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温州乐清有个11岁的男孩放学途中“失联”,妈妈报警,数次昏厥,爸爸悬赏50万重金寻找孩子下落。
警方出动大量人力物力、监控排查、蛙人打捞。
忙了4天,孩子找到了,但结果却让人满脸黑线:原来是男孩母亲陈某跟丈夫有感情纠纷,为了测试丈夫对她和孩子是不是还关心,蓄意制造了这起虚假警情。
后来,男孩的妈妈被警方带走,等待惩罚;男孩的爸爸除了表示自己对妻子的愤怒和对公众的抱歉之外,还在朋友圈写了一段挺感性的话:“希望大家的热心好心永远保持下去,不要因为此次事件而有所影响,最后再次感谢大家的帮忙和无偿救援。”
当时发动群众帮忙寻找孩子下落的郑佰洪也很郁闷,他是乐清全民公益快找人负责人,这几天他基本上每天都要接到几个辱骂和嘲笑的电话。
“有些人笑我傻,也有些人说我们骗了他们的感情。”郑佰洪说,他不想解释这么多,毕竟孩子已经平安找到,他觉得问心无愧就好。
02
很多人都在谴责男孩的妈妈陈某,说她智商欠费,说她没有公德心,说她带坏了社会风气,说她为了测试人性,把自己测进深渊。
陈某策划这场虚假案件,无论警方怎么判,都是罪有应得,但可恨之人也必有可怜之处。
点击播放GIF/1177K
陈某跟丈夫的感情纠纷到底有多严重?具体信息还不知道,但我留意到一则消息,是陈某的邻居小卖部老板说的,这对母子在这住了很多年,从来没有见过小孩的爸爸。
小孩的爸爸在上海做生意,陈某一人带着孩子在乐清读书生活。夫妻之间是如何沟通的?如何进行亲子教育的?我们不得而知。
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中写道:“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但在我们心理咨询领域,对这句话的解读恰恰相反:幸福的家庭各有各的幸福,不幸的家庭都很相似。
相似之处就是:一个焦虑的妈妈,一个缺位的爸爸,一个有问题的孩子。
走进咨询室的家庭里,很多妈妈是焦虑而抓狂的,她们内心深处的安全感,需要借助外界实现,也就是建立在掌控丈夫对家庭百分百的爱之上。
而很多丈夫恰好是无法满足妻子这样的要求的,爸爸们要么为了追求自己的事业而不顾家庭;要么人在曹营心在汉,勉强回了家,也不停地接电话打电话,看电视玩游戏,形同虚设。
于是妈妈们更加歇斯底里,跟爸爸们陷入了“追-逃-更追-更逃”的恶性循环。
比如陈某导演的这场闹剧,不仅没有赢得丈夫的心,反而把自己陷入彻底被动的状态。
丈夫憎恨她,因为她令丈夫蒙羞,也招致公众谴责。即便有朝一日两人对簿公堂,她的所作所为,也完全可能因为情绪无法控制,无法带给孩子健康的成长环境而丧失对孩子的抚养权。
03
在这次事件里,我更关心的是对孩子的影响。
这个11岁的孩子,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当他知道妈妈拿他当诱饵,去试探爸爸,然后全家人成为公众笑话和攻击对象,他的心里会怎么想?
父母关系不和的家庭里,很难养出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
因为妈妈这份无法安放的焦虑和爱的需求,往往变本加厉地转移到孩子身上。
如果是小一点的孩子,她会跟孩子形成紧密的共生关系,对抗爸爸,就像我们常常看到的景象:一个妈妈对着孩子哭泣着,数落丈夫的种种不是。
在心理定位上,其实是由孩子担当起了丈夫的角色。但是一个未成年的孩子能怎么办呢?
有的孩子手足无措,有的跟着妈妈一起痛哭,有的揪自己的头发,他们心底都会觉得:是不是我不够好,是不是我的错,才导致妈妈这么不幸,爸爸这么厌弃?
如果是大一点的孩子,可能会有青春期的叛逆,有一些特立独行的出格行为是必然的,而焦虑的妈妈烦上加烦,对孩子劈头盖脸地骂,孩子对妈妈的唠唠叨叨再也无法忍受,于是对骂,对打。
更糟糕的是,
那个缺位的爸爸此刻依然缺位
他觉得,那是他们母子俩的事,跟自己无关。
04
很多家庭从此就散了,愿意通过咨询来改变的,就说明他们还顾念彼此的情分,还愿意再试一次。
人往往是当局者迷,深陷其中的时候,满眼看到的都是别人的不是,“明明就是他(她)不对”、“我对他(她)都……他(她)怎么就不能对我……”这是我们经常听到的话。
“我们在家不沟通”、“没法交流”、“说不到一起去”,这也是咨询室里常常听到的互动模式。
零沟通、冷暴力,孩子将从父母身上习得这种互动模式,代际传承。
如果父母能意识到这一点,或许能在咨询师的帮助下,从觉察和内省自己开始,而不是将所有的能量来源构筑于外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