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中国文脉——笔记1

“照理,文物专家不懂文脉,亿万富翁不懂文化,十分正常。但现在,现代传媒的渗透力度,拍卖资金的强烈误导,使很多人难以抵拒地接受了这种空前的“文化改写”,结果实在有点恐怖。”

“如果不分高低,只让每个时间和空间的民众自由取用、集体“海选”,那么,中国文学,能选得到那位流浪草泽、即将投水的屈原吗?能选得到那位受过酷刑、耻而握笔的司马迁吗?能选得到那位僻居荒村、艰苦躬耕的陶渊明吗?他们后来为民众知道,并非民众自己的行为。而且,知道了,也并不能体会他们的内涵。”

“这不是文学的悲哀,而是文学的高贵。”

——文学的高贵一说,让我从另一种侧面认识了它的不凡和伟大。以前确实总往悲哀处想去,当然有很大一部分是性格中的悲观因素使然,但是这种角度的观点却让人有了一种心向往之的感觉。越是瑰丽的宝藏,越有着它与生俱来的气质,比如高贵。

余秋雨主张中国文脉始于《诗经》, 是令人信服的。有着吟咏诗意的诗经也的确当得起文脉之始。

“他的文风给予中国历史的,是一种朴实的正气,这就直接成了中国文脉的一种基调。中国文脉,蜿蜒曲折,支流繁多,但是那种朴实的正气却颠扑不灭。因此,孔子于文,功劳赫赫。”

——中国人讲求正,“正大光明”是一种浩然正气,包括历代文人的诗篇文品,在后世眼中也以“正”为第一品评要点。国人对于“正”的欣赏,也是千年来一脉相承。

“没有人会不喜欢他讲的那些寓言故事,没有人会不喜欢他与南天北海融为一体的自由精神,没有人会不喜欢他时而巨鸟、时而大鱼、时而飞蝶的想象空间。在这个意义上,形象大于思维,文学大于哲学,活泼大于庄严。”

“在主脉的地位,出现了行吟在江风草泽边那个衣饰奇特的身影,孤傲而天真,凄楚而高贵,离群而悯人。”

——对屈原的形容,传神而准确。

“如果当年秦始皇不及时以强权统一文字,那么,中国文脉早就流逸不存了。”

——始皇帝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是难以抹去的一笔,焚书坑儒和统一文字,嬴政既毁文又无意中为中华文明奠定根基。

“汉赋的产生是有原因的。一个强大而富裕的王朝建立起来了,确实处处让人惊叹,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文化统治使很多文人渐渐都成了“润色鸿业”的驯臣。再加上汉武帝自己的爱好,那些辞赋也就成了朝廷的主流文本,可称为“盛世宏文”。”

——历史总有惊人的相似。宏大华丽的辞藻,洋洋洒洒万言实无一物的内容,何以如此熟悉?离骚也流光溢彩,然而其中可见风骨和悲悯,可见文学仍然需要骨头。

“更惊人的是,他在汉赋的包围中,居然不用整齐的形容、排比、对仗,更不用词藻的铺陈,而只以从容真切的朴素笔触、错落有致的自然文句,做到了这一切。于是,他也就告诉人们:能把千钧历史撬动起来浸润到万民心中的,只有最本色的文学力量。”

——本色文学,终究还是需要向前人学习。

笔记一到此。

你可能感兴趣的:(余秋雨中国文脉——笔记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