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摘抄与思考35、36章

《道德经》摘抄与思考35、36章

文:Recycler

43/243.3521

三十五章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

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大意】

本章继续对道的作用和特性加以叙述。道可以今天下归附,和乐安泰,虽然它无形无声无味,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译文】

如果谁执守大“道”,天下的人就都会向他投靠。(即使大家向它)投靠也不会互相妨害,于是大家都平和安泰。

音乐和美食,能使过路的行人停下脚步。而“道”要说出来,就淡得没有味道。看它,看不见;听它,又听不到;用它,却用不完

【我思】

第一句有点问题,先不管大道的具体含义。一个在某一方面有点突出人,就说天下人都会投靠他。有这么吸引人吗?就算是一个有钱人,投靠他也只是喜欢钱的人。也许道很诱人,投靠执守大道的人也只是喜欢道的人。道是什么?基础和规律而已。即使懂得这些,有能怎么样?如果通过这些规律能找到股票的规律,那倒是极好的事。道真的知道股票的规律吗?只是知道大规律而已,即有开始既有结束,投进资金,有涨就有跌。这应该是道告诉我们规律。并无法准确的说出,什么时候涨什么时候跌。知道道这种有无的规律并不能吸引人,因为都知道。执守道的人,并不会得到天下的人的投靠。

大家来投靠后,互相不伤害。这个逻辑有点乱。就是因为知道了道,就不会互相伤害。懂得道的人,看明白了有无,也不存在激动和伤心,因此能彼此和谐相处。是因为道而和谐,而不是因为投靠而和谐。

因为某些原因走到一起的团体,这个很常见。可以是兴趣社团,可以是宗教组织,可以是党派组织,等等。因为某一共同点而走到一起的人能彼此和谐吗?这是个大大的问号。我想足球队的人也会为了吃饭为了钞票而打架的。我们常见的都是利益共同体,并不能保证和谐。除非我们所组建的团体的初衷是为了和谐,就像懂得道一样。道理很简单,加入一个团体,不要指望所有人都一条心。

音乐和美食,容易走入人心,这是可以理解的,也深有感受。我们都是在不断提高自己的标准,当经过长时间享受音乐和美食,也会感到厌倦。因为领略了音乐和美食的美好。在无法感受美好的同时,就向往更加美好的东西。这不免给制造者给资源增加了负担。老子这里,建议我们,将美好的东西与道结合在一起认知。因此也就不必关心在乎众人认为没有的事。老子并没有说有意剔除。而是说,对于美好的东西,有就接受,没有也不必难过。当做一般的东西,看淡人为施加的各种美好的标签。得之不必幸然,失之坦然。

“古时候学道的人,用恬静培养智慧;虽有智慧,却不用它,这又叫做用智慧来培养恬静。两者交相培养,和顺的道德自然就由本性流露出来。”恬静就是一种宁静,是一种甘于淡泊。只有此才能应对智慧带来的欲望。

“不要运用智慧去发展人性,应该顺乎自然去发展天性”人性和天性,我以为是一个意思。但是由此看来,并不是一个意思。人性是在群体中形成的性格,在一个群体里,要是不做好事,得到就是这个人没有人性。人性是群体定义的。天性是先天性格在不经历各种文化影响,自然表达出的善恶自私无私等。

【拾人牙慧-老子今注今译】

自然无为的大道,虽然无形无迹,但能使人民平居安康。

【拾人牙慧-张其成全解道德经】

天大,地大,人是最渺小的,所以就不要再去计较那些鸡毛蒜皮的事,一切都是匆匆的过客而已。所以说你可以欣赏音乐,品尝美食,但不要沉溺于其中,不要让这些东西迷惑了自己的本性。

如果我们对照一下自己,扪心自问,我们的所作所为是在追求无形的东西,还是在追求有形的东西?我们的人生目标是定位在无形的精神上,还是定位在有形的财物上?如果定位在后者,那么我们心境自然就会随着获取外物的多少而沉浮,有形的财物会给我们带来快乐和痛苦。如果定位在无形的精神上,那么物质的乞丐也可以成为精神的富翁。

【拾人牙慧-闻老子之声】

道是指这个世界的存在形式或运行原则的范畴,存在于相互关系和变化的脉络之中,因此无法固定为一种特定的意义、特定的味道或特定的声音。由于道无法用特定的味道来表现,因此只能是无味的。


三十六章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

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大意】

在本章中老子以辩证的思想表达了他的政治观点和处世准则。成功者必须善于掌握张合、强弱、兴废、取与之间的转化规律。否则,将如鱼离开了水,不能持久。

【译文】

将要收拢的,必定先扩张,将要削弱的,必定先强盛;将要废弃的,必走先兴起;将要夺取的,必定先给予。这就叫做隐微的征兆。

柔弱胜过刚强,鱼不能离开深渊,国家的权势禁令这些凶利的政治制度不能随便耀示于人。

【我思】

欲使其堕落必先使其疯狂,还有一句话,要想把铁敲直,必先敲弯。道理很明白,任何事都是循环往复的。想要夺取必先给予,我们也可以反过来说,想要给予必先夺取。你想做个好人,做一个助人为乐的好人,前提就是要有资源。没有资源如何施舍呢没有技能如何助人呢?资源和技能哪里来?从别处夺得。技能是无形的,可以传授。但是有句俗话,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师傅总是会留一手的,不到闭眼不教大招。道理很明白,徒弟会了绝技,就会与师傅竞争,有了技能抢了生意挣了大钱,然后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至于资源更是唯一的存在,你有他就没有,谁抢到就是谁的。资源足够多的时候,才能大言不惭的救济别人。道理正的说可以,反的说也可以。一份资源,一份利益,一份权力,都想占为己有。面对唯一的东西,如果想做好人,就必须要争抢。因为东西在自己手了才能由自己说了算,才能实现助人的观念。如果这份资源让别人拿去,也可能会做坏事,也可能做好事。总之就是不确定。不如拿在自己手里,让其发挥。

一个人调整自己的正反两种属性,处在一中间值。例如一个人很有原则,所谓的原则是自己把自己的各方面的得到和付出调整到平衡。就挣一点钱,也不多挣,也不少挣。不多挣是因为能力有些,也可能是担心欲望膨胀。不少挣是因为维持基本的生活资源。若想使之堕落,陷入欲望深远。不一定非要用金钱诱惑,我们反其道,让他少挣一些,感受到压力。当压力到达一定界限,就开始逐渐膨胀。总之对于一个有原则的人,要想让其变化,找准对方的弱点,是上限难动摇还是下限难动摇。不断的施压,总会循环到我们预期的阶段。

老子思想中,有崇尚自然,安贫乐道的成分,反对奢华。认为人应该保持一种清心寡欲的状态。既然可以保持某一状态。为什么不能保持富足或是奢华的状态呢?只要有钱,只要资源足够,为什么不能呢?只要不提高欲望不就相当于安于现状的境界。有时候,我觉得人永无止境。有了三万的车,想要十万的车,还想要二十万的车,永无止境。这是我的认为。如果能力有限,欲望无限,就会做出一些出格的事。也许是我把欲望想的太可怕。虽然奢华与价格成正比。我们想要更好的车,过更好的生活,一些人没忍住欲望做了错事。但是一些人做的都是能力内的事,虽然也是洋车洋房,但是在能力之内为什么不可以呢?为什么怀疑他们会有更大的贪念呢?嫉妒心作怪而已。

一个人坚持原则,这也许是他当下认可的。也就是我们满足于现在的生活。本来我们的生活有很多种可能,从贫穷到富裕其中的任意一点。我们接触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如果我们有足够的资源,我们愿意尝试不同的生活吗?然后从中选择出适合自己的生活。这样不才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只有尝试过,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马云说最幸福的生活是月薪两三万,不愁吃不愁穿,不用关心公司不用关心国家大事。这是他对幸福的定义。现在国民幸福指数最高的是不丹。这些生活都是自己选择的,以幸福为标准。其实我们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选择自己的生活。

第二句,逻辑有问题。柔弱和刚强哪一个更胜?我们常说以柔克刚。我们常举例太极四两拨千斤。但是这一真理成立也是有条件的,也是分情况的。不明白前两句和最后一句是什么关系。因果还是并列?三句话没有关系,随口一说而已。法令不能耀示与人。那么制定法律的目的是什么?这就是少言的意义。任何政策看起来简单,但是在民众眼里都是严苛的。因此不能轻易发布政令。

【拾人牙慧-老子今注今译】

老子认为事物在不断的对立转化的状态,当事物发展到某一个极限的时候,它必然会向相反的方向运转。

老子对于人事与物性作深入而普遍的观察之后,他了解到:看来柔弱的东西,由于它的含藏内敛,往往较富韧性。看来刚强的东西,由于它的彰显外溢,往往暴露而不能持久。

权势禁令都是凶利之器,不可用来耀示威吓人民。

【拾人牙慧-张其成全解道德经】

老子书偶的最锋利的武器是指什么呢?就是柔弱胜刚强的道理,这是一个国家的利器,使国家兴旺发达的一个法宝。

【拾人牙慧-闻老子之声】

老子的核心意图是,将自然原理运用到生活中去。

老子认为自己提倡的赋予柔和与母性等积极意义的文明远远优越于孔子或法家的男性化文明。

~~~~~~~~太长不看~~~~~~~~~

简版:有钱没钱,安于现状。

~~~~~~~~~~声明~~~~~~~~~~

欢迎交流思想。

谢谢您的包容。

你可能感兴趣的:(《道德经》摘抄与思考35、36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