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你那里下雪了吗

    那天,在微信上看到朋友发的93岁奶奶的照片,身体依然硬朗,笑容依然灿烂,一家人在一起,其乐融融,不禁心生感慨,眼前已然浮现出奶奶慈祥的面容,她正挪动着三寸金莲的小脚,向我慢慢走来。

     奶奶出生于上个世纪初,是一个没上过学的小脚老太太,她有点重男轻女,又有些封建迷信(这应该是她那一代人的共同特点)。我的名字就是奶奶起的,不能说不好,现在看来还挺大气,只是典型的男孩名字(小时候老被男生嘲笑,险些造成了困扰),可见她老人家当时的盼孙心切。可惜的是我们家一连三个千金,她当年肯定是着急坏了,终于在七年之后,盼来了他的小孙子,仍依稀记得她乐开怀的样子。小时候,过春节,孩子们最企盼的就是穿上新衣裳,一大早串门去拜年,说是拜年其实就是要糖果吃。那一刻的大人也嫌得格外大方,有给几颗的,有给一把的,还有的富裕人家也会在糖果中给几个核桃,我们就像捡了宝似的在一块儿炫耀、展示,看谁的糖果多,看谁的核桃多,还可以交换。除夕之夜,奶奶就开始提醒我,夜里睡觉不能打喷嚏,不吉利;五更天起早,去别人家要有点眼力见儿,等男孩儿去过了女孩儿才能去。于是,我们几个女娃娃小伙伴就站在街巷胡同口,一边溜小曲儿:“腊八,祭灶,年歇(春节)来到,小妮儿要花,小小儿要炮,小老婆(指老太太)要衣裳,气哩小老头打饥荒。”一边偷偷观察,跟在一群小男孩的屁股后面串完了这家串那家,跑得不亦乐乎!

    奶奶是吃过苦的人,她经常会讲一些旧社会的故事,翻来覆去次数多了,也就听得腻了,每次她一开头,我们就笑着打岔:“又是你们那个时代吧,奶奶,现在已经是新社会了!”不过,在我童年的印迹中,奶奶绝对是重要角色,在那个没有电视网络的年代,搬着小板凳和奶奶去看大戏、听说书是最高兴的事了。回来之后,还饶有兴致地缠着奶奶聊戏曲、说故事,直到她睡意朦胧,起了轻微鼾声,方才作罢。后来,到了小学四五年级,开始喜欢看书,从邻居家借来一堆发黄的旧书,都是些《三侠五义》《杨家将》《岳家军》《聊斋志异》之类的,晚上,凑在煤油灯下看得津津有味,如痴如醉,奶奶嫌我点灯熬油,浪费,便一遍又一遍地催促,直到大声训斥,我才依依不舍地吹灯休息。初中时期,流行一种白色布鞋,班里女生都有,在我的百般央求下,妈妈给我买了一双,奶奶却说什么也不让穿。因为按照家乡的风俗,穿白色的衣服和鞋子意味着不吉利,可怜的我,只能偷偷地在学校穿。长大后,我故意笑着逗奶奶:“城市里女孩出嫁都穿白色婚纱,可漂亮了!”奶奶急急地说:“城市是城市,农村是农村,结婚穿红色是老传统,哪能说改就改啊!”于是,我出嫁时还是理所当然地穿了红色。

    奶奶身体一直很好,七十多岁时还下地干活,丝毫不觉劳累,和年轻人有得一比。八十多岁时还眼不花,耳不聋,虽是小脚,走路却是快速有力。感冒都很少得,偶尔生了小病,让她吃药,她却皱着眉头像个小孩似的说,这么苦,咋能吃得下?弄得我们哭笑不得,也是,她这辈子都很少吃药的,真是难为她老人家了。

    到了耄耋之年的奶奶,思想终于开始有了变化,她会用羡慕的眼光看着身边的变化感叹:“现在的年轻人,真是享福哦!哪像我们那个时候,吃还吃不饱,谁还会讲究穿!”如果再问她穿啥好看,她会说,流行啥穿啥,年轻人穿啥都好看!老太太还真是与时俱进了呢!就连她根深蒂固的重男轻女思想也有了动摇,我们姐妹几个每次回去都会想着她老人家,吃的穿的一应俱全,她再也不说“女孩不中用”的话了,而是逢人便夸:“现在能享孙女的福了!”她终于有了“女孩不比男孩差”的思想转变。

     奶奶那么硬朗的身体,我们都想着她能成为百岁老人,谁知,2011年,已95岁高龄的奶奶,因平日里从不拄拐杖,在下台阶时不慎滑倒,致使胯骨折断,一病在床,未能起来,最终遗憾离世。

    最近,在读一本书《天蓝色的彼岸》,很受启发。我想,奶奶就在彼岸,过着平淡的生活,讲着平凡的故事。而我们之间,仍有一线相牵,那便是思念。

     2019年的小寒时节,天空飘起了洁白的雪花,奶奶,你那里下雪了吗?

   

你可能感兴趣的:(奶奶,你那里下雪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