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以成人 |“教练型领导的品质”(《高绩效教练》打卡16)


今天这篇是日常散落的记录,凑不到一篇完整的读书笔记,就整合在这里,作为本书阅读后最后一篇打卡。

关于价值观

印象深刻的是关于“意义”和“目的”。意义是事后认定的事件或行为的重要性,心理学词汇。目的是我们打算采取的一系列行为,精神层面。

引发思考的是,容格说的“你抗拒的东西会持续存在。”让我连接到了我的心理咨询,在我学习M3价值观的时候,我发现了自己的内外不一致,无法取舍,需要有整合,但我害怕去接触它,直到我继续开始咨询,用温和的方式连接无意识,整个人没有太多的内外冲突了,“我存在的意义”也就出来了。

价值观的东西确实有点云里雾里,很飘的感觉。一个小小的行动或触发点是,作为教练或教练型领导,在将你的教练对话引导到这个前沿领域之前,你应该首选探索自己工作的意义和目的。

另一个教练的重要原则是,不要问被教练者一个比自己都不愿意回答或还没有回答过的问题。

你内外的不一致,也同样会带给被教练者内外不一致的感觉,从而无法稳定和聚焦,也就是我们说的,不在教练状态。你自己都不信,却还要对方回答。


1.保密原则是双方共同定义的边界,是关键。

2.作为教练,你的焦点永远是赋能和支持教练对象,并严格执行保密原则。要记住,你的重心并不是加强你个人与组织的联系。

3.启动会议时,告知对方什么是教练以及职责。请被教练者提供浓缩的背景,共同确认其行为模式和信念体系。

4.真正的转变来自于两次会议之间,因此跟进会谈尤为重要。


关于精益教练

精益的本质在于通过学习来实现持续改进。要求人们有意识地不断走出他们的舒适区,进入更接近他们的潜能极限的学习区。

这一节印象深刻的,是对于在依赖文化中,想要走向独立、自主工作的被教练者,第一步是什么?这也是我在1:1教练中遇到的困扰。长期习惯于依赖,对未知有恐惧、害怕失败、以及犯错后需要承担的后果,这样教练的影响就比较有限。书中的做法给了一些启发,尽管对话内容没有完全理解消化。

假如教练可以提供支持和挑战,帮助被教练者管理工具和焦虑的情绪,通过聚焦注意力来很亮实际发生的事情,而不是简单停留在期望或假设上。使用PDCA和GROW的叠加,明确挑战在哪里,然后有目标的跟进。

让我联想到,下一次我和我的被教练者对话。最近我发现他在系统性看待问题上出现了依赖,有些谨小慎微,缺乏一个team leader的担当。我会尝试从他目前的挑战开始问起,确定目标(最大的挑战及想解决的问题),在现状部分做一个确认,使用PDCA,即之前计划过什么(Plan)、做了什么(Do)、情况是怎样的(Check)、学习到了什么(Act)——这部分的叠加,希望能成为他的支持,一起检查进度,而不是评判,从最初的行动中创造学习的机会。接着,再询问选择和意愿,这样可能会避免让他有被评判的压力。


关于教练的精通之道

在M1-M2学习的过程中,最后的总结部分用了“精通之旅”这个概念。这个框架提到了学习是如何发生的,一般会经历四个阶段:无意识无能力->有意识无能力->有意识有能力->无意识无能力。学车的过程能生动地诠释这个流程,特别是驾校师傅会刻意强化第二、第三阶段(“有意识无能力”和“有意识有能力”)。当我们拿到驾照,开始自己驾车,为什么一开始还会手忙脚乱,就是因为还没有到达第四阶段的“无意识无能力”。

然而,当我们有意识地重复,对刹车油门的轻重、换挡位的自如做一些改善,随着时间,这些行为就成了习惯,于是能边听音乐边交谈边开车了,也不再紧张,整套动作变成了一个条件反射。

在精通之旅中,自我教练强调不用刻意在第二、第三阶段做刻意的努力。我们只需要保持观察、评估然后烦死,不断尝试把这个动作做正确,不加判断地持续监测,自然能到达下一阶段。有时,越批评越专断,对学习者而言,压力也越大,他们的自主性和学习效能也会打折扣——而学习的发生,一定是给于弹性空间,有观察和反思,再进一步实践检验。

“你不必知道如何做事才能开始去做。没有人教你,你一样学会了走路,跑步,骑自行车,接球。”

所以,相信对方(自己),天然的学习力和潜力始终存在,缺少的只是启发他进入思考和再实践的开关——教练的方式,就是这个奇迹按钮。

但我有个小问号,我们都知道过分注重短期回报是不可取的,却又是不可避免的,对于教练而言,我们要怎么做才好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学以成人 |“教练型领导的品质”(《高绩效教练》打卡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