时如果我们作为父母,大声呵斥她,或者是和她讲道理,其实是一点作用都没有的。而且我们还得先弄明白,她之所以不愿意让大人喂她,是因为她是在用手进行探索和学习,我们应该鼓励她。

书中说:剥夺了孩子的动手能力,也就等于剥夺了孩子的思维能力。

还是要回到情绪本身,去同情她,去鼓励她,去安抚她,再帮她尝试如何顺利吃到食物,才是真正解决问题的方法。

又例如,我发现,虽然我的女儿才一岁三个月,才似乎已经进入了逆反期。她不会大人叫她做什么她就做什么,甚至有时候还会和大人对着干,这个时候怎么办?

书里说,给孩子提供两个选择,让孩子做一道选择题。

像以前,我回到家,女儿会走过来迎接我,然后主动找出我的拖鞋给我穿。现在呢,我得自己穿了拖鞋,然后求着女儿亲一下我。而其实,我还可以给女儿两个选择:你是想帮爸爸找出拖鞋呢还是想现在亲一下爸爸呢?

这样,无论孩子作为哪个选择,都是我们想要的选择。

还例如,在我家,一共用到了三种语言,普通话、潮汕话、新兴话。我们都有在担心,这样会不会影响到女儿的语言能力,导致她比别的小朋友迟会说话。

书中说:教宝宝说规范普通话,但不需要排斥方言。

意思是说,多种语言,孩子最后都是能掌握的,而且多学一种方言,也是多学一方文化。随着孩子的成长,孩子就会在不同语言之间转换自如,发现不同语言之间的乐趣。

在这本书中,除了能找到孩子身上各种问题的解答,更重要的是,传递了一些非常有价值的观念。

例如,好妈妈,不要被“做个好妈妈”的想法绑架。

什么意思呢?我发现我妻子也有出现过类似的问题,就是孩子出现了什么问题,就会自责,觉得自己没做好,自己不是个好妈妈,然后情绪受到影响。

而其实,妈妈们完全可以重新设定一下:用“享受做父母的过程”,替换掉“我要做个好妈妈”。

这是因为,前者比后者,更容易实现,也不会引发自己的不良情绪,还能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

又例如,至少拥有属于自己的10分钟。

什么意思?这是说,妈妈们每天除了工作,还要养育孩子,已经非常辛苦了,很多妈妈,甚至忙到完全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

这个时候,不妨留给自己10分钟,只属于自己的10分钟。这10分钟用来干嘛呢?

我发现我妻子这点就做得很好。有时晚上孩子终于睡下了,我想和她聊会天,她会让我离开,她要干嘛呢,她可能是戴上耳机听会音乐,也可能是自己看会书。总之,在属于她自己的时间里,她是她自己,怎么舒服怎么来。

在科学育儿的路上,我们好多人都是新手,都是摸索着前进。我们不知道,哪些事情应该做,哪些事情不应该做。但是我们都知道,用心陪伴孩子,总没有错。

弗洛伊德曾经讲过这样一个典故:一个3岁男孩在一间黑屋子里大叫:“阿姨,和我说话!我害怕,这里太黑了。”

阿姨回应说:“那样做有什么用?你又看不到我。”

男孩回答:“没关系,有人说话就带来了光。

感谢所有用心陪伴孩子的父母,是你们,给孩子带来了生命之光。

你可能感兴趣的:(新手爸妈遇见育儿难题,这本书里可以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