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春与悲秋


我们的历史,是一个传统的农业社会,季节的变化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所以季节的变化就给人的情绪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其中以文人们对自然气候变化最为敏感,春秋两季尤甚。

《管子·形势解第64》有言:“春者,阳气始上,故万物生”,“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

于先秦时期,“目极千里兮伤春心”《楚辞》中的《招魂》,而《楚辞》中的《抽思》则有“悲秋风之动容”,应是伤春与悲秋的先河,确立了伤春与悲秋的情感基调。

久而久之,在文人骚客的各种诗篇著作中,赋予了春、秋某种普遍的情感价值,形成了坚固的“伤春与悲秋”情结,使季节变迁与宇宙变化、与人生际遇之间确立了某种关系。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的《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有秦观的《如梦令·春景》“莺嘴啄花红溜,燕尾点波绿皱。指冷玉笙寒,吹彻小梅春透。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

又有黄山谷的:“春未透,花枝瘦,正是愁时候。”

那么悲秋,著名诗篇更是数不胜数。

杜甫的《悲秋》有家国之恨:“凉风动万里,群盗尚纵横。家远传书日,秋来为客情。”

“庭前落尽梧桐,水边开彻芙蓉。解与诗人意同。辞柯霜叶,飞来就我题红。”《天净沙·秋》朱庭玉。

陈允平一首《唐多令·秋暮有感》更是使闻者伤怀:“休去采芙蓉。秋江烟水空。带斜阳,一片征鸿。欲顿闲愁无顿处,都著在两眉峰。心事寄题红。画桥流水东。断肠人,无奈秋浓。回首层楼归去懒,早新月,挂梧桐。”

伤春与悲秋,如今不仅仅是文人的感怀。

面对春华易逝,青春难留,谁不感慨?秋风萧瑟,落叶飘零,怎无愁意上心头。

再者说,文化总是生活凝结而成的精华。

冬天,中国人的南北方大迁徙,过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而过完年,春天到了,但是又到了出发的日子。

即便是现今交通如此发达,可是一别,总要一些时日。如我这般,远在他乡,家室、工作之累,一年也许就回去一两趟。离别,再见老母亲,只见白发更甚,却无法时时相伴。兄弟姐妹,亦无法日日相见。

秋天,万物萧瑟,落叶尚且归根,人盼归之心必又日渐,却又苦于未到时日。如此等等,万般无奈。

所以伤春悲秋,思与愁,从心起!

然而万幸,我们生于如此好的一个时代,想见终能见,愿归总能归。偶有浅伤淡愁,比之古人,却又算得了什么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伤春与悲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