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读书笔记,旁观何伟对生活的探索

看看一个老外对中国生活的记录和感悟,看看他是怎么生活的,怎么看待身边的人和事,或许有助于我更好的开启自我发现之旅,不再盲目的活着,更好的体察到生活中的点滴感动和乐趣,获得平静的内心。

一、涪陵的生活

重要的是,我知道这座城市有太多的东西正在等着我去做一番探索。这正是我最喜欢涪陵的原因:这是一个充满了人性的地方,既闪耀着光彩,又点缀着瑕疵,而这样的城市注定总是有魅力的,两年来,我从没厌倦过这里。

奔流的乌江、拥挤的城市、浑黄的长江,以及深黯的白山坪,那就是我上课时从左边看出去的景象,时时有舒适的微风从江面上吹拂过来,我透过教室门,眺望江面上往来的船只:小小的两人渔船、在乌江两岸来回摆渡的挤满了乘客的渡船、从乌江上游一路北来满载着煤炭和砂石的货船、从长江顺流而下往三峡的白色大客轮。一边教书,一边看着这样的景象,叫人深感满足。我喜欢打量这个城市的生活节律,一如我喜欢聆听这所学校的生活节律。

我想起监考的时候,我在教室里踱着步,一排排的学生全都低着头,拼命地答着题,这是多么令人感到愉悦啊,我喜欢被他们这样无声而专注的神情包围着。

这也许是当地人身上最令我敬重的一种品质:他们对教育充满了无限的尊重,在这样的地方教书,感觉真的很好。

早上,我会跑步登上插旗山的山顶,费劲地爬过那些台阶,俯视长江,内心豪情万丈。

几天之后,我沿着乌江进行了一次长途跋涉,我带了帐篷、睡袋,以及一个野营炉子,我还揣了一个指南针。我禁不住设想,就这样走下去,一直走到贵州甚至更远的地方,群山变换,方言越来越听不明白。

一切都美到了极点:山坡上的纹理犹如名画佳作那样色彩均衡,狭长的稻田有如平缓的运笔,高低起伏的玉米地好似几种色彩的混合搭配。置身这样的乡野,很容易就让人忘记了世间万物都在生长变化着,很容易就让人忘记了这样的美景不会长久。

附近一座农舍的街檐坎上,一个小女孩正坐在桌子旁写家庭作业,小女孩的身后,是涪陵这座城市,橘红色的太阳即将消失在灰色的楼房后面。一个农民正在侍弄稻田,他邀请我们进他的屋里去坐一坐。我们走进内院,在粗拙的凳子上坐了下来,没有人吵闹,没有汽车奔跑,没有人潮涌动,也没有悬挂标语,我们只是坐在那里,呼吸着乡下清新而洁净的空气。

我一直喜欢乡村生活的周而复始,这已成了我个人的一种仪式。

二、对中国特色的观察

然而,学校没法解雇他,因为在传统的共产主义体系下,所有的国家工作人员都享有工作稳定的保障。

我们的医疗官强烈地建议,我们抵达项目院校之后,至少在宴会上,要摆出滴酒不沾的姿态。

因为我按照中国人的习惯假谦虚了一番,这令她愈加高兴。

尽管涪陵有时代表着政治生涯的终点,这道石梁却证明,其实也可以在其他方面大展抱负。诗词和书法一贯是被贬官吏们倍感孤独时打发时日的消遣方式,很多地方官吏在此留下的题刻美奂绝伦。

这就是中国的方式,成功是预料中的,失败则要受到批评,并且立刻加以纠正,要么正确,要么不对,没有中间状态。

这项工程是一种典型的中国诉求,同时满足了实用和浮夸的需要,既可以推动这个贫穷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又可以同时提振起全民族的自豪感,

美国人的文化水平要高一些,中国人多数是农民,如果让他们直接选举国家领导人的话,非常危险,因为任何人都可以说谎欺骗他们,中国还不适合那种做法,不过那只是我的看法,我不知道对不对。

如果你有能力,你就可以玩转各种制度,入党对职业发展十分有利。

人们的思想高度同一,可以预测。你只要按下这几个按钮:希特勒、犹太人、日本人、鸦片战争、西藏、台湾,十有八九都可以精准地预测会有怎样的反应,甚至可以精准地预测人们会使用哪些具体的词汇。就中国的具体情形而言,大家基本上属于同一个种族、闭关锁国好几百年、目前的教育制度高度单一化和政治化,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地方,人们对于自己的文化有着如此强烈的认同感。尽管经历了“wg”期间的自我毁灭,紧随其后又亟不可待地对外开放,何谓中国人的确切意识依然存在着。

三、对身边人的观察

涪陵人眼中的自己:他对人友善,渴望跟任何人交谈,能够从哪怕最无聊的交谈中找到乐趣。简单地说,这个人很好玩,他只需要用当地方言简单地说上几句话,就能给涪陵人带来无尽的乐趣。

身为五十六岁的老人,他每天依然要进行十六公里的跑步练习,我也觉得这是他缓解失眠症状的最好办法。

罗晓磊在监狱里关了五年,因为他既是知识分子,又是个基督徒,他的父亲则被下放到偏远的沙漠地区进行了十年的劳动改造。老人对那一段经历不太爱谈,只是说劳动很艰苦,找不到奋斗的目标。说到下放,人们的看法基本相同,最糟糕的事情,莫过于浪费了时间。

不过,李神甫也不算太担心,因为跟他曾经见过的苦日子相比,这些只能算是小问题。他见过抗日战争,也见过内战,还有解放战争。从他个人来说,他经历过反对教外语和破除封建迷信的运动。

破旧的教堂、佩戴红袖箍粗野而残忍的孩子们、失去的岁月、失去的友人,李神甫回忆着“WG”中那些事情的时候,他总会这样轻声地笑一笑。对李神甫这样的老神甫来说,一生能够看见这么多东西,已经非常满足了,其他人可没有这么幸运。

我喜欢观察那位神甫,以及每周都要去教堂的那些老太太们。她们都是从苦难中走过来的人,在这些信众的身上有一种无言的力量,丝毫没有美国那些穿戴得体的教民身上所具有的矜持和装模作样。她们付出的是自己的虔诚,这样的虔诚无法用金钱衡量,而最虔诚的莫过于李神甫。

每个星期天,张小龙都会拎着鸟笼子,满怀自豪地、一拐一瘸地来到这家茶楼,坐在阳光下,满脸笑容地喝上一杯茶。他是全涪陵最幸福的人,也是最幸运的人,我很喜欢跟他交谈,并不是因为跟他交谈会多么有趣,而只是因为他总是那么乐呵呵的。他会提醒我说,我自己在涪陵的生活也一样魅力十足。

上课的时候,我经常看见威廉·杰斐逊·福斯特在埋头翻查词典。课间十分钟的休息时间里,他会悄悄地走到我的身边,字正腔圆地用英语问我:“你早泄的问题现在怎么样了?”我发现,他在英语方面的技能正来源于他能够如此玩弄所产生的种种乐趣

琳达让我们去车站接她,她戴着黑纱,眼圈红红的。下了车之后,她竭力地想要挤出一丝笑容,也就是中国人那种勇敢的微笑,掩藏了所有的感情,受着压抑,受着控制,被挤进了边沿——也许是嘴角一翘,也或许是眉头一皱。然而,今天的忧伤似乎太多了,她眼睛看着别处,嘴角颤抖着。

孔老师的平和心态跟其他许许多多中国人一样,在外人看来排山倒海般的种种变革面前,他们保持着出奇的平静。原因非常简单,他曾经历过的,比这还要糟糕。在美国,任何人如果能够像他这样逐步提升的话,基本上都会满怀着自我奋斗成功的信心,甚至会有一点傲慢自大,但在中国人的性格特征里,这样的自豪之情根本看不出来。他很少谈及自己的家庭背景,也从来不说困难有多巨大,因为他知道,情况原本可能更加糟糕。

国民党败退到台湾之后,这个家庭就永远地拆散了。他们甚至无法通过书信联系,徐先生,也就是被留在丰都的小男孩,开始了一生的厄运连连。他过够了苦日,子即使到了现在,他也不愿意谈”WG“的事情。他的父亲在1988年第一次回祖国大陆看望了一趟,台湾分隔之后,他又结了婚,生了几个孩子,其中就包括现在在美国的那个孩子。

这样的话语根本不能阻挡四川人的脚步,恰如它无法阻挡任何来自逆境的人的脚步。这也是四川人名声在外的原因,他们吃苦耐劳,他们不在乎人们怎么看,不在乎干什么工作,只要是工作就行。

他们的作文,既让我知道了他们的过去,也让我想起了他们的未来,我看到的,是他们一以贯之的无言的奋斗历程,正是这样的奋斗使学生们成就了今天。我发现我没办法给他们打分,哪怕在作文本的某个角落里做个记号都不行,其中的东西我丝毫不能触碰,有的甚至不忍卒读,因为都太心酸。

改革开放之前,涪陵的男人到底是什么样子,因为在我的印象中,金钱是他们最基本的身份象征,但当我力图对这个群体的每一个人下一个定论的时候,我才发现他们都变成了受着狭隘的目的和兴趣支配的一个群体,我看到的几乎是一幅炫耀男性气概的讽刺画。

我想起了手里拿着一大摞信封的丰都老人,我在四川的经历总是这样,我跟他们这样的人擦肩而过,对于他们眼花缭乱的过往经历只有些许了解,但正是那些眼花缭乱的过往经历铸就了今天的他们。

四、与人的相处的点滴

每一代人都有他们各自的悲欢,对年轻的一代人来说,重要的是去理解而不是批评责备。

我和亚当的关系也总是十分简单,我们走得很近,但同时我们也能够单独打发时间,在城市和大学里面,我们两人都各自开辟了自己的空间,彼此互不干涉。我们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了平衡,友谊要保持但不囿于其中,相互支持但不依赖。
interpretation:翻译过来还可以是君子之交淡如水,这样的关系也许是恰到好处的独立与适当的舒适感的结合。

今晚的宴请没有任何意图,冯小琴和她的家人请我一起吃年饭,不是想在仇外情结上证明什么,也没有其他的任何意图。他们知道,我独自一个人在这里过节,而我又是他们的朋友,除此之外,其他的统统无关紧要。他们完全是心胸宽广的人,那是我在中国吃过的最有滋味的一顿饭。

在学生食家吃完最后一顿饭之后,黄家一大家子人在门口站成一排,依次跟我们道别,他们全都直直地站在那里,脸上带着中国人那种忐忑的笑容。我猜想自己看起来估计也是那副模样,两年的友谊多少掩藏在了我的嘴角边。

不少学生那天上午都有空,他们便跟着傅主任来码头给我们送行。中国人的道别从来就没让人自在过——没有拥抱、寥寥数语、强忍眼泪。我们跟大家生硬地握了握手,然后就上了趸船。

我的辅导老师孔老师花一个暑假读完了这本书,借助词典,一字一句,因为他几乎不会英语。

五、两年涪陵生活,带来的对生活的体悟

我最渴望的,是找到一样自己能够做好的事情。我之所以来到四川,是因为我想教书,不过,我也有另外两方面的动机:我觉得这次经历会有助于我成为一个更好的作家,还有,我一直都想学习中文。

我觉得自己太年轻,对中国又知之甚少,在一个地方生活这么点时间就想勉强用文字来描述实在显得有点自大和冒失。不过,我在涪陵生活和教书期间,做了大量翔实的笔记,写日记也大有裨益,到了晚上,我常常会一坐下来就写上好几个小时,力图把我身边发生的全部事情都追溯一遍。

打算定下心来写一本书,我喜欢自由地安排工作,选择自己的写作计划,在涪陵所面对的那些挑战迫使我成长,而这种新的成长让我的写作有了新的深度。

我对文学的信念:真实是永恒的,不受日常生活所累,当然,现实相关性的问题永远存在。

大多数人会一如既往地随遇而安。记性好的,大概都被厚重的苦痛压死了,只有记性坏的,适者生存,还能欣然活着。

我在想,如果跟某个人结了婚,成天在这一丈多长的小船上一起劳动,会是什么样的感觉呢。

兰桂常润心田,常荫后人,心灵永宁

我读了特德.威廉姆斯的自传小说:我想成为最伟大的击球手,一个人应该有自己的目标,无论一天,还是一生,而那就是我的目标

这样的自高自大是无可避免的,尽管我知道这很容易误导,很容易居高临下,所以我总是非常小心,从不轻易公开表达我的看法。

我一直很喜欢漫漫的火车之旅,以及广袤而空旷的沿途景象。

别的我都可以忍受,但我不能原谅幽默感的彻底丧失,一旦没有了笑声,中国也就成了个阴森凄冷的地方。

小结

读了何伟的书,我可以做的一些尝试:
1、像何伟观察中国特色一样,观察身旁的事情,如国企的特点。
2、像何伟观察身旁的人一样,观察并记录梳理身旁的人,体悟他们的人生经历,也体悟与人相处的点滴。
3、不局限于上述两点,对生活中的点滴,用心做笔记,用心写日记,用文字观察、记录和梳理,或许可以获得某些意义。

你可能感兴趣的:(《江城》读书笔记,旁观何伟对生活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