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分析师之路】系统分析师必知必会(需求分析篇)

【系统分析师之路】系统分析师必知必会(需求分析篇)

系统分析师必知必会 需求分析篇

    • 【系统分析师之路】系统分析师必知必会(需求分析篇)
      • 1.什么是软件需求
      • 2. 需求分类
        • 2.1)业务需求
        • 2.2)用户需求
        • 2.3)系统需求
        • 2.4)非功能需求与设计约束
        • 性能(Performance)
        • 信息(Information)
        • 经济(Economic)
        • 控制(Control)
        • 效率(Efficiency)
        • 服务(Service)
        • 4.1)用户访谈
        • 4.2)问卷调查
        • 4.3)现场观摩
        • 4.4)联合需求计划
        • 4.5)情节串联版
        • 4.6)收集资料
        • 4.7)参加业务实践
        • 4.8)阅读历史文档
        • 4.9)抽样调查
      • 5. 可行性分类
        • 经济可行性
        • 技术可行性
        • 法律可行性
        • 用户使用可行性
      • 6. 成本分类
        • 1)固定成本
        • 2)变动成本
        • 3)混合成本
        • 4)直接成本
        • 5)间接成本
      • 7. REST的概念
      • 8. REST有五个原则
      • 9. 负载均衡技术
      • 10. 有状态和无状态
      • 11. 业务流程建模的方法
      • 12. 面向对象的基本概念
      • 13. UML的概念
        • 1)结构事物
        • 2)行为事物
        • 3)分组事物
        • 4)注释事物
      • 14. UML图的分类
        • 1)类图
        • 2)对象图
        • 3)构件图
        • 4)部署图
        • 5)制品图
        • 6)包图
        • 7)用例图
        • 8)顺序图
        • 9)通信图
        • 10)定时图
        • 11)状态图
        • 12)活动图

1.什么是软件需求

软件需求是指用户对系统在功能,行为,性能,设计约束等方面的期望。
软件需求是指用户解决问题或达到目标所需的条件和能力,是系统或系统部件要满足的合同,标准,规范,或其他正式规定文档所具有的条件或能力,以及反映这些条件或能力的文档说明。
软件需求可以分为需求开发和需求管理两个大类。其中需求管理由四个部分组成:变更控制,版本控制,需求跟踪和需求状态跟踪;而需求开发也可以再细分为四个阶段:需求收集,需求分析,需求定义和需求验证。需求管理是用来支持需求开发的,需求开发和需求管理通过需求的基线联系在一起。

2. 需求分类

需求有两种大的分类方式。第一种基本的分类方式将需求分为了三个大类:用户需求,业务需求和系统需求。其中系统需求是计算机化的需求,它又分为功能,非功能和设计约束三种。

2.1)业务需求

面向整体全局的需求。它是反映企业或客户对系统高层次的目标要求,通常来自项目投资人,购买产品的客户,客户单位的管理员,市场营销部门或产品策划部门等。通过业务需求可以确定项目视图和范围,为以后的开发工作奠定基础。

2.2)用户需求

面向用户的视角的需求。
它描述了用户的具体目标,或用户要求系统必须完成的任务。也就是说用户需求描述了用户能使用系统来做些什么。

2.3)系统需求

是从系统的角度来说名软件的需求,它包括了功能需求,非功能需求和设计约束等。
功能需求也称为行为需求,它规定了开发人员必须在系统中实现的软件功能,用户利用这些功能来完成任务,满足业务的要求。

2.4)非功能需求与设计约束

非功能需求是指系统必须具备的属性或者品质,又可以分为软件质量属性和其他非功能需求。
设计约束也称为限制条件或者补充规约,通常是对系统的一些约束说明。

###  3. PIECES框架
PIECES框架是对系统非功能需求分类的一种技术。

性能(Performance)

用于描述企业当前的运行效率,可以分析当前业务的处理速度。

信息(Information)

信息和数据指标用于描述业务数据的输入,输出,以及处理方面存在的各种问题。

经济(Economic)

主要是从成本与收益的角度分析企业当前存在的问题。

控制(Control)

提高信息系统安全和控制的水平。

效率(Efficiency)

提高企业人,财,物等的使用效率。

服务(Service)

提高企业对客户,供应商,合作伙伴,顾客等的服务质量。

###  4. 需求获取方法

4.1)用户访谈

1对1-3,有代表性的用户。用户访谈是最为基本的一种需求获取手段。其形式包括了结构化和非结构化两种。用户访谈是通过1对1(或3)的方式,与用户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以获取用户需求。用户访谈具有良好的灵活性,有较为宽广的应用范围。但是也存在一些困难,例如,用户平时较忙,难以安排时间;面谈时信息量大,记录较为困难;沟通需要一些技巧,同时需要系统分析师具有足够的知识领域等;另外,在访谈时还会遇到一些对于企业来说比较机密和敏感的话题。因此这看似简单的技术,也需要系统分析师具有丰富的经验和较强的沟通能力。

4.2)问卷调查

用户多,无法一一访谈,与用户访谈相比,问卷调查可以在短时间内,以低廉的代价从大量的回答中收集数据;问卷调查允许调查者匿名填写,大多数用户可能会提供真实信息,问卷调查的结果比较好整理和统计,但问卷调查最大的缺点就是缺乏灵活性。

4.3)现场观摩

针对的是较为复杂的流程和操作。想获取系统中较为复杂的流程和操作过程,则现场观摩方法比较的合适。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流程和操作而言,是比较难用语言和文字进行表达的,对于这种情况可以去客户现场,一边观察一边听用户讲解,从而更加直观的了解客户的需求。

4.4)联合需求计划

高度组织的全体会议,各方参与,成本较高,为了提高需求获取的效率,越来越多的企业倾向于使用小组工作会议来取代大量独立的访谈,JRP是一个通过高度组织的群体会议,来分析企业内的问题,并获得需求的过程。它是联合应用开发的一部分。

4.5)情节串联版

一系列图片,通过图片来讲故事。

4.6)收集资料

把系统有关的,对系统开发有益的资料收集起来。

4.7)参加业务实践

有效的发现问题的本质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4.8)阅读历史文档

对收集数据性的信息较为有用。

4.9)抽样调查

降低成本。采样是指从种群中系统的选出有代表性的样本集的过程。通过认真研究所选出的样本集,可以从整体上揭示种群的有用信息。对于信息系统的开发而言,现有系统的文档文件就是采样种群。当开始对一个系统做需求分析时,查看现有系统的文档是对系统有初步了解的最好方法。但是系统分析师应该查看哪些类型的文档,当文档的数据庞大,无法一一研究时,就需要使用采样技术选出有代表性的数据。抽样能够提高需求获取的效率,但是抽样往往是由系统分析师来抽的,所以会受到他的主观因素的影响。

5. 可行性分类

经济可行性

成本收益分析,包括建设成本,运行成本以及项目建设后可能的经济收益。

技术可行性

技术风险分析,现有的技术能否支持目标的实现,现有资源(员工,技术积累,构件库,软硬件设备)是否足以支持项目的实施。

法律可行性

也叫做社会可行性,不能与国家法律和政策相抵触。

用户使用可行性

执行可行性,从信息系统用户的角度评估系统的可行性。
管理可行性:
系统与现有管理系统的一致性,改革的可能性。
运行可行性:用户方便使用的程度。

6. 成本分类

1)固定成本

不随产量变化。管理人员的工资,办公费,固定资产折旧费,员工培训费,广告费,技术开发经费等。

2)变动成本

随着产量变化而变化。如直接材料费,产品包装费,外包费用,开发奖金等;

3)混合成本

水电费,电话费,质量保证人员工资,设备动力费等;

4)直接成本

直接投入在项目上。项目组人员工资,材料费用。

5)间接成本

分摊到项目上。如水电费,员工培训费等。

7. REST的概念

REST是表述性状态迁移,是一种只使用Http和XML进行基于Web通信的技术,可以降低开发的复杂性,提高系统的可伸缩性;

8. REST有五个原则

1)网络上的所有事物都被抽象成了资源;
2)每个资源对应一个唯一的资源标识;
3)通过通用的连接件接口,对资源进行操作;
4)对资源的各种操作不会改变资源标识;
5)所有的操作都是无状态的;

9. 负载均衡技术

1)应用层负载均衡:Http重定向,反向代理服务器;
2)传输层负载均衡:DNS域名解析负载均衡,基于NAT的负载均衡;
3)硬件负载均衡:F5;
4)软件负载均衡:LVS,Nginx,HAProxy;

10. 有状态和无状态

1)无状态服务是对单次请求的处理,不依赖其他的请求,也就是说处理一次请求所需的全部信息,要么都包含在这个请求里,要么可以从外部获取到(比如说数据库),服务器本身不存储任何信息。
2)有状态服务则相反,它会在自身保存一些数据,先后的请求是有关联的。

11. 业务流程建模的方法

1)标杆瞄准
2)IDEF一系列建模,分析和仿真方法的统称
3)DEMO组织动态本质建模法
4)Petri网
5)业务流程建模语言
6)基于服务的BPM

12. 面向对象的基本概念

对象:属性(数据)+方法(操作)+对象ID
类:控制类/实体类/边界类。
继承与泛化:复用机制。
封装:隐藏对象的属性和实现细节,仅对外公开接口。
多态:不同对象收到同样的消息产生不同的结果。
接口:一种特殊的类,它只有方法定义没有实现。
重载:一个类可以有多个同名而参数类型不同的方法。
消息和消息通信:消息是异步通信的;

13. UML的概念

UML由构造块,规则和公共机制三部分所组成。其中构造块又包括了:事物,关系和图三个部分组成。
事物一共有四种类型:

1)结构事物

它是在模型中属于最静态的部分,代表概念上或者物理上的元素,UML有七种结构事物,分别是类,接口,协作,用例,活动类,构件和节点。
2.1)类是描述具有相同属性方法,关系和语义的对象的集合,一个类实现一个或者多个接口:
2.2)接口是指类或构件提供特定服务的一组操作的集合,它描述了类或构件的对外的可见的动作;
2.3)协作定义了交互的操作,是一些角色和其他事物一起工作,提供一些合作的动作,这些动作比事物的总和要大。
2.4)用例是用来描述一系列的动作,产生有价值的结果。在模型中用例通常用来组织行为事物。用例是通过协作来实现的。
2.5)构件是物理上或可替换的系统部分,它实现了一个接口的集合;
2.6)节点是一个物理元素,它在运行时存在,代表一个可计算的资源,通常占用一些内存和具有处理能力。一个构件集合一般来说位于一个节点,但有可能从一个节点转到另一个节点。
2.7)活动类的对象有一个或者多个进程或者线程。活动类和类很相似,只是他的对象代表的事物的行为,和其他事物是同时存在的;

2)行为事物

它是UML行为模型中的动态部分,代表时间和空间上的动作。UML有两种主要的行为事物:第一种是交互,交互是指一组对象之间在特定的上下文当中,为达到特定目的而进行的一系列消息交换而组成的动作;交互中组成动作的对象的每个操作都要详细的列出,包括消息,动作次序,连接;第二种是状态机,状态机由一系列对象的状态组成。

3)分组事物

是UML模型的组织部分,可以把它们看成是个盒子,模型可以在其中进行分解,UML只有一种分组事物,叫做包;包是一种将有组织的元素分组的机制。与构件不同的是包纯粹是一种概念上的事物,只存在于开发阶段,而构件可以存在于系统的运行阶段。

4)注释事物

是UML模型的解释部分。

14. UML图的分类

UML图可以分为静态图和动态图两大类。
静态图(结构图)有:类图,对象图,构件图,部署图,制品图,包图,组合结构图;
动态图(行为图)有:用例图,顺序图,通信图,定时图,交互概览图,状态图,活动图;

1)类图

类图描述一组类,接口,协作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2)对象图

一组对象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对象图描述了在类图中所建立的事物实例的静态快照。

3)构件图

构件图描述一个封装的类和它的接口,端口,以及由内嵌的构件和连接件构成的内部内容。构建图用于表示系统的静态设计实现视图。
对于由小的部件构建大的系统来说,构件图是很重要的,构件图是类图的一个变体。一个封装的类和它的接口。

4)部署图

部署图描述对运行时的处理节点及在其中生存的构建的配置。部署图给出了架构的静态部署视图,通常一个节点包含一个或多个部署图,软硬件之间的映射。

5)制品图

系统的物理结构

6)包图

由模型本身分解而成的组织单元,以及它们之间的依赖关系。

7)用例图

系统与外部参与者之间的交互

8)顺序图

顺序图是一种交互图,它强调对象之间消息发送的顺序,同时显示对象之间的交互。它强调按照时间顺序。

9)通信图

它也叫协作图。它也是一种交互类型的图。它强调收发消息的对象或参与者的结构组织。顺序图和通信图表达了类似的基本概念,但它们所强调的概念不同,顺序图强调的是时序,通信图强调的是对象之间的组织结构。

10)定时图

强调实际的时间

11)状态图

它是用来描述一个状态机,它由状态,迁移,事件和活动组成。状态图给出了对象的动态视图。它对于接口,类或协作的行为建模尤为重要。而且它强调事件导致的对象行为,这非常有助于对反映式系统建模,状态转换变迁。

12)活动图

将进程或其他计算结构展示为计算内部一步步的控制流和数据流。活动图专注于系统的动态视图。它对系统的功能建模和业务流程建模特别重要,并强调对象间的控制流程。它类似于程序流程图。

你可能感兴趣的:(#,系统分析师---必知必会,软考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