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美食、祈祷与恋爱》里,离婚后女主人公伊丽莎白开始出门旅行。
意大利寻找美食,印度练习瑜伽,巴厘岛与“艳遇”谈笑风声,活得肆意勇敢。
电影来源于生活,也总让人感觉有点距离。现实中的人们,面对压力如山倒,按下停止键,随心改变的勇气,早已被生活中的焦虑、恐惧,一点一点磨没了。
知乎上有个问题:你生命中最有勇气和力量的瞬间是什么?
是决定你北漂的那一张高铁票;
是咬咬牙告别无趣熟悉的日常生活,决定裸辞重新开始;
又或许是,对自己不喜欢的无效工作,无心维持的“塑料感情”,大声得说出“我不想”……
大多数时候,还没下定这样的决心,就总是自我暗示:算了吧,这样也挺好的,忍一时风平浪静……
但是美国演员Charlie Day在演讲中坚定地告诉人们:“你不能任凭对失败、对比、批判的恐惧,羁绊你追求伟大的步伐。”
视频时长:19分27秒
不冒风险的失败就不会成功,不冒被批评的风险就永远无法发声。
《创造101》中的女生王菊,因为“不少女”的外形受人嘲笑。
但依旧大声说出“我想留,我要留”的决心,让观众重新定义“中国第一女团”;
泰勒斯威夫特在歌曲《New Romantics》中写:用他们朝我扔过来的碎石瓦砾,我可以建造一座城堡。
不能打败你的失败与批评,恰好是你成功的垫脚石。
即使直面风险让你觉得不舒适,但未来的回报会在不久的将来告诉你,这些都很值得去做。
美国著名学者Noel Tichy 提出“舒适区三圈理论”:人的学习行为,从里之外,可分为舒适区、学习区、恐慌区。
活在舒适区,每天生活很轻松,没有优胜劣汰的危机感。
但这并不是因为生活一帆风顺,而是正在陷入“温水煮青蛙”式的危险。
《肖申克的救赎》里的图书管理员老布在被囚禁了半生之后重获自由,出狱后的他始终无法适应自由生活,拼命想回到那个剥夺他自由的肖申克监狱。
最终,老布上吊自杀。
就像瑞德在老布自杀后所说的:“一开始你恨他,它剥夺了你的自由,接着你会慢慢习惯它,熟悉它;最后你会离不开他。”
一成不变本就带着致命的吸引力与绝对的安全感,一步一步将你引入深渊,更让你甘愿沉沦。
而真正的成长,是把外围的学习区,不断拓展为你的舒适区。
学习你不熟悉但是必要的技能,上台大声说出你的想法,改变自己早已烦透的生活模式,每做一点,你就前进了一圈。
否则,永远只能缩在自己小小的圈子里,永远平庸无奇下去。
世间如此绚烂缤纷,怎么甘心?
演讲中,Charlie Day问道:“如果没有失败挣扎,你的成功算什么?”
乐于失败,勇于失败,在自己喜欢的地方,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失败。
创办迪士尼的华特·迪士尼,因为“缺乏创意”被报社辞退,之后他决定自己创业。
然而,他创造的米老鼠卡通形象也因为“太过恐怖”而被拒绝;
后来,动画《三只小猪》也被拒绝,理由竟是投资者认为整部影片内只有四个动画形象,“不够热闹”。
但是最终,他还是凭借自己的实力,缔造了一个童话王国。
生活不是有限机会的角斗场,不会因为失败次数增加而减少成功的可能。
有人提问:“失败了怎么办”
有人回答:“失败了就失败了呗。”
是呀,失败了就失败了呗。
哪有那么多的忧心忡忡,伤春悲秋,纵使会意气颓丧,自我否定,但调整过后,大不了从头再来。
失败、尝试、再失败,再尝试,人生只有一次,不精彩纷呈怎么够?
“我们只有一生,必须相信自己的声音、想法、诚实和脆弱。”
村上春树在《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说:不管全世界所有人怎么说,我都认为自己的感受才是正确的。
无论别人怎么看,我绝不打乱自己的节奏。喜欢的事自然可以坚持,不喜欢怎么也长久不了。
勇敢回忆自己内心的声音,才是实现目标,获得主观幸福感的最好捷径。
《无问西东》里,沈光耀的母亲对他说:我们想你,能享受到人生的乐趣,比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比如同你喜欢的女孩子结婚生子。
注意不是给我增添子孙,而是你自己,能够享受为人父母的乐趣。
人的一生当如何生活?
Charlie Day告诉观众,“你不必无所畏惧,只是不要让恐惧阻止你前行。”
尽己所能地去生活、去尝试、去挑战,或者,只是为了摸清自己的极限在哪里,而不是为了任何人。
只希望你在经历了波澜壮阔数年时光后,再回首看,可以感叹一声:全力以赴,无所遗憾。
从现在开始,做出一点点改变吧。
可以是开始做烘焙,做成黑暗料理也没关系;
可以是学习游泳,在夏日里感受凉凉水浪拍打;
可以是计划一段异地旅行,邂逅没有遇见过碧海蓝天。
没有迈出那一步,怎么能知道自己有怎样的可能。
明天就要高考了,不知道正在看这篇文章的你,是不是一个准考生。如果是,如果你也有些恐惧,不妨来评论区聊聊~
如果你已经毕业,也来说说曾经自己是怎样克服了恐惧,达成目标的吧,相信你的经历,一定可以可以给考生们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