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叶茴是新加坡报名“林贾尼百公里越野赛”的唯一一名女子选手。大家都说她死定了。
她告诉自己:“还是要相信奇迹的对吧。”
倒还是有一个海外越野经历丰富、且进步飞快的马来西亚男孩凯华对李叶茴说了点真诚的鼓励:“一般男生速度快,女生耐力强,尤其是曾经生过孩子的女孩。所以就算日常训练你跟不上我们,但是放到赛场上,没准真的可以反超。”
李叶茴觉得热情地谢谢对方的劝慰,显得自己不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但是沉默不语又没有礼貌。
她沉思片刻问:“开花啊,” -- 这是队内人对凯华的昵称 -- “你说是不是体重真的对速度影响很大呢?”
对方想都不想,条件反射地回答:“当然了!”
李叶茴自从爱上越野跑,就再也不盯着世界地图神游了。反而常常打开“国际越野跑协会”的官网,好好研究一下全世界各地的赛事,顺便检索一下世界各地的山峰都长着什么奇特的样子。
与此同时,她的搜索引擎历史记录里也全是跑步知识。大部分是关于减肥和跑步的。比如,“减肥提速”、“体重和速度关系”、“最佳跑者体重”...
在马拉松界流传着一个说法:体重每降低1kg,全马成绩快3分钟。
这样计算,李叶茴要是有正常体重,都能破世界纪录了。
翻山越岭的越野跑和平路马拉松不是一个概念。
长距离越野跑是把人逼到绝境后,再榨出一两滴肥油的巨量消耗。其技巧集中于应对各类地形和突发情况。越野赛中,强壮的大腿和屁股则是每个“登山机器”的必备物品。
而马拉松更注重于及时调整身心状态,充分了解自己的身体,按部就班地完成里程。
两者虽有着本质区别,但是胖子做什么运动总会让人提心吊胆。
教练夸李叶茴肌肉群多,但李叶茴明白,自己的肥膘也不少。再者说,她从小到大总被同龄女生取笑“太过丰满”。这让她十分苦恼:这两坨累赘,要是能在起跑线卸下来就好了。
“开花啊,”,李叶茴有些忐忑,“你说...我瘦到多少斤就能跑下这比赛了?”
“你这个身高的话,瘦到一百斤就好了。”
李叶茴一直觉得自己必须做截肢手术才能到此体重。
“哦。”,她嗓子里咳出一声认同,却只有她自己听得见。
李叶茴要减肥了。这不是向相伴二十余载的肥肉宣战,而是学着和身体做朋友。这次不为讨好男友、不为满足大家对于淑女的期待,甚至不为取悦自己,而是:有用。
“有用?”,每两周从马来西亚吉隆坡回新加坡“探亲”的袁野充满疑惑,“你确定不是为了漂亮?我再次申明,我不在乎你的体重。”
“真的,是因为瘦下来很有用。”,李叶茴饿得面色惨白、手指挠桌子,“为了林贾尼,我要在一百天内瘦到一百斤!”
“谁跟你说的?有科学依据吗?”
“不要质疑我的信仰。”李叶茴转过头去,掐断这场谈话。
现在,不止跑步是信仰,减肥也是信仰。“减肥”二字听起来太过庸俗,李叶茴更愿意称其为“学会和食物握手言和”。她有足够的毅力和自律去自发运动,但是却总也忍不住对食物强烈的瘾。
之所以把“和食物言和”当作信仰,是因为在她研究各种相关的“歪理邪说”时注意到了“轻断食”这一理论。爱走极端的李叶茴自那之后就定下了每天一顿中饭的死规矩。且其余23小时绝对禁嘴。
现在,这事不仅仅关乎于胖瘦,而是对毅力的检验。
渐渐地,李叶茴发现自己从外到内发生改变。
外在的改变来得更明显也更迅捷:在令人抓耳挠腮的饥饿中,脂肪像汽油一样被机体燃烧。李叶茴的“真实面目”在被雪藏二十余载后终于款款走出。
她从未发现自己这般漂亮。自信得就连去去求职会上申请那些和专业八杆子打不到一起的职位,都能胸有成竹地提交简历了。
内在的变化更加彻底。
其实每个人都有特定的恶魔。就好比吴松毅对于游戏、赵晓獾对于李叶茴、而李叶茴对于食物。如果人能克服自己的恶魔,就没有什么诱惑抵挡不了,定然可以全权掌握自己的人生。
李叶茴习惯了对一波波食欲视而不见后,生活方方面面的表现开始提升。
省了脑力去思考吃或不吃,她便有更多精力思考人生大事。
李叶茴参与了多个书会、每次发言都能清晰表达整个人生的智慧结晶。她在之前的跑步创业公司实习时遇到突发事件,也能有条不紊地解决,从而发现自己的公危机应对能力。学习上她头脑清晰、效率极高。上课时,她也毫不畏惧老师的提问,勇敢地坐回阔别三年的第一排了。更夸张的是,甚至连毕业设计里安装的电路都跑得前所未有的畅快。
恶魔论果真有效。
与此同时,李叶茴的运动量直线上升。从每日十公里、到每周三次二十公里。即便忙完学习已然凌晨,她也会义无反顾地出发去跑场跑上个半马再回来。半马是21.1公里,大概是标准大学操场跑道的53圈。
跑步时,为了防止无聊、也为了提高时间利用率,她耳朵里总是播放着各种英文原著。大部分是关于求职和自我剖析。所以每次从跑道上撤下来,李叶茴都彻彻底底地脱了胎、换了骨。
现实生活总是残酷的,但是只要她还在饿着、跑着、义无反顾地为自己才能懂的傻梦想奋斗着,她的成败就不能被外界定义。
在互联网跑步公司的实习经历让李叶茴认清一个现实:各行各业都是相通的。
她本以为做市场是使出浑身解数去赢得别人喜爱,却发现其实自由度同样低。加之创业公司风险承受能力低、自然没胆量随意冒险。所以李叶茴大部分时间是在研究中国的那几款运动APP,然后将其出彩点在新加坡本土化。
李叶茴是按部就班地紧跟潮流,李叶茴的上司也是如此。谁都不想承担冒险的后果。那些各行各业真正引领风潮、充分发挥创意的都是大量时间堆出的精英。
或者,只要你的学识足够你不可替代,各行各业都能发挥自主性。但若能力不足,便只能做跟随者。
很久以前,袁野最喜欢在人生目标上跟她争执不下:“工作嘛,求的是状态。天时地利人和都重要。有可能是合适的岗位,却在糟糕的公司。也有可能是岗位好、公司佳,但是薪水低。如果这人养家糊口都是问题,那这就算不得好工作。所以不要只考虑职位,公司待遇也很重要。”
那时的李叶茴坚信自己可以为了“人类的进步”而奉献终生。后来才发现自己连人类怎么进步都没搞明白。而自己要如何奉献也没头绪。只知道打着口号和袁野扯皮、秀无知,真是羞愧
对于工作本质有了更客观的定位后,李叶茴打开了自己的大门:听起来需要十足创意的市场营销既然可以成为百分百“合理抄袭”,那么在工厂里随即应对机器故障似乎也是件挺酷的事情。只要做到极致,就能叱咤风云,而在擅长的领域“做到顶尖”才是她该关注的。
李叶茴开始专心寻找数据科学的工作,还自学了吴恩达的“机器学习”课程,打算拿着证书去求职会要口饭吃。
虽说这薄薄一张纸肯定没有“计算机”专业的同学大学四年换来的毕业证含金量高,但好歹自己摆明了态度。
再加之之前报名的“数据科学线上研究生”录取结果很快就会下来了,自己为此还专门抽时间把雅思刷到7.5分,到时候双管齐下,自己定会是求职会被争抢的尤物。
然而,求职会的前一天,李叶茴收到了“数据科学在线研究生”的拒信。
她还是硬着头皮在每一个“数据科学”相关公司的摊位前驻足,厚着脸皮从忙得团团转的工作人员那里再偷一点时间解决自己的问题。对方很清楚如何逼退李叶茴这样来错摊位的人:“你是跨系求职?那你会数据挖掘吗?统计学呢?人工智能呢?”
我会...学。
李叶茴连那打湿了的“机器学习证书”都没敢递出去。因为窘迫,简历也被蹂躏得不成样子。经历了十余次类似情况后,李叶茴逃也似地离开会场。
会场隔壁,学校举行了一个“人类图书馆”活动。请来各行各业的大咖,为学生答疑解惑。
李叶茴被分到了一个在新加坡做出版行业的女强人手上。对方先是表达了自己对写作的热爱和对本地出版行业的种种看法:“童书在新加坡这个生育率极低的地方根本不可能畅销...”,然后出于文字工作者的敏感,她看出李叶茴的迷茫。
李叶茴讲述了自己的烦恼。但她明白对面这个人什么都不能做。毕竟隔行如隔山
“去找找相关实习。累积经验后再进入行业吧。”女人苦口婆心。
李叶茴笑纳。
找实习?她又何尝没想过。可是每次一想到自己要付出额外努力,她就开始退缩,然后质疑自己的喜爱,最后断定这是场“错爱”。科研也是,市场营销也是...自己为什么那么喜欢放弃呢,自己又要以何为导向来坚持?
她不敢让自己因为不顺焦急上火,生怕内心平衡被打破,跑步都没力气。只得道一声随缘吧。
相比于“数据科学”的频频碰壁,李叶茴的电子工程文凭在电子公司倒是很吃香。招聘人员一得知她的专业背景,并热情地拉着她填表、夸张地炫耀着公司福利。
李叶茴刹时泪眼婆娑,就好像在外创拼多年、受尽委屈的游子归乡后受到了村民热切的欢迎。
她收到了几个面试请求,大多是对着机器、按上一天按钮的活计,让她十分抗拒。
倒是有一个来自美国半导体公司的叫做“数据工程师”的职位,让她眼前一亮,再一读详细介绍,似乎和“数据科学”相差无几。
面试那天,李叶茴特地叫邻居帮忙熨平了衣领、还借了衬衫同色的胸针,然后带着简历、“机器学习证书”和满腔热血出发了。
回答完一系列经典问题后,面试官对她真性情、不套路的回答还算满意。但还有最后一个疑问:“你看你的简历,又是志愿者、海外打工、越野跑...可是为何你会选择做一个工程师呢?”
李叶茴皱皱眉,若有所思地答:“其实,我也不那么想做工程师的。我是看到‘数据’这两个字才来的。”
然后面试官规规矩矩地把她送出门外:“有消息后,HR会给你回复的。”
其他同学在这公司都是两到三轮面试,然后直接签合同。李叶茴是少数的“一轮游”。
回学校的路上她问拿着热腾腾的Offer的朋友:“面试官问我给自己的编程能力打几分,我觉得我编程不错,而且兴趣特别浓,但也不能太猖狂...你会怎么回答?”
“我啊,我脸皮比较厚。我就直接说满分。”
“那人家问你‘如果发现最要好的同事作出泄漏公司机密的时候,你会怎么做?’时,你怎么答?”
“我就说,先去找本人调查清楚情况,避免误会。若这是真事,我一定要鼓励他自首。如果对方拒绝,我会匿名举报。毕竟公司利益最重要。”
李叶茴连连称赞:“没想到你思考问题那么有条理。我一听到这问题辩论队养成的老毛病就犯了,先给‘机密’定义。万一泄漏的不是什么重要的东西呢。”
“没必要想这么细,这些问题的答案网上都有,一个个背下来就好。”
李叶茴听袁野说过,面试时候要背答案。可是她一个也不想背,这不是做假吗,又有什么意义呢?
学校的求职导师也反复重复:“简历要适当夸张,有理有据,把自己的成就都写满。哪怕你扫了几年的大街,也不要仅仅写自己是个扫街的,而是说‘扫的那些街每年都是清洁问题投诉数量最低的、保持了99%以上的好评。’,记住,要给数据,数据!”
李叶茴百思不得其解。除了机场,一年有多少清洁工投诉案例呢?不过关于“数据”的强调李叶茴虽没听进去,但其他人听进去了。于是有人曾组织过七八人的“闺蜜书会”,写到简历上变成七八十人、有人会踢几脚足球,就说自己的进球率高达50%...
李叶茴曾经还创业建立了“亚洲第一间手工坚果作坊,团队内部估值一百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