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习作】路少源:我与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里,诗词歌赋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珠。上下五千年,唐诗之韵,宋词之风,多少优秀的诗词从历史长河里走出,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丰盈着我们的精神世界。

与传统文化里的诗词歌赋初遇,是从“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开始的,那是我读到的第一首诗。年纪还小的我,在妈妈的怀抱里,理解不了“低头思故乡”里的乡愁,也无法想象“床前明月光”的美好景象,只觉得读起来顺口、好听。咦咦学语时,亦呀呀学诗,家里来客人时,我都会炫耀地背上一两首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或是在月光下摇头晃脑的朗诵一首《古朗月行》,唱一首东坡的《水调歌头》……那时的我,懵懂不知诗词的精妙,只是陶醉于童谣般的音韵里了。

“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 虽未修炼到“赋新辞”的境界,但上学之后,再次接触诗词,仍旧是难识“愁滋味”的。

那次,偶然间读到“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一句时,心弦突然就动了一下,那是看着母亲转身离开时的怅然,原来诗词穿越时空而来,竟然能有如此共鸣。

于是翻开那本《最美古诗词》来,摩挲它古朴的质感,醉心它含蓄隽永的文字,晦涩难明的词句,这时,我才开始尝试着,一步步走进,慢慢地触及,细细地品味“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里,将士们复杂的情感;琢磨“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里时光飞逝,故人离去的感伤,虽然还是无以言表,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了。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与传统文化里的诗词结缘,亦如此般悄然无息。“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是与李太白对酒当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与五柳先生菊花共赏;“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与杜甫泰山登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与王维推杯换盏……在每一个卧阑听雨的夜里,诗词如铁马冰河,无声入梦。

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几载春秋,浸读于诗词的世界,我慢慢的沉淀着自己。如今阅览古诗数百首,虽不能出口成章,几步成诗,却也能道出一两语深意。就这样,与诗词相识结缘,牵手同行,我也坚信能以满腔热情,让这中国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诗词

你可能感兴趣的:(【学生习作】路少源:我与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