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这不是基本要求,这是凡尔赛要求!"
这看似无心吐槽的一句话把我彻底整笑了,却也一语中的,在无形之中让我豁然开朗。
当了妈妈之后我时常感到焦虑,无论是因为各种育儿问题也好,还是因为自身的发展处于一个相对停滞的状态也罢,焦虑和紧张成为一种情绪常态。我一直找不到我焦虑的原因,或者说看不透焦虑的根本在哪里。直到我最近读了一本书,重新认识了自己,认清了我作为一名AP型家长的问题所在,才让我的心态逐渐趋于平和,用新的角度去看待育儿这件事。
什么是AP型家长
这本书叫《被忽视的孩子:如何克服童年的情感忽视》。把这本书加入书架时,我本以为这是一本育儿书,却发现是一本解读“情感忽视”的心理自助书。简单来说,就是一本帮助成年人理解“我现在之所以会这样,是童年的情感忽视留在我身上烙印”的一本书。书中将造成情感忽视的家长分为了12个类型:自恋型父母;专制型父母;放纵型父母;离异/丧偶型父母;成瘾型父母;抑郁型父母;工作狂父母;照顾伤病家属的父母;成就/完美导向型父母;反社会型父母;孩子即父母;“都是为你好”父母。
“成就/完美导向型家长”(Achievement/Perfection parents,AP家长)好像从来都不满足,对孩子取得的成就常常都是一种“你应该可以做得更好”或者“下次我希望你更好”的态度对待。对于很多AP家长来说,希望孩子的光环能照耀到自己,希望孩子实现自己曾经没有实现的梦想,或者希望通过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来显示自己的成就。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家长都喜欢炫耀和比较自己孩子的原因,似乎孩子越优秀,就能凸显自己的优秀。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大多数中国家长都是这类父母,但AP家长往往对自己要求也比较高,要么自身就比较优秀,要么就是比较自恋。
AP型家长造成的情感忽视后果有,烦躁,缺少自我关爱和情感意识,不了解自己的天性,完美主义,缺乏对自己的同情,以及缺少自我认同感。在AP家长培养下成长起来的孩子,自己成为家长后也很容易变成AP型家长或者专制型家长。
我的母亲就是一位典型的AP型家长,大学教授、博士,为人师表,正直严格。她不仅对自己要求严格,也对我要求极高。在她看来,必须学习好才有出路,读博士是“基本要求”,除了读书之外的事情都是“浪费时间”,甚至包括做饭做家务,直到她中年时期,才慢慢接受定期锻炼这件事并不是浪费时间。
青春期之前我并没有觉得母亲对我的严格要求是坏事,那时的我认同她的上进心和好胜心,我也害怕自己不够优秀或者被人欺负。但慢慢进入青春期之后,我发现过于好胜的孩子是没有朋友的,并且最重要的一点,是我的学习成绩确实无法和我的好胜心匹配。于是我开始慢慢放低对自己的要求,我也慢慢发现比起读书,我更喜欢集体活动,喜欢和人交往,喜欢跳舞,喜欢听歌看电影。我曾经在高中时期短暂的加入过字幕组做翻译,但因为这件事在母亲看来“浪费时间”而不得不停止。
在深入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想到了一件发生在我身上的典型的“情感忽视”的例子。大概是七八年前,我因为有出国交流的机会,需要提供英语成绩,雅思或托福都可以。由于交流并不是申请学校,所以要求也不是很高,大概就是雅思6.0的水平,大致就是有语言等级证明即可。由于申请签证的时间比较紧张,我准备雅思考试的时间大概也只有十天左右。于是我刷完了往年的真题就去考试了。考出来的成绩虽然不是很高,却也超过了申请要求。毕竟准备得不是很充分,所以我自己也还是挺满意的。但知道我成绩的母亲却没有为我符合申请条件而感到开心,只是轻描淡写的说“你要是好好准备肯定不只考这个分。我有个学生听力考了9.0,阅读考了.......”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AP型家长。她忽视了孩子已经取得的成绩,忽视了孩子因为通过考试的获得的喜悦情绪,提出更高的要求,并忍不住与他人做比较。
那个时候我并不知道这就是所谓的“情感忽视”。尽管那时候我已经很大了,但这种来自亲生母亲的情感忽视,却仍然影响着我。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我很难认同自己的成绩,很难从某件已经完成的事情中取得成就感,因为在“可以做得更好”已经成了一种思维定式。同时,在我做一切与读书或科研无关的事时,即便我再喜欢再开心,脑子里也有个声音说着这是“浪费时间”。于是我慢慢丧失了一种享受简单的快乐的能力,似乎所有的快乐都是有条件的,必须以完成某项任务或取得某种成就才能放松为前提,好像玩乐成了一种“奖励”。如果我需要玩耍,自己也忍不住要为这些活动“正名”。
我一直告诫自己,当我做了母亲之后,一定不要成为和我妈妈一样的人,要多鼓励我的孩子,要让他快乐的成长。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但可怕的的是,忽然有一天,我发现长大后的我,就成了我的母亲。
那天我回家的时候,孩子正在看动画片,他看到我张口第一句话就是“妈妈,我在学英语呢”。当时的我,仿佛被电击一样,忽然清醒的意识到,我正在变成我最讨厌的样子。孩子一句“妈妈我在学英语呢”不就是在为他看动画片“正名”吗。他知道我会限制他看动画片的时间,要求他多学知识,所以当他想要看动画片时,就给自己找了个学习的借口。看动画片难道不是孩子们都做的事吗,这对孩子来说,就是最简单的快乐啊。然而我的孩子才三岁半,这一句话忽然让我意识到,我已经在慢慢剥夺他快乐的权利,在阻止他探索自己最基本的人性的权利。
我以前不觉得自己是个追求完美的人,但在育儿的道路上,慢慢发现自己就是个“成就/完美导向型家长”。自从孩子出生开始,我就有意无意的在以较高的标准要求自己要求孩子。哺乳期我按照固定的喂养时间哺乳/吸奶,为了保证孩子吃饱也为了断奶方便,一直混合喂养,在亲喂之后又用奶瓶添加少量奶粉。辅食期不厌其烦的准备各种食材,固定孩子作息时间。除了生活上的照顾,在教育上也是方方面面都极力的想要顾及到。从看闪卡读英语,到七八个月开始上早教、学游泳,到每天都要进行的亲子阅读,再到现在识字、英语、思维,甚至各种兴趣班,一样我都不愿意拉下。哦,对了,还有每周都要保证的家庭时光,不管是逛街吃饭还是去游乐园,即便只是三个人一起散散步,也一定要有一个家庭时光。
在育儿的事情上,我虽然一直都处于一种乐在其中的状态,喜欢并享受和孩子相处的时光,但也忍不住焦虑。怀孕之后由于把重心放在了孩子生上,自己的工作也处于停滞的状态,也免不了有压力大的时候,在生活和育儿时也时常会有挫败感。有天在和朋友堂妹,说很羡慕一些过得很豁达的人,尤其是在育儿上可以做到很豁达的人,而我却很难放的下心。对我来说,育儿的基本标准,是感情上要守护,时间上要陪伴,教育上要引导,夫妻间要互相配合。于是便有了开头来自堂妹的灵魂吐槽。
也是她这一语中的吐槽,让我忽然明白,我不就是那种“成就/完美导向型家长”吗,我不也在慢慢变成我的母亲那样吗。在生活、教育和情感的各个方面,都对自己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也对孩子提出了要求。我告诫自己不要成为我母亲那样的家长,却又在无形之中变成了她的样子。
现在还不晚
当我意识到自己正在慢慢变成AP型家长,我的孩子也在变相的经历由我带来的情感忽视时,我再次陷入了焦虑和恐慌。我认为自己是一个“失败的母亲”,一个“不称职的母亲”,并且我希望比我自己的母亲做得更好,但因为我没有做到而深深自责。
还记得文章开头说的那本书吗,一本“心理自助书”。这本书就是帮助读者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所以发现问题本身就是一件好事。全书第一章就明确的说道“当你读到这本书,就已经遥遥领先于你的父母了”。
由父母带来的情感忽视本身不是父母的错,更不是自己的错,正是因为这是一种“忽视”行为造成的心理创伤,才让人难以意识到它的存在。并且,这是一种无形、隐秘又极易传给下一代的模式,除非对此有清醒的认知,并清楚知道情感忽视是如何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否则情感忽视是很难制止的。
但情感忽视是可以逆转的。所以,现在还不晚。
已经身为人母的我,清醒的认识到了我的母亲因为在我幼年时期缺乏陪伴(我6岁之前她都基本不在我身边,但这又是另外一个故事了),已经长期的成就/完美驱使,给我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情感创伤。我现在也在无形之中将这种代际传递的情感忽视延续到了我的孩子身上。我也清楚的看到,“做个好孩子,你才会成功”这样的原则,会压抑很多孩子的基本需求和情感。毕竟,我也曾经是这样的孩子。既然认识到了问题所在,我就有改变或逆转这样的教养模式的可能。
其实AP型家长并不是“坏的”家长,或者说“不称职”的家长(任何一种家长都不是,或者不完全是)。每个家长都会对孩子提出要求,而区别是否会对孩子造成情感忽视的关键点在于,家长是否支持孩子。对于AP型家长来说,不健康的情感忽视就是向孩子不断施压,强迫孩子达到家长制定的目标。而健康的AP型家长支持孩子自己的想要实现的目标。
比如我想要我的孩子全面发展,又要识字又要学英语还要有课外活动,每周都给他制定计划,要求他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并完成目标。有天孩子跟我说,妈妈我不想学英语我想拼乐高。作为一个AP型家长,短时间我无法改变我的教育模式,但我却可以更多的从情感上呵护我的孩子。
不健康的AP型家长,对于孩子拼乐高的想法会这样回应:”不可以,我们今天的任务是学英语,拼乐高又不是学习,学英语才能学到知识。“这时孩子不仅会因为不能玩乐高而感到很失落,并且会对学英语感到有压力,时间长了就会觉得学不到知识的事都不能做。
而健康的AP型家长,却会对孩子表示支持。首先,在情感上回应孩子的需求,问问孩子”你喜欢拼乐高吗?拼乐高是很开心的事吗?那妈妈陪你一起拼吧“;其次,要肯定并鼓励孩子”妈妈觉得拼乐高也很好玩,你的小手好灵活啊,都可以拼那么小块的乐高了,你可以试着自己完成这一项“;最后,要肯定孩子自主探索的意识”妈妈觉得跟你拼乐高这个想法挺好的,以后想做什么都可以告诉妈妈,我们一起做“。
这就是我已经作出的改变。并不是说我现在比以前更优秀更称职,但至少我在有意识的避免我目前带给我的情感忽视再由我传递给我的孩子。我的孩子确实对搭建类的活动特别感兴趣,换做以前我可能会更多的带着他读书认字,但当我有了避免情感忽视的意识时,我开始更多的尊重他的意愿,陪他一起拼乐高。也会进一步了解乐高相关的机器人编程课,于是带着他去试听,孩子也非常开心。当然作为一个AP型家长,在陪孩子拼完乐高之后,我可能还是会问他要不要学英语,但也学会了更加尊重他自己的意愿。
如今我也看到,我在育儿上给自己定的要求,其实也并不是凡尔赛要求。我可以对自己提出要求,但不能强制孩子跟我一样。我不是我的母亲,长大后,我的孩子也不用成为我。毕竟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不是我,也不是他的爸爸。了解顺应他的天性并作出正确的引导,才是育儿过程中让孩子和家长都更轻松的方式。
以上,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