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别人眼中的”德国医疗体验

只有亲身经历过,才能更好地分享。

老婆在芬兰做过一次大手术,老大在德国住过两次院,老二是在德国出生的,最近我也没幸免,在德国做了一次手术。“丰富”的就医体验,能够相对客观地来看待“别人眼中的德国医疗”。

德国的医疗机构可以大致分为三个等级:家庭医生,专科医生和综合医院。通常每个家庭就近都有自己的家庭全科医生,平常的一些感冒发烧的小病,就在家庭医生那里就诊。当病情超过了家庭医生能够处理的程度,他们会开一个转院单,推荐病人到专科医生或者直接推荐到综合医院进行治疗。

所有的医院都是预约制。如果实在情况紧急,也可以直接到医院去排队或者挂急症,通常当天也能看,可能等待的时间会长一点。今年夏天蜱虫比较厉害,有一天下午7点来钟老大在花园玩,突然脚肿得厉害,我们担心是蜱虫,就直接去综合医院的儿科急诊,没有多少人,也没有等多久,就有医生过来给看。

通过这种分流和预约制,相当大程度地解决了医疗资源紧张的问题。(个人觉得,医疗资源的紧张,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有限的资源被无效地滥用导致的)

生孩子的过程也类似,平常只需要去专门的妇科/产科大夫那里做常规检查,每次检查完,都会直接预约下一次的检查时间。等到快生的前二周左右,大夫就会告知你相关的信息,比如周末发动了,直接去医院,紧急情况怎么处理,等等。我们家老二就是在周日出生的。早上开始发动的时候还挺担心,(欧洲的周日,那可真是周日,街上都没有什么人,到处都关门)怀着忐忑的心情到医院产科,人家还是24小时值班,很顺利的就办完手续然后安排病房。

老大是在北京生的,比起那时候的体验,确实好了太多。生老大的时候,每次需要早期排队去挂号,有些时候还得找黄牛。即使挂上号,需要办理的每个手续,都得跟打仗一样。生的过程倒是差不多,生之后医生对于母亲的处理,明显不同。生老大的时候不懂,那会孩子出生后,觉得万事大吉,我都忘记了大夫是否有把母亲体内的胎盘排干净。但是老二出生的时候,记得很清楚,孩子生下来后,医生花了很长时间排胎盘。

医院对于病情的处理,也分轻重缓急。老大和我在同一家医院做眼科的手术,老大属于那种急性的,我是那种慢性的。老大当时排手术基本上是下一个工作日,而我的手术就排到了2个月以后。这样也相对合理,未必是所有的病痛,都需要当时马上就需要去三甲医院里面治疗。

整个就医和住院的过程,相当地人性化。住院病人不需要家属陪同。护士每日都有固定的时间点来各个病床巡逻和常规检查,每日的三餐护士也会提前送到病房(病人想吃什么,入院注册的时候就有工作人员询问好了),吃完后直接放在病房的餐桌上,到点护士过来收走。取决于病情,早上或者下午都有医生问诊的时间。

最重要的,能够感受到医患关系的那种平等和相互信任。医生和护士都不是高高在上的态度,他们很职业。病人也不需要唯唯诺诺,或者时时防范。

老婆在芬兰做手术的那一次,感受特别深刻。当时老婆的手术,实际上已经是第二次。第一次是在北京的某三甲医院做的。芬兰的那个医生非常职业,手术之前并没有过分地强调手术的难度,只是告诉我回去等消息。我当时觉得很奇怪,难道我不需要在手术室外面等待?于是我问医生,“如果手术中出现异常情况,难道不需要家属签字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处理么”。医生对我的问题感到很奇怪,告诉我说“为什么需要家属签字,你们什么情况都不了解, 我们医生是最了解的,会根据当时的情况做出最优的判断。”手术的下午,医生给我打电话,告诉我手术很成功,并且第二天我可以去医院看望。第二天见到那个医生,医生才对我说,“其实手术的难度还是挺大的,而且是第二次手术,耗时5个多小时。“然后说了一大堆我听不懂的技术接受,最后告诉我不需要担心,他都很好地处理了。第一次手术后的第二年,就复发了。老婆第二次手术到现在,已经5年多了,依然很好。

还有一点和国内不一样的,德国这里是医药分家。大夫只管看病和开处方,药品实在外面的商店购买。医院的部分基本是免费(据说有些病还是有些个人费用的,我们暂时还没有碰到),但是药品的费用,需要病人自己承担。

也听说过一些不好的情况。我们有个同事,好像是胃上不是很舒服,从去年开始,他一直在各种医生那里看病。今年再问他,说也还没有查出是什么问题,下一个预约在2个月后某个医生那里。感觉好像某些专科病或者疑难病,确实很需要等好长时间,才能预约上,而且医生可以直接告诉你,”我不清楚这个病症,推荐病人到别的专家那里就诊。“最坏的情况就像我同事这样,1年多的时间,还在各个医生那里打转。

总的来说,相比于国内的医疗体系,还是比较好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说说“别人眼中的”德国医疗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