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语种这样学事半功倍

经历过盲目探索的自学阶段和索然无味的正统训练,直到摸爬滚拿到执教资格,我想结合自身体会和同好们谈一谈小语种的学习。

从义务教育到大学,从社会辅导到网络课程,学习英语的途径让人眼花缭乱,英语学不好真的找不出任何客观借口。

然而小语种学习却完全没有这样优渥的条件,很多情况下除了自学根本没有其他选项,对于小语种特别是超小语种学习者来说,找不到组织的心酸只有同道中人才能理解。

第一步先来说说正式开始行动之前的准备工作。

1)明确目标

你的目标是什么?某个等级考试,留学,读原版书,看电影不需要字幕,和母语者交流?总之绝不能是学好某某语这样的含糊其辞。目标越明确越好,尽可能详细描绘出目标实现之后的美妙景象,让它像胡萝卜一样始终吊在你眼前,同时要设定一个合理的期限。这是一个需要反复推敲的过程,客观检视自己的能力和实际情况,切忌急功近利。目标确定好之后把它贴遍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并以公开状态写在社交网络上,告诉周围所有亲戚朋友,尤其要让你讨厌的人知道你的目标和期限,有时候害怕丢脸是一种强大的动力。

2)奖励制度

我的方法仅供参考,每天完成当日任务就小小存一笔钱,实现最终目标之后用这笔钱买自己心仪已久的东西或者实现一次旅行,微信和支付宝都很方便操作但我更喜欢存看得见摸得着的现金。

准备工作完成了,接下来说一下具体执行,终于进入正题。

我的学习方法总结出来就是一句话:

有用的就学,没用的就不学。

乍听起来就像“饿了就吃,不饿就不吃”一样的废话,然而就是废话一样浅显的道理却有太多人不明白。

明明是以日常交流为目的的学习者,他们的单词本里却出现涡轮压缩机这类我连中文都不明白是什么意思的单词,还背得津津有味,唾液横飞,彻底沉浸在自己孜孜好学的假象中。

养成一个习惯,每遇到一个新单词,新句子,都在脑海中设想自己要在什么样的情景对谁说出这样的话,如果根本想象不出就跳过,说明你暂时不需要它。

虽说是只学有用的,但面对一门天书一样的全新语言,起码的基础还是要打好的,没有全面稳固的基础,零散的知识碎片根本没法形成可以持续发展的体系。

目前为止,在所有入门打基础的方式中我认为背诵是最有效的。

注意!这里说的背诵不是背单词!扔掉你的单词书!立刻!马上!不管它有多权威!

我也经历过用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背单词的阶段,集中背单词不是完全没用,但时间成本巨大,收获却甚微,不值得。

我说的背诵是背文章。

1)找到一套教材,任何初学者教材都可以,其实区别不大,但重点是不能选择母语讲解的,比如学芬兰语就要用以芬兰语讲解芬兰语的教材,不要汉芬,不要英芬。

第一步翻到课后生词表,查出含义,备注在上面(最好用英语,别学完第二语言却把英语生疏了)约略看一遍就可以,没必要背这些单词。

第二步开始背诵课文。芬兰语的一个好处就是可见即可读,即使完全不懂其中含义,只要知道字母发音就可以读出来,因为字母的发音在任何单词中都是不变的。如果你所学的小语种不是这种发音规则,在网上搜索单词读音也很方便。

2)当你把整套教材的课文通背一遍之后可以把课后练习里的短文也拿出来背一遍,但这个阶段不需要做习题,也不需要关注语法,在你对课文一遍一遍熟悉的过程中你会惊喜地发现即使没经过系统学习,自己还是可以发现很多语言规律(语法),日后你返回头再去研究语法的时候就不再是填鸭式被动接受,而是真正找到语法的有趣之处,“原来是这样啊!怪不得那句话要那样说!”“这跟我想的一样啊!”你会为make sense拍案叫绝。

对于应考型学习者背课文对写作题也有很大帮助,先从记忆中调出与话题相符的课文作为框架,再把自己的观点想法和其他资讯丰富进去,比起平地起高楼要容易上手得多。

背诵整套教材听起来是一项大工程,其实不然,我把这个方法告诉一位朋友,他每天花两,三个小时,八十天背完全套四本教材,从零基础到B1(欧洲语言考试分级),比起很多人从小到大花十几年时间背单词要高效得多。

3)这个阶段就要因人而异了,背完教材之后根据自己的目标进行下一步。如果你的目标是考试,找出历届真题里的阅读,写作范文,听力文章继续背,如果你的目标是交流,从网上找出情景对话继续背。

接下来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做一下补充。

1)排在最前面的听力无疑是语言学习的关键,也是让大多数学习者最为抓狂的,很多人抱怨听力考试语速太快,口音太重,其实你想想为什么不管怎样的语速怎样的口音你都听得懂”yes”,”no”,”sorry”,因为熟悉嘛,你所有听不懂的地方都是因为不够熟悉。

我特别建议找出各种不同题材的听力资料熟练背诵,有的放矢去解决听力问题,而不是从早到晚沉浸式地听新闻听纪录片,听了好几个月还云里雾里,为什么你天天看美剧英语还是那么烂?就像前面提到的,人总是第一时间被母语吸引,文本和听力货不对版,现在开始把字幕换成英语,很快就能看到效果,这就是在文本配合下听力水平会迅速提高。

2)没有语言环境恐怕是最常被拉出来挡枪的理由。其实说的机会都是自己创造的,跟身处国内还是国外一点关系也没有。找不到母语者可以跟同好练习,连同好都没有可以自言自语。翻出自己的日记,把每天的日程用你所学的语言讲述一遍。看似单调的日常生活也有无限的话题可以说:我起床了,闹钟响了,现在是几点,我早饭吃什么,今天天气怎样……熟练之后还可以变换其他说法,这一点特别重要,当你最终需要和母语者进行交流,如果他听不懂你的表达就可以迅速切换另一种说法让谈话顺利进行下去。用手机录下自己日常说的话,有时间回头检视。

3)比起大部头的书我建议从两方面入手提高阅读能力:一是自己感兴趣的事,像我的一些朋友喜欢芬兰音乐,他们就会读芬兰语歌词,乐队简介,乐手访谈这类文章,看似对初学者很是刁钻的领域却因为兴趣变得甘之如饴。二是社交媒体,如果你可以接触到任何你所学语言的社交媒体,一定不要放过评论区,这可以有效帮助你摆脱教科书式语言,年纪轻轻却讲一口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过时语言,虽然母语者也听得懂,但体验绝对不会好。

4)上面已经提到应试型写作,熟悉各种文体的基本框架,然后从听,读两个输入环节不断丰富自己,尽可能用所学语言写日记,把挑战变成日常习惯。

无论学习何种语言,和语言本身同等重要的是当地的文化历史,山川地理,社会名流,风俗习惯,体育文娱,你对这个国家越了解,才越会对这种语言产生兴趣,才会满怀好奇地持续探索。

你可能感兴趣的:(小语种这样学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