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29

浅谈红与黑中的于连

这是一部世界名著中的主人公。这部小说以他的死刑作为悲剧结尾。但是我觉得这部小说有着极其震撼人的地方。

首先我肯定于连自强自立自尊自信的一面,他聪明,学习成绩很好,虽然这些在书中只是一笔带过,但是我却觉得作者没有在这方面深入挖掘是错误的。如果他不是因为优秀,又有什么勇气去尝试一些别人不敢尝试的路径呢?

其次我认为于连是有一些偏激的,一是勾引德雷纳尔夫人,他只是想证明自己不比市长雷纳尔差。他自己出生低微但不甘心,在当时的法国可能这样的青年非常多,他们渴求往上爬,的确我承认他们有些能力。但是他们也太小看上层的人物了,没两把刷子,怎么做上层。也许有些刷子是红的,有些刷子是黑的。有些刷子是干净的,有些刷子是脏的。但是脏的更可怕,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在中国就不会,因为优秀的人才受到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所以纵然遇到挫折,也不会太过偏激。纵然不被提拔,也不至于沮丧。即使被提拔,也会用行动来证明自己对得起上层的慧眼。

二是和玛蒂尔德的爱情游戏,他也只是想证明自己是有勇气和可以被贵族小姐崇拜的男性。他其实不爱玛蒂尔德,但是他想让玛蒂尔德爱上她。他做到了,并且玛蒂尔德可以帮助他实现他的野心和抱负。但是纵然最终实现了这样的野心和抱负,他会真的快乐吗?书中的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于连真正爱的是德雷纳尔夫人,他在最后也承认了自己走的路径是不对的。要是他甘于做玛蒂尔德父亲的秘书,要是他选择和德雷纳尔夫人在一起。那他才是真正的人才。

但是为什么司汤达这样热情的描写这个人物呢?首先我认为法国的作家很有种,他们不甘心把主人公描写成高大全的人物。人都是有缺点的,更何况是年轻人呢?书中主要写的是这两段爱情。但是在这背后确是揭示了当时法国社会的阶级矛盾。农民、工人、小资产阶级与上流社会之间的矛盾。我前面也说了,那是法国制造的悲剧,法式个人英雄主义的悲剧。一个人的力量能改变什么呢?就算做到上层也会无所作为,最终反而荒废了自己的才能,那多可惜呢?

看看人家英国的小说简爱,一个普通的家庭教师,却能不卑不亢的工作与生活,这充分表明了当时的英国社会的宽容度要大于法国。历史上也是这样写的,英国1640年就实现君主立宪,走资本主义道路,法国到1789年才攻陷巴士底狱,消灭了封建社会。我想同样做家庭教师,如果于连是英国人可能就会好很多了。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封建社会早没落,爱材才翻老皇历。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颜换旧颜。人生失意也是福,人生得意须谨慎。这就是我看了这部老书后的领悟。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1-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