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小区有一个摩托、电动车停车棚。门边是象棋爱好者切磋棋艺的地方,每天都有两到三副象棋展开激战,其中有一个八十多岁的老人也经常参加战斗,他不紧不慢,沉着应战,虽然在这里棋艺不算最高,可一般人也不是他的对手。他心态特别好,不管输赢,从头到尾都是笑嘻嘻的,对方下了一步好棋,他总是大加赞赏,连说几遍:“厉害,厉害,太厉害了!”
我有时也会上场与棋友交战两盘,多数时间只是观战。
有一天,老人正在与人交战,我在一旁观战,看车库的老杨对我说:“你别小看了这老头,他不仅棋下得好,文章也写得不错,还出了好几本书呢。”
此时,老人走了一步卧槽马,清脆有力的叫了一声:
“将军!”
对方只好将五横四,把老将移到左边的士角上,只见老人家车七横六,又叫一次“将军,”对方只能炮三横四,用炮在士角上挡住红车,不让它与自己的老将见面。
我看着胸有成竹、胜利在望的老人,接着问旁边也在观战的老杨:
“他主要写些什么文章?”老杨回答说:“写的都是散文和小说。”
老人这时正在移动他的炮,前进三再横四,接下来退三、横六就到了红车后面自己的士角上了,对方调动他的黑车左冲右突,企图挡住他的炮,可还是来不及了,黑方只好举手投降。
观察老人下棋的状态,又听了老杨的介绍,我顿时萌发了好奇心。想看看他写的书,了解一下老人可能不简单的经历。
02
他连赢了两盘以后,棋盘周围看棋的人越来越多,便起身让位,准备回家,刚走到门口,我迎了上去问道:
“老人家,听说您写了几本书,是吗?”
“是啊,你怎么知道的?”老人笑了笑反问我道。
“老杨告诉我的,能借一本给我看看吗?”我恳求道。
“哈哈!可以呀,哪天我给你带来。”老人非常乐意的回答道。
几天后的一个早晨,我出门散步,刚走出小区大门,见前面不远处,有一老人,穿一件灰色短袖衬衣,蓝色长短裤,腰略有些弯,两手前后有力的挥动着,步伐稳健的走在希尔顿酒店门口。他就是那位会下棋能写书的老人家。
我赶紧放快脚步赶了上去,当我快赶到时,不知为什么他回了一下头,看见了我,马上就站住了。
他很快认出了我,我也认出了他。
“您好啊,这么早就出来走路了?”我连忙跟他打招呼。
他告诉我说:“我每天都要出来走一趟,活动一下筋骨。”
我说,“好啊,能走的时候常出来走走对身体有好处。”
本来我准备走的方向和他相反,为了我的好奇心,于是决定与他同方向,围绕小区外围转一圈。
我和他边走边聊。
“您是什么时候开始写文章的呢?”
我准备对他简单采访一下:“您是怎么想到要写文章的呢?”
“我是1985年开始写文章的,” 老人很有兴致的谈起了他写文章的初衷:
“我原来的工作是在怀化市劳动局,分管离退休老人‘两项待遇’工作。我们那里有一个航运公司,当年因公司没有业务,面临倒闭,很多人包括退休人员都没有工资,吃了上顿没下顿,于是有几十个人联名写了上访信。”
老人家看看我,完全沉入了回忆之中,好像这些事情就发生在昨天,接着滔滔不绝的告诉我:
“我收到了信,立即下去进行调查,航运公司的退休人员果然过得非常贫困,已经有半年多没发工资了。”
“我想,应该为他们做点什么,于是找到了有关领导,递交了调查报告,并提出了解决的办法和建议。”
“领导采纳了我的建议,将铁路等部门的运输任务调节一部分给航运公司,该公司渐渐活了起来,解决了他们的基本生活问题。”
接下来他动情的告诉我:
“后来我去了解落实情况,朴实的工人们,对我心存感激,请我吃饭、喝酒,还要送烟送酒,我没敢要,也不应该要,一分钱都没收。”
“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激动之下写了一篇文章《不忘责任 牢记使命 沉下基层 设法排忧》。”
“我的工作接触各种各样的人比较多,经常碰到看到许多让我感动的事和敬佩的人,就想将这些人和事写出来,渐渐的开始喜欢上了写作,这一写就坚持了三十多年。”
03
“我1951年(18岁)参军,在部队待了二十八年,转业后在怀化市劳动局工作了十五年。”老人家没等我问,向我作了自我介绍。
“您贵姓?”虽然住在一个小区 我还不知道他姓什么。
“我姓候,叫侯春元。”
“今年高寿?”
“八十六了。”
“哇这么高的年龄,身体这么棒,好羡慕您呢!”我由衷的佩服他道。
他继续向我介绍他的经历:
“我是1949年的初中毕业生,那时有这样的学历,就算是很有文化的人了。在部队工作时,一直做文化教员工作,专门给那些营长、团长们上文化课。”
“我是湖南衡东人,用家乡话上课很多人听不懂,只好学习普通话,有时间就听广播、跟北方来的首长、战士学,到现在我的普通话也不地道,不过还好,我的湖南衡东塑料普通话至少能让听课的学员们都能听懂。”
“部队首长们认为我的文化课上得好,不仅给我记了三等功,还推举我参加了中南军区的文化教学功模代表大会,被军区首长接见、颁发荣誉证书并合影留念。这是我一身最引以为荣,至今都还感觉自豪的事。”
“转业到了地方,在地区劳动局分管离退休’两项待遇’工作,我始终牢记自己的使命,走街串巷,走访基层,看到了许多可歌可泣、让人感动的事,于是就不停的写散文、写小说,用这种方式宣传正能量,为激励年轻人奉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候老先生告诉我,他当时的写作动机是:
弘扬“孝老、敬老、助老、爱老”的社会风尚,促进“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切实落实,激发老年人的潜能进一步释放。
老人家款款而谈,似乎这个话题他永远也说不完。他完全忘记了此时正是炎热的夏天,任由汗水不停的流出,湿透他的衣裤,仍然继续不停的往前走着,说着,回忆着过去的往事。
在他被几十年风霜“造就”了一道道横沟的脸上,显示着自信和慈祥,他的眼睛直视着前方,准确的选择着落脚的位置和方向,每走一步都是那么的稳重和扎实,看着他那思维清晰敏捷的大脑以及略有弯曲的身影,使我不得不对他肃然起敬,感觉他就是经过解放军部队锻练出来的一位有文化、有思想、有责任、有担当的老兵!
04
我专心的听着他讲述自己的经历,讲述一位老兵的故事,时间过得很快,不知不觉就走回了小区,天还是那么热,可老人仍然精神饱满,意犹未尽。虽然我也还没听够,可又不想为了自己的好奇心让他累着了,于是我对他说:
“您回去休息吧,别太累了,人老了,锻炼也不能太过。”
他说,“好吧,那干脆你跟我去拿书吧。”
我说,“好的!”跟着他很快就到了他的楼下,我跟在他后面,看他爬楼梯时气息平稳,步子稳健,很快就到了三楼。
他砰砰砰的连敲了三下门,女儿刚把门打开,他就迫不及待的连说了两遍:
"快把书拿出来,快把书拿出来!"他很高兴的大声对女儿喊道。
对于一个喜欢写作的人而言,自己写的文章,被读者欣赏和喜欢,是一件让他感到欣慰、自豪、也是最幸福的事。
我拿到了书,还没来得及说声谢谢,他和他女儿就异口同声的说谢谢我愿意读他的书。
“我一定认真拜读,谢谢你们!”我说完,拿着书,如获至宝,告别他们父女回自己家去了。
05
侯老的这本书,封面正中竖写着:“唱响人生奉献歌”,下面横写着四个大字:“人生赞歌”。一看这书名,就知道,其内容必定是满满的正能量。
全书共收集了侯老的十四篇文章。有歌颂身残志坚,艰苦创业,终成大器的创业故事,有关心养老护老,关爱老人的感人案例,有普通百姓的爱情故事,还有退休老人二次创业的佳话,他还写了《一个通缉犯的十年逃亡生涯》以及十三个小孩由逆子转变为孝子的故事:《霞光育秧苗》……。
书的前言中写道:
他1991年写的《应夸幸劳慰此生》发表在《中华老年报》并获征文二等奖,1992年8月,《中国当代文艺家词典》将他本人辑入辞条。
侯老先生不停的耕耘写作,不为名利,他在书的封底写道:
“谨以此书献给曾在人生中,
心怀理想,无私奉献,体现生命价值观,
为激励后人不懈奋斗带来动力的人们!”
他在《出版感言》中告诉我们:
“我乐意拿自己的退休养老金作出版费用,将此书免费赠给同志、朋友,以表心意和敬意。”
在这个什么都讲钱的年代,侯老的精神和壮举实在是难能可贵,我由衷的敬佩他,就想学着老兵的样子,向他行一个正规的军礼!
昨天在楼下碰到他女儿,我问她:“老爷子现在干嘛呢?”
“嗨,天天在家写文章,”他女儿告诉我,“这不,昨天又帮他往《长沙晚报》发了一篇。”
这时我仿佛看到了这位八十六岁高龄的老兵伏案工作样子:有时闭目思考,有时奋笔疾书;仿佛听到了他那支充满智慧的笔在那一张张稿子上行走时发出的沙沙声。
06
侯老的儿子、媳妇、女儿女婿都很孝顺,孙辈们也都非常喜欢他。他对我说:“儿子和儿媳2017年7月接我到郑州和他们长住,儿媳妇每天都把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我的吃、穿、住、行都安排照顾得很到位,在长沙的女儿、女婿也常常接我来住一段时间,尤其是全家人都支持我写作,让我感到晚年生活幸福、舒坦和开心。”
老人家生活无忧,身体健康,心情愉快,所以还要继续写作,他自己跟自己下达任务,规定完成时间,我问他,为什么还要这样辛苦呢?
他回答说:“写作不仅可以将自己的经历, 对人生的感悟变成文字保存下来,同时还可以让身、心都得到锻炼,预防老年痴呆,何乐而不为呢? ”说完,老人开心的笑了。
他每天早晨走半小时路,一日三餐按时享用,多数时间在家看书写作,偶尔也去停车棚,在棋盘上调兵遣将,与棋友厮杀一番。不管是得胜而归,还是失败而回,他都非常的高兴。总是夸棋友“厉害,厉害,太厉害了!”
这就是一个乐观向上的老人生活,一个曾经有二十八年军龄老兵的晚年生活。
(全文完)
2019年8月16日于长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