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说老子》第二章(3):范仲淹为什么要在灾荒年月跟富人一起游山玩水逛西湖?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于是就有了丑。)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于是就有了恶。)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

㊣长短相较,高下相倾。

(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

㊣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

㊣恒也!

(这是永恒的。)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

㊣万物作而弗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他听任万物兴起而不干涉,生养而不据为己有,施予而不自恃其能,成了也不自居其功。)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他不自居其功,其功却永恒不灭。)

以上就是通行的原文,以及翻译。


【第七句】

㊣原文: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1、

什么是无为之事?

子路“救人受牛”的行为就是。

子路只是无心之举,却无形中为社会开创了一个良好的风俗。但是在世人眼里,他什么事情都没有做。

2、

日本作家岛田洋七在《佐贺的超级阿嬷》里讲述了一个故事:

一个卖豆腐的老板,总是把一些碰坏了的碎豆腐,十分嫌弃地半价卖给岩永明广的外婆。岩永明广起初并不明白,以为是卖豆腐的老板瞧不起穷人。

后来外婆告诉他说

“真正的善是让人察觉不到的。”

岩永明广才恍然大悟,原来老板是故意把豆腐捏碎,然后假装嫌弃地卖给外婆。

3、

所以,真正的善行看不出来是善行,真正的有为看起来像是无为。因而庄子曰:

“圣人并包天地,泽及天下,而(民)不知其谁氏。”

苏辙《老子解》也说:

“大道之隆也,仁义行于其中而民不知。”

由此可证,子路的行为就叫做无为之事。

4、

什么是不言之教

首先,什么是?《说文解字》曰:

“上所施,下所效也。”

那么,不言之教的境界就应该是:

上,施而不言。

下,效而不知。

5、

所以,子路“救人受牛”的行为就属于典型的不言之教。

因为子路从来都没有苦口婆心地宣传见义勇为,但是他的行为,却在无形中,春风化雨般地滋养并教化了家乡的所有人。

美国著名的文化冷战心理专家理查德•克罗斯曼曾经说过一句名言:

“最好的宣传,要看起来好像从未宣传过一样。”

这一句话,正好可以当作子路“救人受牛”的最佳注脚。而且最妙的是,那些后来的见义勇为他们并不会感觉自己是被子路以道德之名胁迫的。相反,他们会觉得这一切都是他们自觉自愿的选择。

所以,最好的宣传还应该是:

“让被宣传的对象沿着你所希望的方向行进,而他们却认为是自己在选择方向。”

这是克罗斯曼的另一句话,正好可以当作“不言之教”的最佳诠释。


【第八句】

㊣原文:万物作而弗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1、

“始”,一般被解释为“干涉”,其实并不准确。

“始”,即是开头,相当于排头兵,起带头作用。

所以解释为“主宰”比较合适。这一句话的意思是:

(圣人)听任万物运兴起而不带头领导,生养而不据为己有。施为而不自恃其能,成了也不自居其功。

2、

这一段话的前几句,都是一种教导执政者“为人处世”的比喻。相当于抛了一块砖,目的是为了引出最后那一句“功成而弗居”的金玉良言。其实意思就是:

圣人之道,成其功而不居其名。

就好比子路,挽救了一条人命,但收下了一头牛。于是人们都纷纷议论:

所谓子路,也不过如此嘛!

然而鲁人见义勇为的风气却由此兴起,但没有人会认为这是子路的功劳。也就是说:

子路虽然没有道德之名,却有道德之实。

这就叫功成而弗居!当然,子路属于“被动型”的功成弗居者。我们再来看一个“主动型”功成弗居者的故事。

3、

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一》记载:

公元1050年,北宋一代名相范仲淹治理调任杭州。那一年正赶上江浙地区发生饥荒,灾民有数百万之多。当时所有的地方官们都赶紧开仓放粮,并号召老百姓勒紧裤腰带,省吃俭用共同抗灾

但是,范仲淹却偏偏倒行逆施,他干什么呢?恐怕你想都不敢想!

他天天陪着那些富豪们一起放浪西湖,宴饮作乐!

没饭吃的灾民怨声载道,说好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呢?原来都是骗人的!最后,连当地的监察官也忍无可忍,直接向皇帝上书弹劾:

范仲淹骄奢淫逸,误国害民,应该立即查办!

但是结果呢?结果那一年整个江浙地区只有杭州一个市安然地度过了灾荒,其他地方全部饿殍遍地,乱成了一锅粥。这是为什么?范仲淹上书替自己辩解的时候说了九个字:

“发有余之财以惠贫者”。

什么意思能?很简单!

范仲淹之所以这么做,是损有余而补不足,是为了把富人库房里的钱转移到穷人手里。

不得不说,范仲淹简直是一位古代的经济学大师!他早就知道灾民太多,粮食太少,省吃俭用只能应急,无法解决根本问题。

4、

于是他想了一个绝妙的办法,什么办法?他把当地的富豪、方丈以及官员们统统召集起来,然后做了三件事:

第一,说服富豪们大规模举办赛龙舟活动;

第二,鼓励各个寺庙的方丈多多兴建佛殿;

第三,要求各部门官员尽量重新翻修府衙。

为什么要这么做?因为所谓的灾荒:

对于穷人来说,可能会家破人亡;但对于富人而言,根本没什么影响。

如果地方官提倡节俭,那么土豪富绅就不敢大兴土木。所造成的结果就是:

富人的金钱和粮食依然在仓库里堆积如山,而灾民们呢?只能天天喝西北风。

所以,越是灾荒年月,政府就越需要给灾民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就越需要那些富豪阶级挥金如土,大肆的消费。唯有如此,才能两全其美。

这,就是范仲淹的高明之处!

但是,当时所有的人都无法理解。范仲淹是冒着天下之大不韪,顶着被千万人唾骂的压力被文武百官弹劾的风险,一意孤行,力排众议,才最终保全了杭州几十万黎民百姓。换句话说:

他披着一身不道德的名义,却做了一件最道德的实事。

5、

但是我们也要知道,范仲淹这种不居名的行为是需要极高的道德素养才能做到的,一般人的行事原则是:

如果不居名,宁可不成功。

就像柏拉图《理想国》中的格劳孔所说:

“一般人认为正义是一件苦事,他们之所以拼命去干,图的只是名和利。至于正义本身,他们是害怕的,是尽量回避的。”

所以老子才会特别强调:

功成而弗居。




【第九句】

㊣原文: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不居其功,其功却永恒不灭。)

1、

子贡,就属于居功者:

他居道德之功名,结果使得鲁国人的道德,从他以后消失殆尽。

子路则属于不居功者:

他无道德之功名,反而使得家乡中“见义勇为”的风俗,从他以后兴起成风。

范仲淹也属于不居功者:

所以由他独创的完整的“以工代赈”的赈灾方式,才能造福一方,流传百代,永远可以被低成本复制。

可见,居功只能泽披一时,不居功方能惠及万世。所以老子才会说: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二章】完


作者:@紫侠狼,90后文字狂生,夜色如墨,月光如我。

你好!欢迎来到新统国学的世界,这里是当代人的国学院!我是紫侠狼,一个立志复兴传统文化的90后,研究《道德经》十四年,累计读书2.5万小时,目前正在全网连载《酷说老子》,每天更新,预计全书120万字。在接下来的两年里,我会竭尽全力,不做任何保留,秉持“用科学开释国学,以新统承继传统”的理念,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帮你打通各个学科之间的理论壁垒,用我十几年来搭建的知识体系为你架构一条通往《道德经》的天梯!

你可能感兴趣的:(《酷说老子》第二章(3):范仲淹为什么要在灾荒年月跟富人一起游山玩水逛西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