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意》 东野圭吾/著

这是一个日本朋友给我推荐的,他说他最喜欢的东野圭吾的作品,便是《恶意》。让他看到了人性中“极恶”的一面,凶手的心理比简单的嫉妒,恨意更深更彻底。

小说中最荒谬也是最有逻辑的便是野野口修的杀人理由。不知何时燃起的恶意,即便是穷尽所有,也要毁了好朋友日高邦彦的名誉与人生,也抹杀了自己。

东野并没有花费太多笔墨在破案的过程上,抓住犯人后,小说才真正拉开序幕。渐渐地,随着动机一层一层深入揭露,日高邦彦的印象从伪善者,谎言制造者,终于迎来了该有的正确评价。小说构思精妙之处在于,任何一层的动机都是有逻辑可寻,有论点支撑,让读者会觉得原来“野野口修/日高邦彦是这样的人”,然后没多久,就打破了原有的印象。

后三分之二的章节,东野将故事引向了一个令人惊恐的方向。而这之后的剧情发展依赖于野野口修的人物个性,在小说最开头已经有细节印证——杀猫。虽然只是简单带过,但我相信这一定有着某些暗示,果然在文章最后,野野口修的手记中找到了,更是佩服剧中人物的缜密心思(也是东野的逻辑推理)。

不知何时这样的恨意开始滋生,圣经中的原罪说,其一便是“嫉妒”,或许这种没来由的恶意是与生俱来,只是每个人的强弱不同罢了。这样的原罪每个人都有,而有些人正视了它,有些人却被他迷惑了心智,而东野圭吾将这种恶意最大化,让人对这样极端的心理有所警觉。其实无论是日高邦彦还是野野口修,都是受害者,被“嫉妒”直接或间接操控了人生。


Quotes:

“即使赌上自己所剩无几的人生,也要贬低对方的人格,这是怎样的一种心态啊?”

人性中的恶意:贪婪、嫉妒...真是十分可怕的负面能量,让人寒毛凛凛。

我把对我自己的恨一并给你,全部用来恨你。

我就是恨你,明明你那么善良。我恨你抢先实现了我的理想,我恨你优越的生活,我恨我当初如此不屑的你如今有了光明的前途,我也恨我自己的懦弱,我恨我自己的运气不够才能不够。我把对我自己的恨一并给你,全部用来恨你。让你带着世人的骂名下地狱。在你死以后,我再继续恨你。

因为这次事件,我对艺文界多少有些了解。我记得在做作品评论的时候,经常会用上“性格描写”这句话。当作者想让读者了解某个人物的时候,直接说明陈述远远不如配上适当的动作和台词,让读者自己去建构人物的形象。这就是“性格描写”吧。 你在写那篇假笔记时就已经想到,必须打一开始就让日高的残酷形象根植在读者——也就是警方的心里,而你设想好的桥段就是猫被毒害的事件。

两天后,负责的警官对我说:“前野似乎打算一命抵一命。至于山冈那个孩子,我问他为何要对前野施暴,他回答说因为看他不爽。我问为何看他不爽,他也说不出个所以然。” 这种话真叫人沮丧。

你可能感兴趣的:(《恶意》 东野圭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