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论语”-第67天

14.1 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原宪问孔子什么是耻辱。孔子说:“国家治道清明,可以做官拿俸禄;但是如果国家治道昏乱,还做官拿俸禄,这就是耻辱。”原宪又问:“好胜、自夸、怨恨、贪欲这几种毛病都没有实际表现的人,可以算做到仁了吧?”孔子说:“可以算是难能可贵了,至于是不是做到了仁,那我就不知道了。”


14.2 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孔子说:“士如果贪恋乡居安逸的生活,就不足以称为士了。”


14.3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孔子说:“国家政治清明,言语行动可以直言犯难,行为正直;国家政治黑暗,行为要直行其道,但说话要谨慎。”


14.4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孔子说:“有德行的人,一定有善言,有善言的人不一定有德行。有仁德的人一定勇敢,勇敢的人不一定有仁德。”

知识点:

        孔子认为,一个人在某种场合讲了一句正确的话,并不代表他就有德行。进一步说,一个人在某个场合表现出了勇敢的行为,也并不一定就是仁者。有仁德是根植于内心,而善言与勇是发散出来的枝叶。


14.5 南宫适(kuò)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ào)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南宫适问孔子:“羿善于射箭,奡力大能驾船,结果都不得好死。禹和稷都亲自下地耕种庄稼,怎么却得到了天下?”孔子没有回答,南宫适出去后,孔子说:“这个人真是个君子呀!这个人真崇尚道德呀。”


14.6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孔子说:“身为君子却不具有仁德的人是有的,但没有身为小人却具有仁德的人。”


      -----孔子说“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


        关于二者之间关系,十分同意靳老师的观点:“仁德是根植于内心,而善言与勇是发散出来的枝叶。”仁德是本,离开了仁德而谈善言与勇,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终不可长久。

      二者的关系的认知,强化了一个认识上的方法论。即不能以某人一时一地一境的表现,得出一个人仁德与否的结论,对一个人仁德与否的判断,须将一个人放在历史的长河中,放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对其进行纵横交错的考量才有可能得出是仁德与否的科学判断,否则,便是简单粗暴舍本逐末的错误判断。如孔子所言: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孔子对二者的关系的表达反向证明了仁德之高标准。首先凡事必须出于善良的愿望,本心必须仁德,这个标准在任何时代其实都不低。其次是必须将出于仁德之心的善言与勇,反复锤炼,几经摔打,才可以谈得上仁德,由此,想到中庸里的观点:小德川流,川流不息,大德敦厚,敦厚化育。

你可能感兴趣的:(学习“论语”-第67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