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 《楚辞》借喻 让植物的灵魂生活起来

俗话说,行行出状元。

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出现的植物确认其身份,并对应到不会产生歧义的现代名称,是本书作者——潘富俊醉心多年的事情。

潘富俊,美国夏威夷大学农艺及土壤博士,现任中国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景观系教授,讲授景观植物学、植物与文学、台湾的植物文化等课程。所学与植物相关,所爱与中国古典文学密不可分,田野工作与古典文学都是他的最爱。数年前,将台北植物园从研究用植物园成功转化为教学园及台北市民优质休憩点,让民众在林木花草中,悠哉吟咏古典诗文。著有《草木》《诗经植物图鉴》《楚辞植物图鉴》《唐诗植物图鉴》等。

《草木零落,美人迟暮:楚辞植物图鉴》一书,以自然科学与古典文学邂逅的创意,把彩色图文应用到中国古典文学领域。介绍了《楚辞》中的诸多香草香木、恶草恶木。

作者的理想之一是编撰一本百分百完整的“文学植物词典”。“《尚书》、《周易》、《诗经》,再难的字都可以在字典上查到。查不到的是什么?是植物名称,或文物。我想要一本彩色图鉴,不管你念哪本书,每一样植物我都告诉你是什么。前后贯通,又能了解它的意义怎样演变。”

潘富俊认为这正是我们这代人的责任,因为自三国起,就不断有人解经,数代积累,他“只是挑一个自己觉得正确的解释”。若论资源,也没有哪个国家的植物能讲出如中国那么多的故事,“介绍植物,孔子曾经在底下打瞌睡,它在周文王的时候怎么样,就很不一样。很多植物要跟我们的生活经验结合在一起。其实文学或历史是讲解植物最好的方式,特别中国。”

他举例说,《诗经》提到的敛蔓,即现在的“乌蔹莓”,很常见。“我们种上庄稼,它就爬上来了,形容朝廷中充满小人、奸臣。如果你背诵蔹蔓背了半天,却不知道是什么植物,很难想象你能理解诗的含义。”

拿《诗经》跟《楚辞》比较,一个北方一个南方,很具有比较意义。

南方物质丰富,不匮乏,这些野菜、水果常见。所以《楚辞》多香木、香草的写意。北方不一样,植物少。北方的植物绝大部分是跟自己生活有关系的,所以对经济作物描写得比较多。

《楚辞》是最早的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及浪漫主义文学源头。“楚辞”之名首见于《史记·酷吏列传》。可见至迟在汉代前期已有这一名称。其本义是泛指楚地的歌辞,以后才成为专称,指以战国时楚国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

在《草木零落,美人迟暮:楚辞植物图鉴》一书中,诗人以香木、香草比喻忠贞、贤良,而以恶木、恶草数落奸佞小人,这是本书的最大特色。

深入了解《楚辞》植物的形态、生态特性,诗人背后引喻的真正意涵才能得到彰显,而读者在“览其昌辞”之外,也才能领悟古人“竭忠尽节”的忧虑之情。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作者出版的同类书《诗经植物图鉴》、《楚辞植物图鉴》、《唐诗植物图鉴》,最新版均已上市,封面设计精美,喜爱的朋友们不妨收藏。

你可能感兴趣的:(阅读 | 《楚辞》借喻 让植物的灵魂生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