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节中,我们了解了 webpack 对于不同模块化标准的打包结果,分析了其自身的模块化解决方案。但是 webpack 绝不仅仅是一个打包器,它是一个完整的构建工具链。那么它到底是如何工作的,原理是什么?了解了这些原理,我们又能如何扩展,以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这一节,我们来一探究竟。
我们再次列出 webpack 主题的知识点:
webpack 工作基本原理
通过前文学习,我们知道了 webpack 编译产出,对结果进行分析。「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在知晓打包结果的基础上,接下来我们尝试分析产出过程,了解 webpack 工作的基本原理。
webpack 工作流程可以简单总结为下图:
- 首先,webpack 会读取项目中由开发者定义的 webpack.config.js 配置文件,或者从 shell 语句中获得必要的参数。这是 webpack 内部接收业务配置信息的方式。这就完成了配置读取的初步工作。
- 接着,实例化所需 webpack 插件,在 webpack 事件流上挂载插件钩子,这样在合适的构建过程中,插件具备了改动产出结果的能力。
- 同时,根据配置所定义的入口文件,以入口文件(可以不止有一个)为起始,进行依赖收集:对所有依赖的文件进行编译,这个编译过程依赖 loaders,不同类型文件根据开发者定义的不同 loader 进行解析。编译好的内容使用 acorn 或其它抽象语法树能力,解析生成 AST 静态语法树,分析文件依赖关系,将不同模块化语法(如 require)等替换为 webpack_require,即使用 webpack 自己的加载器进行模块化实现。
- 上述过程进行完毕后,产出结果,根据开发者配置,将结果打包到相应目录。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整个打包过程中,webpack 和插件采用基于事件流的发布订阅模式,监听某些关键过程,在这些环节中执行插件任务。到最后,所有文件的编译和转化都已经完成,输出最终资源。
如果深入源码,上述过程用更加专业的术语总结为——模块会经历加载(loaded)、封存(sealed)、优化(optimized)、分块(chunked)、哈希(hashed)和重新创建(restored)这几个经典步骤。在这里,我们了解大体流程即可。
梳理完 webpack 工作「流水账」,我们还需要在理论上熟悉以下概念。
抽象语法树 AST
在计算机科学中,抽象语法树(Abstract Syntax Tree,简称 AST),是源代码语法结构的一种抽象表示。它以树状的形式表现编程语言的语法结构,树上的每个节点都表示源代码中的一种结构和表达。
之所以说语法是「抽象」的,是因为这里的语法并不会表示出真实语法中出现的每个细节。比如类似于 if-condition-then 这样的条件跳转语句,可以使用带有两个分支的节点来表示。
AST 并不会被计算机所识别,更不会被运行,它是对编程语言的一种表达,为代码分析提供了基础。
webpack 将文件转换成 AST 的目的就是方便开发者提取模块文件中的关键信息。 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知晓开发者到底写了什么东西」,也就可以根据这些「写出的东西」,实现分析和扩展。在代码层面,我们可以把 AST 理解为一个 object:
var ast = 'AST demo'
这样的语句转换为 AST 就是:
{
"type": "Program",
"start": 0,
"end": 20,
"body": [
{
"type": "VariableDeclaration",
"start": 0,
"end": 20,
"declarations": [
{
"type": "VariableDeclarator",
"start": 4,
"end": 20,
"id": {
"type": "Identifier",
"start": 4,
"end": 7,
"name": "ast"
},
"init": {
"type": "Literal",
"start": 10,
"end": 20,
"value": "AST demo",
"raw": "'AST demo'"
}
}
],
"kind": "var"
}
],
"sourceType": "module"
}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AST 结果精确地表明了这是一条变量声明语句,语句起始于哪里,赋值结果是什么等信息都被表达出来。
一个更复杂的例子:
let tips = [1, 2]
function printTips() {
tips.forEach((tip, i) => console.log(`Tip ${i}:` + tip))
}
会转化为:
{
"type": "Program",
"start": 0,
"end": 285,
"body": [
{
"type": "VariableDeclaration",
"start": 179,
"end": 197,
"declarations": [
{
"type": "VariableDeclarator",
"start": 183,
"end": 196,
"id": {
"type": "Identifier",
"start": 183,
"end": 187,
"name": "tips"
},
"init": {
"type": "ArrayExpression",
"start": 190,
"end": 196,
"elements": [
{
"type": "Literal",
"start": 191,
"end": 192,
"value": 1,
"raw": "1"
},
{
"type": "Literal",
"start": 194,
"end": 195,
"value": 2,
"raw": "2"
}
]
}
}
],
"kind": "let"
},
{
"type": "FunctionDeclaration",
"start": 199,
"end": 283,
"id": {
"type": "Identifier",
"start": 208,
"end": 217,
"name": "printTips"
},
"expression": false,
"generator": false,
"params": [],
"body": {
"type": "BlockStatement",
"start": 220,
"end": 283,
"body": [
{
"type": "ExpressionStatement",
"start": 224,
"end": 281,
"expression": {
"type": "CallExpression",
"start": 224,
"end": 280,
"callee": {
"type": "MemberExpression",
"start": 224,
"end": 236,
"object": {
"type": "Identifier",
"start": 224,
"end": 228,
"name": "tips"
},
"property": {
"type": "Identifier",
"start": 229,
"end": 236,
"name": "forEach"
},
"computed": false
},
"arguments": [
{
"type": "ArrowFunctionExpression",
"start": 237,
"end": 279,
"id": null,
"expression": true,
"generator": false,
"params": [
{
"type": "Identifier",
"start": 238,
"end": 241,
"name": "tip"
},
{
"type": "Identifier",
"start": 243,
"end": 244,
"name": "i"
}
],
"body": {
"type": "CallExpression",
"start": 249,
"end": 279,
"callee": {
"type": "MemberExpression",
"start": 249,
"end": 260,
"object": {
"type": "Identifier",
"start": 249,
"end": 256,
"name": "console"
},
"property": {
"type": "Identifier",
"start": 257,
"end": 260,
"name": "log"
},
"computed": false
},
"arguments": [
{
"type": "BinaryExpression",
"start": 261,
"end": 278,
"left": {
"type": "TemplateLiteral",
"start": 261,
"end": 272,
"expressions": [
{
"type": "Identifier",
"start": 268,
"end": 269,
"name": "i"
}
],
"quasis": [
{
"type": "TemplateElement",
"start": 262,
"end": 266,
"value": {
"raw": "Tip ",
"cooked": "Tip "
},
"tail": false
},
{
"type": "TemplateElement",
"start": 270,
"end": 271,
"value": {
"raw": ":",
"cooked": ":"
},
"tail": true
}
]
},
"operator": "+",
"right": {
"type": "Identifier",
"start": 275,
"end": 278,
"name": "tip"
}
}
]
}
}
]
}
}
]
}
}
],
"sourceType": "module"
}
我们看到,AST 结果除了表达出变量赋值 VariableDeclaration 信息以外,对函数声明 FunctionDeclaration 也做了精确的「解剖」,哪里出现了一个花括号,哪里实现了 API 调用,通过 AST 全部一览无余。
设想一下,有了这样的语法树,开发者便可以针对源文件进行一些「分析、加工或转换」操作。
compiler 和 compilation
compiler 和 compilation 这两个对象是 webpack 核心原理中最重要的概念。它们是理解 webpack 工作原理、loader 和插件工作的基础。
compiler 对象:它的实例包含了完整的 webpack 配置,全局只有一个 compiler 实例,因此它就像 webpack 的骨架或神经中枢。当插件被实例化的时候,会收到一个 compiler 对象,通过这个对象可以访问 webpack 的内部环境。
compilation 对象:当 webpack 以开发模式运行时,每当检测到文件变化,一个新的 compilation 对象将被创建。这个对象包含了当前的模块资源、编译生成资源、变化的文件等信息。也就是说,所有构建过程中产生的构建数据都存储在该对象上,它也掌控着构建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该对象也提供了很多事件回调供插件做扩展。
两者的关系可以通过以下图示说明:
webpack 的构建过程是通过 compiler 控制流程,compilation 进行解析。在开发插件时,我们可以从 compiler 对象中拿到所有和 webpack 主环境相关的内容,包括事件钩子。更多信息我们将在下文介绍。
compiler 对象和 compilation 对象都继承自 tapable,tapable.js 这个库暴露了所有和事件相关的 pub/sub 的方法。webpack 基于事件流的 tapable 库,不仅能保证插件的有序性,还使得整个系统扩展性更好。
关于 tapable 库的解读我们到这里不再深入,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参加后续讨论和学习后续文章内容。
探秘并编写 webpack loader
熟悉了概念,我们就来进行实战:了解如何编写一个 webpack loader。事实上,在 webpack 中,loader 是魔法真正发生的阶段之一:Babel 将 ES Next 编译成 ES5,sass-loader 将 SCSS/Sass 编译成 CSS 等,都是由相关 loader 或者 plugin 完成的。因此,直观上理解,loader 就是接受源文件,对源文件进行处理,返回编译后文件。如图:
我们看到一个 loader 秉承单一职责,完成最小单元的文件转换。当然,一个源文件可能需要经历多步转换才能正常使用,比如 Sass 文件先通过 sass-loader 输出 CSS,之后将内容交给 css-loader 处理,甚至 css-loader 输出的内容还需要交给 style-loader 处理,转换成通过脚本加载的 JavaScript 代码。如下使用方式:
module.exports = {
...
module: {
rules: [{
test: /\.less$/,
use: [{
loader: 'style-loader' // 通过 JS 字符串,创建 style node
}, {
loader: 'css-loader' // 编译 css 使其符合 CommonJS 规范
}, {
loader: 'less-loader' // 编译 less 为 css
}]
}]
}
}
当我们调用多个 loader 串联去转换一个文件时,每个 loader 会链式地顺序执行。webpack 中,在同一文件存在多个匹配 loader 的情况下,遵循以下原则:
- loader 的执行顺序是和配置顺序相反的,即配置的最后一个 loader 最先执行,第一个 loader 最后执行。
- 第一个执行的 loader 接收源文件内容作为参数,其他 loader 接收前一个执行的 loader 的返回值作为参数。最后执行的 loader 会返回最终结果。
如图,对应上面代码:
因此,在你开发一个 loader 时,请保持其职责的单一性,只需关心输入和输出。
不难理解:loader 本质就是函数,其最简单的结构为:
module.exports = function(source){
// some magic...
return content
}
loader 就是一个基于 CommonJS 规范的函数模块,它接受内容(这个内容可能是源文件也可能是经过其他 loader 处理后的结果),并返回新的内容。
更进一步,我们知道在配置 webpack 时,对于 loader 可以增加一些配置,比如著名的 babel-loader 的简单配置:
module:{
rules:[
{
test: /\.js$/,
exclude: /node_modules/,
loader: "babel-loader",
options: {
"plugins": [
"dynamic-import-webpack"
]
}
}
]
}
这样一来,上文简单的 loader 写法便不能满足需求了,因为我们除了 source 以外,还需要根据开发者配置的 options 信息进行处理,以输出最后结果。那么如何获取 options 呢?这时候就需要 loader-utils 模块了:
const loaderUtils = require("loader-utils")
module.exports = function(source) {
// 获取开发者配置的 options
const options = loaderUtils.getOptions(this)
// some magic...
return content
}
另外,对于 loader 返回的内容,在实际开发中,单纯对 content 进行改写并返回也许是不够的。
比如,我们想对 loader 处理过程中的错误进行捕获,或者又想导出 sourceMap 等信息,该如何做呢?
这种情况需要用到 loader 中的 this.callback 进行内容的返回。this.callback 可以传入四个参数,分别是:
- error:Error | null,当 loader 出错时向外抛出一个 error
- content:String | Buffer,经过 loader 编译后需要导出的内容
- sourceMap:为方便调试生成的编译后内容的 source map
- ast:本次编译生成的 AST 静态语法树,之后执行的 loader 可以直接使用这个 AST,进而省去重复生成 AST 的过程
这样,我们的 loader 代码变得更加复杂,同时也能够处理更多样的需求:
module.exports = function(source) {
// 获取开发者配置的 options
const options = loaderUtils.getOptions(this)
// some magic...
// return content
this.callback(null, content)
}
注意 当我们使用 this.callback 返回内容时,该 loader 必须返回 undefined,这样 webpack 就知道该 loader 返回的结果在 this.callback 中,而不是 return 中。
细心的读者会问,这里的 this 指向谁?事实上,这个 this 是一个叫 loaderContext 的 loader-runner 特有对象。如果刨根问底,就要细读 webpack loader 部分相关源码了,这并不是我们的主题,感兴趣的读者可以针对 webpack 源码再进行分析。
默认情况下,webpack 传给 loader 的内容源都是 UTF-8 格式编码的字符串。但请思考 file-loader 这个常用的 loader,它不是处理文本文件,而是处理二进制文件的,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source instanceof Buffer === true 来判断内容源类型:
module.exports = function(source) {
source instanceof Buffer === true
return source
}
如果自定义的 loader 也会返回二进制文件,需要在文件中显式注明:
module.exports.raw = true
当然,还存在异步 loader 的情况,即对 source 的处理并不能同步完成,这时候使用简单的 async-await 即可:
module.exports = async function(source) {
function timeout(delay) {
return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setTimeout(() => {
resolve(source)
}, delay)
})
}
const content = await timeout(1000)
this.callback(null, content)
}
另一种异步 loader 解决方案是使用 webpack 提供的 this.async,调用 this.async 会返回一个 callback Function,在异步完成之后,我们进行调用。上面的示例代码可以改写为:
module.exports = async function(source) {
function timeout(delay) {
return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setTimeout(() => {
resolve(source)
}, delay)
})
}
const callback = this.async()
timeout(1000).then(data => {
callback(null, data)
})
}
实际上,对于我们熟悉的 less-loader,翻看其源码,就能发现它的核心是利用 less 这个库来解析 less 代码,less 会返回一个 promise,因此 less-loader 是异步的,其实现正是运用了 this.async() 来完成。
到此,我们了解了 loader 的编写套路,更多细节内容,比如 loader 缓存开关、全程传参 pitch 等用法不再过多讨论,读者可以根据需要进行了解,也欢迎在课程评论区大家一起讨论沟通。
实战案例
工程师想要进阶,一定要「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我们现在来编写一个 path-replace-loader,这个 loader 将允许自定义替换 require 语句中的 base path 为动态指定 path,使用和配置方式为:
module.exports = {
module: {
rules: [{
test: /\.js$/,
loader: 'path-replace-loader',
exclude: /(mode_modules)/,
options: {
path: 'ORIGINAL_PATH',
replacePath: 'REPLACE_PATH'
}
}]
}
}
根据上面所介绍内容,我们给出 path-replace-loader 源码如下:
const fs = require('fs')
const loaderUtils = require('loader-utils')
module.exports = function(source) {
this.cacheable && this.cacheable()
const callback = this.async()
const options = loaderUtils.getOptions(this)
if (this.resourcePath.indexOf(options.path) > -1) {
const newPath = this.resourcePath.replace(options.path, options.replacePath)
fs.readFile(newPath, (err, data) => {
if (err) {
if (err.code === 'ENOENT') return callback(null, source)
return callback(err)
}
this.addDependency(newPath)
callback(null, data)
})
}
else {
callback(null, source)
}
}
module.exports.raw = true
这只是一个简单的实例,但是涵盖了 loader 编写的不少内容,我们来简单分析一下:这是一个异步 loader,我们使用了下面,
const callback = this.async()
// ...
callback(null, data)
的返回方式。通过:
const options = loaderUtils.getOptions(this)
// ...
const newPath = this.resourcePath.replace(options.path, options.replacePath)
获取开发者的配置信息,并与 this.resourcePath(当前资源文件路径)比对,进行路径替换。
对于错误的处理也很简单:如果新的目标路径文件不存在,则返回原路径文件:
if (err.code === 'ENOENT') return callback(null, source)
其它错误也一并通过 return callback(err) 抛出。
主逻辑使用了 this.addDependency(newPath) 将新的文件加入到 webpack 依赖当中,并返回内容 callback(null, data)。
这个过程并不复杂,同时思路非常清晰,通过这个案例,读者可以根据自身团队需求,编写不同复杂度的 wepback loader,实现不同程度的拓展。
探秘并编写 webpack plugin
除了 webpack loader 这个核心概念以外,webpack plugin 是另一个重要话题。loader 和 plugin 就像 webpack 的双子星,有着共同之处,但是分工却很明晰。
我们反复提到过 webpack 事件流机制,也就是说在 webpack 构建的生命周期中,会广播许多事件。这时候,开发中注册的各种插件,便可以根据需要监听与自身相关的事件。捕获事件后,在合适的时机通过 webpack 提供的 API 去改变编译输出结果。
因此,我们可以总结出 loader 和 plugin 的差异。
- loader 其实就是一个转换器,执行单纯的文件转换操作。
- plugin 是一个扩展器,它丰富了 webpack 本身,在 loader 过程结束后,webpack 打包的整个过程中,weback plugin 并不直接操作文件,而是基于事件机制工作,监听 webpack 打包过程中的某些事件,见缝插针,修改打包结果。
究竟应该如何从零开始,编写一个 webpack 插件呢?
首先我们要清楚当前插件要解决什么问题,根据问题,找到相应的钩子事件,在相关事件中进行操作,改变输出结果。这就需要清楚开发中都有哪些钩子了,下面列举一些常用的,完整内容可以在官网找到:Compiler 暴露的所有事件钩子。
我们知道 compiler 对象暴露了和 webpack 整个生命周期相关的钩子,通过如下的方式访问:
//基本写法
compiler.hooks.someHook.tap(...)
例如,如果希望 webpack 在读取 entry 配置完后就执行某项工作,我们可以:
compiler.hooks.entryOption.tap(...)
因为名字为 entryOption 的 SyncBailHook 类型 hook,就表明了入口配置信息执行完毕的事件,在相关 tap 函数中我们可以在这个时间节点插入操作。
又如,如果希望在生成的资源输出之前执行某个功能,我们可以:
compiler.hooks.emit.tap(...)
因为名字为 emit 的 AsyncSeriesHook 类型 hook,就表明了资源输出前的时间节点。
一个自定义 webpack plugin 的骨架结构就是一个带有 apply 方法的 class(用 prototype 实现同理 CustomPlugin.prototype.apply = function () {...}):
class CustomPlugin {
constructor(options) {
this.options = options
}
apply(compiler) {
// 相关钩子注册回调
compiler.hooks.someHook.tap('CustomPlugin', () => {
// magic here...
})
// 打印出此时 compiler 暴露的钩子
for(var hook of Object.keys(compiler.hooks)){
console.log(hook)
}
}
}
module.exports = customPlugin
最终,我们可以总结一下 webpack 插件的套路。
- 定义一个 JavaScript class 函数,或在函数原型(prototype)中定义一个以 compiler 对象为参数的 apply 方法。
- apply 函数中通过 compiler 插入指定的事件钩子,在钩子回调中拿到 compilation 对象。
使用 compilation 操纵修改 webapack 打包内容。
当然,plugin 也存在异步的情况,一些事件钩子是异步的。相应地,我们可以使用 tapAsync 和 tapPromise 方法来处理:
class CustomAsyncPlugin {
constructor(options) {
this.options = options
}
apply(compiler) {
compiler.hooks.emit.tapAsync('CustomAsyncPlugin', function(compilation, callback) {
setTimeout(() => {
callback()
}, 1000)
})
compiler.hooks.emit.tapPromise('CustomAsyncPlugin', function(compilation, callback) {
return asyncFun().then(() => {
//...
})
})
}
}
实战案例
接下来,我们来编写一个简单的 webpack 插件。相信不少 React 开发者了解:在使用 create-react-app 开发项目时,如果发生错误,会出现 error overlay 提示。我们来开发一个类似的功能,使用如下代码:
module.exports = {
// ...
plugins: [new ErrorOverlayPlugin()],
devtool: 'cheap-module-source-map',
devServer: {}
}
我们借助 errorOverlayMiddleware 中间件来进行错误拦截并展示:
import errorOverlayMiddleware fomt 'react-dev-utils/errorOverlayMiddleware'
class ErrorOverlayPlugin {
apply(compiler) {
const className = this.constructor.name
if (compiler.options.mode !== 'development') return
compiler.hooks.entryOption.tap(className, (context, entry) => {
const chunkPath = require.resolve('./entry')
adjustEntry(entry, chunkPath)
})
compiler.hooks.afterResolvers.tap(className, ({ options }) => {
if (options.devServer) {
const originalBefore = options.devServer.before
option.devServer.before = (app, server) => {
if (originalBefore) {
originalBefore(app, server)
}
app.use(errorOverlayMiddleware())
}
}
})
}
}
function adjustEntry(entry, chunkPath) {
if (Array.isArray(entry)) {
if (!entry.includes(chunkPath)) {
entry.unshift(chunkPath)
}
}
else {
Object.keys(entry).forEach(entryName => {
entry[name] = adjustEntry(entry[entryName], chunkPath)
})
}
}
module.exports = ErrorOverlayPlugin
参考实现源码,我们发现,编写一个 webpack plugin 确实并不困难,只需要开发者了解相关步骤,熟记相关钩子,并多加尝试即可。
简单分析一下上面代码,在非生产环境下,不打开错误窗口,而是直接返回,以免影响线上体验:
if (compiler.options.mode !== 'development') return
在 entryOption hook 中,获取开发者配置的 entry 并通过 adjustEntry 方法获取正确的入口模块,该方法支持 entry 配置为 array 和 object 两种形式。在 afterResolvers hook 中,判断开发者是否开启 devServer,并对相关中间件进行调用 app.use(errorOverlayMiddleware())。
实际生产环境当中,webpack pulgin 生态丰富多样,一般已有插件就可以满足大部分开发需求。如果团队结合自身业务需求,自主编写 webpack plugin,进而反哺生态,非常值得鼓励。
webpack plugin 开发重点
本节目前为止所介绍的内容已经可以带领大家入门插件开发。学习过程中我们会发现,webpack 插件开发重点在于对 compilation 和 compiler 以及两者对应钩子事件的理解、运用。我们提到 webpack 的事件机制基于 tapable 库,因此想完全理解 webpack 事件和钩子,有必要学习 tapable 。
事实上,tapable 更加复杂而「神通广大」,它除了提供同步和异步类型的钩子以外,又根据执行方式,串行/并行,衍生出 Bail、Waterfall、Loop 多种类型。站在 tapable 等的肩膀上,webpack 插件的开发更加灵活,可扩张性更强。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相信通过本小节的学习,读者已经能够理解 webpack 开发插件的流程。根据项目需要和业务特点,手握 webpack 插件开发的理论钥匙,在实践中多摸索、多尝试,每个人都一定会有所收获。
webpack VS Rollup
Rollup 号称下一代打包方案,它的功能和特点非常突出:
- 依赖解析,打包构建
- 仅支持 ES Next 模块
- Tree shaking
Rollup 凭借其清新且友好的配置,以及强大的功能横空出世,吸睛无数。
可以说,Webpack 算得上目前最流行的打包方案,而 Rollup 是下一代打包方案,两者有何区别?目前业界对两者的定位,可以总结为一句话:建库使用 Rollup,其他场景使用 webpack。
为什么这么说呢?还记得我们在前面提的 webpack 打包结果吗?从结果上看,webpack 方案会生成比较多的冗余代码,这对于业务代码来说没什么问题,能保证较强的程序健硕性和语法还原度,兼容性保障更有利。也许开发者会关心代码量多带来的冗余问题,但衡量其优缺点和开发效率性价比,webpack 始终是业务开发的首选;但对于库来说就不一样了,相同的脚本,使用 Rollup 产出,复杂的模块冗余会完全消失。Rollup 通过将代码顺序引入同一个文件来解决模块依赖问题,因此,Rollup 做拆包的话就会有问题,原因是模块完全透明了,而在复杂应用中我们往往需要进行拆包,在库的编写中很少用到这样的功能。
当然,「库使用 Rollup,其他场景使用 webpack」——这不是一个绝对的原则。如果你需要代码拆分(Code Splitting),或者有很多静态资源需要处理,或者你构建的项目需要引入很多 CommonJS 规范的模块,再或者你需要拥有相对更大的社区支持,那么 webpack 是不错的选择。
如果你的代码库基于 ES Next 模块,且希望自己写的代码能够被其他人直接使用,那么,你需要的打包工具可能就是 Rollup 。
我们借用前面小节的代码,来看看经过 Rollup 编译之后的代码会成什么样子。
main.js:
import sayHello from './hello.js'
console.log(sayHello('lucas'))
hello.js:
const sayHello = name => `hello ${name}`
export default sayHello
编译结果非常简单:
const sayHello = name => `hello ${name}`
console.log(sayHello('lucas'))
这与 webpack 的打包产出形成了鲜明差异。这种打包方式,天然支持 tree shaking,我们改写上例,加入一个没有用到的 sayHi 函数:
main.js:
import { sayHello } from './hello.js'
console.log( sayHello( 'lucas' ) )
hello.js:
export const sayHi = name => `hi ${name}`
export const sayHello = name => `hello ${name}`
打包结果:
'use strict';
const sayHello = name => `hello ${name}`;
console.log( sayHello( 'lucas' ) );
通过顺序引入依赖,非常简单、清晰,并且自动做到了 tree shaking,其中的原理和更多话题我们将在「深入浅出模块化」相关内容继续说明。
综合运用
至此,我们对于 webpack 已经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但是,以上实战代码都是些较小型的 demo,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到底能解决哪些问题呢?
我这里有一个很好的例子。
我们知道,2018 年号称小程序元年。以微信小程序为首,百度智能小程序、支付宝小程序、头条小程序纷纷入局。作为开发人员应该注意到,在带给开发无限红利的同时,由于各平台小程序的开发语法和技术方案不尽相同,因而也带来了巨大的多端开发成本。
如果团队能够实现这样一个脚手架:以微信小程序为基础,将微信小程序的代码平滑转换为各端小程序,岂不大幅提高开发效率?
可是技术方案上,应该如何实现呢?受 cantonjs 启发,我们团队打造了一款跨多端小程序脚手架,其基本原理正是以 webpack 开发架构为基础,对于微信小程序的规范化打包,以及不同平台的差异化编译,主要依靠自定义实现 webpack loader 和 webpack plugin 来填平。
在这套脚手架基础上,开发者可以选择任何一套小程序源代码(基于微信小程序/支付宝小程序/百度小程序)来开发多端小程序。脚手架支持自动编译 wxml 文件(微信小程序)为 axml 文件(支付宝小程序)或 swan 文件(百度小程序),能够转换基础平台 API: wx(微信小程序核心对象) 为 my(支付宝小程序核心对象) 或 swan(百度小程序核心对象),反之亦然。对于个别接口在平台上的天生差异,开发者可以通过 __WECHAT__
或 __ALIPAY__
或 __BAIDU__
来动态处理。
具体细节,我们可以通过 DefinePlugin 这个 webpack 内置插件在 webpack 编译阶段注册全局变量: __WECHAT__
或 __ALIPAY__
或 __BAIDU__
。
new webpack.DefinePlugin({
// Definitions...
})
通过 webpack loader 使 webpack 能编译或处理 *.wxml 上引用的文件,并将原 App 中的 API 进行转换,使用方式与正常的 webpack 配置 loader 完全相同:
{
test: /\.wxml$/,
include: /src/,
use: [
{
loader: 'file-loader',
options: {
name: '[name].[ext]',
useRelativePath: true,
context: resolve('src'),
},
},
{
loader: 'mini-program-loader',
options: {
root: resolve('src'),
enforceRelativePath: true,
},
},
],
}
注意,我们声明 loader 的顺序表明先通过 mini-program-loader 处理,其结果交给 file-loader 处理。mini-program-loader 的实现并不复杂,我们通过 sax.js 解析 wxml (XML 风格)文件,进行 API 转换。sax.js 是解析 XML 或者 HTML 的基础库,正好适用于我们各端小程序的主文档文件(wxml、swan、axml)。
通过 webpack-plugin 插件实现自动分析 ./app.js 入口文件,并智能打包,同时抹平 API 差异。
import MiniProgramWebpackPlugin from 'mini-program-webpack-plugin'
export default {
// ...configs,
plugins: [
// ...other,
new MiniProgramWebpackPlugin(options)
],
}
在这两个 loader 和 plugin 的基础上,我们实现的这个脚手架构建,通过 script 脚本,启动不同目标的小程序平台编译:yarn start、yarn start:alipay、yarn start:baidu,同时开发者可以根据自身项目特点,添加 prettier 和 lint 标准等。
到此,一个基于 webpack、webpack loader、webpack plugin 的脚手架综合应用从场景到实现已经简要介绍完毕。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发现 webpack 的能力边界是无穷的,以高级前端工程师为目标的程序员,应该尽最大努力来开发 webpack 的潜能。
总结
正如本课程的标题所示:webpack 工程师 > 前端工程师。 webpack 要求的不仅仅是「配置工程师」那么简单,其后蕴含的 Node.js 知识、AST 知识、架构设计、代码设计原则等非常值得玩味。我们不应该畏难,社区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开箱即用工具,借助这些工具,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运用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