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五章——天地不仁

一、原文

【通行本】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 (tuó)籥 (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帛书】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如守于中。

二、各家解析摘要

1、韩鹏杰《道德经在说什么》

天地无所偏爱,将万物像刍狗一样平等看待;圣人没有偏私,对百姓像刍狗一样平等看待。天地就像一个大风箱,因其中间虚静才能鼓出风,越动鼓出的风越多。政令繁多会招致败亡,不如保持虚静才能恰如其分。

2、南怀瑾《老子他说》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是说天地并没有自己立定一个仁爱万物的主观的天心而生万物。只是自然而生,自然而有,自然而归于还灭。假如从天地的立场,视万物与人类平等,都是自然的,偶然的,暂时存在,终归还灭的“刍狗”而已。生而称“有”,灭而称“无”,平等齐观,何尝有分别,有偏爱呢?只是人有人心,以人心自我的私识,认为天地有好生之德,因此发出天心仁爱的赞誉。

万物的造化生灭,都是乘虚而来,还虚而去。所以他说:“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老子用通俗习惯使用的东西,来说明这个物质世间的一切活动,只是气分的变化,动而用之便有,静而藏之,就好像停留在止息状态。

同样地,人世间的是非纷争,也是愈动而愈有各种不同方面的发展,并无一个绝对的标准。“才有是非,纷然失心。”只有中心虚灵常住,不落在有无、虚实的任何一面,自然可以不致屈曲一边,了了常明,洞然烛照。这便是“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的关键。

3、白云先生《老子之道》

既然天地生息万物,只是顺应道而运转,而跟人类的意志没有什么关系,那么人何必又要对天地的意图妄加揣摩呢?又何必自作多情地认为天地怀有人的性情呢?

既然圣人治理天下,只是顺应天道,而跟人间的智巧没有什么关系,那么何必要以支离破碎的伪巧的才智去治理天下呢?

天地之间,无时无刻又无穷无尽地把万物一拨儿又一拨儿地涌现出来,它们看上去是那么复杂而又纷纭。怎么描述它们呢?怎么言说它们呢?看上去怎么说也说不清,它们是那么的繁多,数也数不尽。如果我们人为依靠这些支离破碎的智识来治理国家,以人的小恩小亲来施恩于天下,那么天下一定会出现危殆而昏聩的状况。

三、我之体悟——标准不过是人类自己的游戏规则,并不是世界本来的样子

    每次读《道德经》都感觉格局被大幅度拉升的感觉,让我们看到了一种宏达的格局,大到见天地,见众生。人说格局有多大,视野就有多大。

    但格局又是什么?暂且理解为认知吧!

    我们知道最低的认知就是孩子的认知,只有好坏,这人是好人,那人是坏人。

    慢慢长大,我们发现除了好坏的标准,还有更多的准则,当然这些准则主要是一些墨守成规的准则或者权威认证的准则,我们判断人和事物有了更多的标准,但也还是在用这些标准去卡。

    随着生活阅历增加,我们发现世界好像并不是自己认知的那样,好人不一定有好报,坏人也不一定遭报应;平时和善之人也可能杀人,平时凶恶之人也可能救人;勤奋努力并不一定有回报,懒惰油滑也不一定挣不来钱;侃侃而谈之人不一定都厉害,沉默寡言之人也可能是大师。当意识到这些,我们会开始怀疑这个世界!怀疑之后,有人会开始对世界失望,开始相信命运,有人就是命好,有人就是命差,我就认命吧!还有人会开始接受阴谋论,那些准则肯定都是富人编出来骗穷人的,上层社会编出来骗下层社会的人,我们不过是他们的玩偶!

      但是,《道德经》一下将我们的认知拉到了另一个维度——世界本来就不存在标尺!万事万物只是秉持着各自的特性,在某一既定的轨道上运行,无好无坏,无贵无贱,也就是说标准只是我们人类自己编造出来的而已,就好比我们在玩游戏,标准不过是一套游戏规则。就如佛教所说万事万物不过是因缘和合的产物,本性是空,好坏优劣只是我们心中的执念!我们带着各种各样的标准看世界,就好像带了一个有色眼镜,必然看不清世界本来的样子。我们带着各种标准去看人和事物,必然看不到他们的多面性和变化性。沉迷游戏的人,是看不到真实世界的!所以,想要看到真实的世界,就必须跳出游戏,获得更高的视野,更大的格局!

    但我们已经习惯了游戏的世界,跳出来之后,会进入虚无的状态,会非常难受,也就是佛教讲的空,但如果能如老子说的“虚而不屈”,也就是说不被这种虚空吞噬或者束缚,又或者回到原来的状态,那么我们将有源源不断能量生发。这种虚而不屈的状态,我觉得就是佛教讲的空空——佛教讲空只是第一层境界,等于刚入门,只有把这个空也空掉,才能成佛!进入一种自在的状态!

你可能感兴趣的:(《道德经》第五章——天地不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