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吴小柔
似乎没有一个时代像今天这样,拥有层出不穷的出轨事件,屡见不鲜的婚内丑闻,以及多到让人数不清的信仰坍塌。
比如,上一秒郑秀文和许志安还是香港童话,下一秒就现实照进童话,徒留让人生厌的一滩狗血!上一秒凯特王妃和威廉王子,还延续着灰姑娘和王子的美好,下一秒就变成王子婚内出轨灰姑娘好友的一地鸡毛!
数不清的背叛,戒不掉的贪鲜,以致于人们开始将不忠,看做是爱情裁不掉的阴影,而出轨,是婚姻围城里的标配。尤其是作为出轨主力军的男人,已经有心理学家用动物性,来为这种屡禁不止的行为做解释了,可笑的是许多男人却以此作为出轨的理由,不认为这是对自己人性的亵渎,也真是无赖到,根本不想从烂泥里爬出来了。
毕竟对于一些男人而言,出轨就仿若是婚姻的止咳糖浆,偶尔来几口,才能止住平凡婚姻的七年之痒,可是许多人却忘记了了,健康的男人,根本没必要喝药,更不要说是加剧情感破裂的毒药了。因为出轨的本质就是逃避问题,你陷进现实生活的匮乏,感情婚姻的困境里,需要一头扎进婚外情的长河,通过饮鸩止渴,才能转移自己的注意力,缓解自己全部的无能为力。
而恕我直言,有能耐有原则的男人,从来都是和自己人性的薄弱处较量,面对困难迎难而上,正面硬刚,而不是退回到动物性的本能里,用逃避回击平庸生活的匮乏和无力,成为丧失原则,臣服欲望的傀儡。
但当然,今天的推文,并不是来探讨男性出轨原因的,毕竟男性出轨的机会成本太低,被原谅进而回归家庭的可能性也更高,所以出轨的居高不下,本就符合经济学和犯罪学原理,没有任何实际的探讨价值,今天想要谈论的是,分明比男性承担更多风险和舆论压力的女性们,为何也会加入出轨大军。并且有些女人在出轨后,宁愿选择去死,也不愿意回归家庭。
01
1899年,美国作家凯特·肖邦就写了一个家庭主妇出轨的故事。
艾德娜·庞德烈是位中高阶级的全职太太,拥有两个可爱的孩子和高薪但传统木纳的老公,生活虽平淡却安稳。可是她在一次度假中,爱上了未婚的罗伯特。
罗伯特也爱慕着艾德娜,但是他被他们之间所隔的世俗吓退,决定远走高飞。
罗伯特离开后,艾德娜企图用搁置多年的画笔填补自己的空虚,却发现自己渐渐不甘于被社会对她的期待所捆绑。
…whatever came, she had resolved never again to belong to another than herself.
无论未来发生什么,她都决心不要属于除了自己以外的任何人。— 《觉醒》,第26章
她开始无视上流社会的潜规则,在该与其他太太应酬的时候自娱自乐。
她偏爱跟一位更为独立的低阶层女钢琴教师相处,与旧友们格格不入。
她甚至开始卖画,自己租了一个小房子,趁丈夫出差时先斩后奏地搬出了他们的共同的家。
可是改变的同时,她发现自己之前拥有的一切都是有条件的:「发现她前卫行为的丈夫第一次冲她发脾气,而其他太太们也开始疏远她。」
在艾德娜的小圈子中,所有人都紧随社会规则:「有人心甘、有人不愿,但无人反抗。」
她不是不能离婚,但是这会伤害她两个孩子的名声。
于是她意识到,自己若是活着,就只有两个选择。
要不,就像以前那样,服从社会规则生活。可是这样的日子让她如坐针毡。
要不,就离婚自力更生,但是这样就会毁掉她无辜的孩子。
所以她选择自杀。
I would give up the unessential; I would give up my money, I would give up my life for my children; but I wouldn't give myself.
我可以放弃那些非必需品:我可以放弃我的财产,也可以为了孩子们付出我的生命。但是我不愿丢弃自己。—艾德娜·庞德烈《觉醒》,第16章
艾德娜的故事不是一个简单的出轨后自杀的故事。
而是一个愿意妥协生命,却不愿意妥协生活的故事。
艾德娜对罗伯特的爱是个契机:「本来她以为自己很快乐,但是遇见罗伯特之后才发现,自己为了满足社会期待的“好母亲、好太太”的角色,已经忘记了最初的自己。」
她曾梦想成为一名画家,但是为了丈夫和孩子,她放下了画笔。
遇见罗伯特之后,她重新拾起了为了家庭搁置多年的画笔,甚至通过卖画达到经济独立。
她也一直害怕大海,害怕无法以一己之力在水中穿梭。
爱上罗伯特后,她第一次抛开恐惧,享受在没有丈夫保护的未知领域畅游。
随着她的觉醒,那个曾经循规蹈矩的、被其他上流社会太太们羡慕的艾德娜就像衣服被一层层地脱掉。
她的内核却不能被社会接受,也接受不了这个社会。
这才是她自杀的真正原因。
02
如果说杀死艾德娜的是社会规则,那么有人可以说,既然现在女性既可以离婚、也可以工作,问题是不是就应该解决了?
真的解决了吗?
如果是,为什么在知乎搜索「二孩」与「女性」,得到的是一个近九千人关注、浏览过三十万次的问题,而这个搜索「二孩」与「男性」,下面却空空如也?
如果解决了,为什么听见男人出轨时,许多男人表示习以为常,本性使然,但当女人出轨时,则必须承受一切糟糕字眼,忍受一切言辞羞辱。很明显,事情并没有解决,男女平等也没真的到来。
《觉醒》并不是唯一一本讲述女人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先出轨、后自杀的小说。
甚至它都不是最有名的——毕竟还有《包法利夫人》和《安娜·卡列尼娜》。
甚至相比于艾德娜,包法利夫人和安娜·卡列尼娜对于自由的追逐更加直接。
包法利夫人想要实现阶级跨越,但是作为一个不被允许工作的女人,嫁给一个平庸的男人成了她的原罪。于是她出轨了上层社会的男人,并沉迷于实现阶级跨越的错觉。
上流社会的安娜·卡列尼娜则有更远大的梦想。她想要像男人一样有个投身于一切的事业。哪怕在以为自己得到了愿为其付出一切的爱情之后,她还是意识到男女不平等是一道无法跨越的横沟,而爱情的自由并不能让她像男人一样加入政府、改变社会。
如果艾德娜是男人,她大可离婚做专业画家。
如果包法利夫人是男人,她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试图完成阶级跨越,
如果安娜·卡列尼娜是男人,她也可以参与政治,改写制度。
由此可见,貌似是讲出轨的三本书讲的不只是出轨,而是女性对现状的不满和对自由的追逐。
她们自杀,是因为对这个世界失望了吗?
也许是的,也许没有。
也许选择死亡,只因为这是她们保全这份梦想的唯一方式。
就像那位与艾德娜交好的女教师所说,
The bird that would soar above the level plain of tradition and prejudice must have strong wings.
若要翱翔在茫茫传统与封建之上,必须先有坚硬的翅膀。—《觉醒》,第27章
可惜不是所有人都有翅膀翱翔。
03
虽然这三本书中主角的追求是相通的,但故事背景的跨度却十分之大。
《觉醒》发生于20世纪初的美国。
《包法利夫人》所在发生于19世纪初的法国
《安娜·卡列尼娜》发生在19世纪末的俄罗斯。
横跨一个世纪、三个国家,这三本著作的主角竟然不约而同地在婚外出轨之后,完全脱离了之前的轨道,哪怕以死相搏,也无法再回到婚姻的怀抱。
这些惨烈的选择,真的是一个巧合吗?
其实并不然,在那个选择权为数不多的年代,为了躲避出轨后严重的道德指摘,不愿意回归家庭的她们只能选择去死。但时间回到了2019,当许多男人们依然保持着家里红旗不倒,外面彩旗飘飘的美梦时,许多女人却是,一经出轨,即便老公选择了原谅,她们也很难回到家庭的堡垒。
有人曾经对男女的出轨心理,做过有趣的描述:「男人出轨时,想得是怎么瞒住老婆,保住婚姻。女人出轨时,想的是是否要离婚,以及现在的男人能否娶自己。」
知乎上有一个女人谈及自己的出轨经历时说,起初是因为老公出轨,她心里不平衡,但又不打算离婚,因此为了报复老公,她出轨了一个多次对她示好的同事,后来是,出轨后,她发现再也无法和老公在一起了,而反观他老公呢,确实是没有爱上自己的出轨对象,但她爱上了,现在正在计划离婚。
所以有人才会说:「男人大多很博爱,只要条件时机成熟,都很有可能出轨,而这并不意味着他喜欢出轨对象,多过喜欢自己的老婆。」
女人却是单线程处理问题,喜欢一个人的时候,就自然排斥另一个人,一旦出轨之后,就不由自主的会排斥老公,而偏爱出轨对象。
但无论男女,在挥霍感情中释放自己,都无疑是玩火自焚,在制造家庭悲剧。因为一经出轨,就意味着双方都无法回到过去,许多做着黄粱美梦,觉得妻子只要原谅自己就可以的男人,回归家庭后也会因为夫妻之间的猜疑,而陷入婚姻生活的噩梦。
在美国有位老者,一生宠爱自己的妻子,当别人问他如何始终保持婚姻的甜蜜度,做到忠诚时,老者坦言:背叛没有发生,不是因为诱惑不够大,也不是因为爱的足够深,而是因为足够珍惜。
《红楼梦》里,贾宝玉的祖先们,请求警幻仙子能够将沉浸在女儿圈里的贾宝玉拉出来,警幻仙子采用的办法是让他在太虚幻境里,提前体验一番男欢女爱,因为若是体验之后,就会明白,人世间的一切激情,不过是镜花水月,为了一瞬间的快乐,所毁坏的是,一辈子的平静。
所以,恕我直言,在现在这个自由恋爱,可以自由选择的时代,珍惜呵护一段感情,比恣意挥霍的人更为高贵。有些人希望以一时的激情掩盖人生的苍白,却不懂得真正滋补匮乏人生的,是对亲密关系的呵护与培育,出轨只是竭泽而渔,拥有长久而稳定的亲密关系,才是混乱年代里,最弥足珍贵的事情。
年轻的时候,人们的见识有限,不知道一成不变的生活,平淡安静的日子,也自有他珍贵的地方!到了年老想要体味这种生活时,只能和一个面容可憎,彼此不信任的人,互相折磨,虚度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