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P原理初步学习

TCP 层次

互联网由一整套协议构成。
TCP 只是其中的一层。
最底层的以太网协议(Ethernet)规定了电子信号如何组成数据包(packet),解决了子网内部的点对点通信。
以太网协议不能解决多个局域网如何互通,这由 IP 协议解决。
IP 协议只是一个地址协议,并不保证数据包的完整。如果路由器丢包(比如缓存满了,新进来的数据包就会丢失),就需要发现丢了哪一个包,以及如何重新发送这个包,这就要依靠 TCP 协议。

TCP可靠性

TCP可靠性来自于:
分段;确认;校验;排序;流控
(1)应用数据被分成TCP最合适的发送数据块
(2)当TCP发送一个段之后,启动一个定时器,等待目的点确认收到报文,如果不能及时收到一个确认,将重发这个报文。
(3)当TCP收到连接端发来的数据,就会推迟几分之一秒发送一个确认。
(4)TCP将保持它首部和数据的检验和,这是一个端对端的检验和,目的在于检测数据在传输过程中是否发生变化。(有错误,就不确认,发送端就会重发)
(5)TCP是以IP报文来传送,IP数据是无序的,TCP收到所有数据后进行排序,再交给应用层
(6)IP数据报会重复,所以TCP会去重
(7)TCP能提供流量控制,TCP连接的每一个地方都有固定的缓冲空间。TCP的接收端只允许另一端发送缓存区能接纳的数据。
(8)TCP对字节流不做任何解释,对字节流的解释由TCP连接的双方应用层解释。

TCP & UDP

连接

TCP 是面向连接的传输层协议,传输数据前先要建立连接。
UDP 是不需要连接,即刻传输数据。

服务对象

TCP 是一对一的两点服务,即一条连接只有两个端点。
UDP 支持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交互通信

可靠性

TCP 是可靠交付数据的,数据可以无差错、不丢失、不重复、按需到达。
UDP 是尽最大努力交付,不保证可靠交付数据。

拥塞控制、流量控制

TCP 有拥塞控制和流量控制机制,保证数据传输的安全性。
UDP 则没有,即使网络非常拥堵了,也不会影响 UDP 的发送速率。

首部开销

TCP 首部长度较长,会有一定的开销,首部在没有使用「选项」字段时是 20 个字节,如果使用了「选项」字段则会变长的。
UDP 首部只有 8 个字节,并且是固定不变的,开销较小。

TCP 和 UDP 应用场景:

由于 TCP 是面向连接,能保证数据的可靠性交付,因此经常用于:
FTP 文件传输
HTTP / HTTPS
由于 UDP 面向无连接,它可以随时发送数据,再加上UDP本身的处理既简单又高效,因此经常用于:
包总量较少的通信,如 DNS 、SNMP 等
视频、音频等多媒体通信
广播通信

TCP的包头及参数

TCP包头位置

以太网数据包(packet)的大小是固定的,最初是1518字节,后来增加到1522字节。


以太网报文格式.png

其中, 1500 字节是负载(payload),22字节是头信息(head)。IP 数据包在以太网数据包的负载里面,它也有自己的头信息,最少需要20字节,所以 IP 数据包的负载最多为1480字节。
TCP 数据包在 IP 数据包的负载里面。它的头信息最少也需要20字节,因此 TCP 数据包的最大负载是 1480 - 20 = 1460 字节。
由于 IP 和 TCP 协议往往有额外的头信息,所以 TCP 负载实际为1400字节左右。


报文.png

TCP包头大小

一个包1400字节,那么一次性发送大量数据,就必须分成多个包。
发送的时候,TCP 协议为每个包编号(sequence number,简称 SEQ),以便接收的一方按照顺序还原。
万一发生丢包,也可以知道丢失的是哪一个包。
第一个包的编号是一个随机数。为了便于理解,这里就把它称为1号包。假定这个包的负载长度是100字节,可以推算出下一个包的编号应该是101。

TCP包头参数

包头参数.png

源、目标端口号字段:占16比特。TCP协议通过使用”端口”来标识源端和目标端的应用进程。端口号可以使用0到65535之间的任何数字。在收到服务请求时,操作系统动态地为客户端的应用程序分配端口号。在服务器端,每种服务在”众所周知的端口”(Well-Know Port)为用户提供服务。
 ●顺序号字段:占32比特。用来标识从TCP源端向TCP目标端发送的数据字节流,它表示在这个报文段中的第一个数据字节。
 ●确认号字段:占32比特。只有ACK标志为1时,确认号字段才有效。它包含目标端所期望收到源端的下一个数据字节。
 ●头部长度字段:占4比特。给出头部占32比特的数目。没有任何选项字段的TCP头部长度为20字节;最多可以有60字节的TCP头部。
 ●标志位字段(U、A、P、R、S、F):占6比特。各比特的含义如下:
 ◆URG:紧急指针(urgent pointer)有效。
 ◆ACK:为1时,确认序号有效。
 ◆PSH:为1时,接收方应该尽快将这个报文段交给应用层。
 ◆RST:为1时,重建连接。
 ◆SYN:为1时,同步程序,发起一个连接。
 ◆FIN:为1时,发送端完成任务,释放一个连接。
 ●窗口大小字段:占16比特。此字段用来进行流量控制。单位为字节数,这个值是本机期望一次接收的字节数。
 ●TCP校验和字段:占16比特。对整个TCP报文段,即TCP头部和TCP数据进行校验和计算,并由目标端进行验证。
 ●紧急指针字段:占16比特。它是一个偏移量,和序号字段中的值相加表示紧急数据最后一个字节的序号。
 ●选项字段:占32比特。可能包括”窗口扩大因子”、”时间戳”等选项。

TCP三次握手

TCP是一个面向连接的协议,无论哪一方向另一方发送数据之前,都必须先在双方之间建立一条连接,建立一条连接有以下过程。
1、三次握手建立连接的首要目的是「同步序列号」。
只有同步了序列号才有可靠传输,TCP 许多特性都依赖于序列号实现,比如流量控制、丢包重传等,这也是三次握手中的报文称为 SYN 的原因,SYN 的全称就叫 Synchronize Sequence Numbers(同步序列号)。
2、服务器发回包含服务器的初始序列号的SYN报文段(报文段2)作为应答。同时,将确认序号设置为客户的ISN加1以对客户的SYN报文段进行确认。一个SYN将占用一个字符。
3、客户必须将明确序号设置为服务器的ISN加1以对服务器的SYN报文段进行确认(报文段3)
4、这三个报文段完成连接的建立,这个过程成为三次握手。

TCP三次握手.png

TCP三次握手重传

客户端作为主动发起连接方,首先它将发送 SYN 包,于是客户端的连接就会处于 SYN_SENT 状态。

客户端在等待服务端回复的 ACK 报文,正常情况下,服务器会在几毫秒内返回 SYN+ACK ,但如果客户端长时间没有收到 SYN+ACK 报文,则会重发 SYN 包,重发的次数由 tcp_syn_retries 参数控制,默认是 5 次,通常,第一次超时重传是在 1 秒后,第二次超时重传是在 2 秒,第三次超时重传是在 4 秒后,第四次超时重传是在 8 秒后,第五次是在超时重传 16 秒后。没错,每次超时的时间是上一次的 2 倍。

当第五次超时重传后,会继续等待 32 秒,如果仍然服务端没有回应 ACK,客户端就会终止三次握手。

所以,总耗时是 1+2+4+8+16+32=63 秒,大约 1 分钟左右。

TCP 四次握手

可以看到,四次挥手过程只涉及了两种报文,分别是 FIN 和 ACK:

  • FIN 就是结束连接的意思,谁发出 FIN 报文,就表示它将不会再发送任何数据,关闭这一方向上的传输通道;
  • ACK 就是确认的意思,用来通知对方:你方的发送通道已经关闭;
    四次挥手的过程:

当主动方关闭连接时,会发送 FIN 报文,此时发送方的 TCP 连接将从 ESTABLISHED 变成 FIN_WAIT1。
当被动方收到 FIN 报文后,内核会自动回复 ACK 报文,连接状态将从 ESTABLISHED 变成 CLOSE_WAIT,表示被动方在等待进程调用 close 函数关闭连接。
当主动方收到这个 ACK 后,连接状态由 FIN_WAIT1 变为 FIN_WAIT2,也就是表示主动方的发送通道就关闭了。
当被动方进入 CLOSE_WAIT 时,被动方还会继续处理数据,等到进程的 read 函数返回 0 后,应用程序就会调用 close 函数,进而触发内核发送 FIN 报文,此时被动方的连接状态变为 LAST_ACK。
当主动方收到这个 FIN 报文后,内核会回复 ACK 报文给被动方,同时主动方的连接状态由 FIN_WAIT2 变为 TIME_WAIT,在 Linux 系统下大约等待 1 分钟后,TIME_WAIT 状态的连接才会彻底关闭。
当被动方收到最后的 ACK 报文后,被动方的连接就会关闭。
你可以看到,每个方向都需要一个 FIN 和一个 ACK,因此通常被称为四次挥手。

这里一点需要注意是:主动关闭连接的,才有 TIME_WAIT 状态。
可以看到,服务器结束TCP连接的时间要比客户端早一些。


TCP四次握手.png

TCP 四次握手 TIME_WAIT和FIN_WAIT

TIME_WAIT 和FIN_WAIT2 这两个状态都需要保持 2MSL 时长。MSL 全称是 Maximum Segment Lifetime,它定义了一个报文在网络中的最长生存时间(报文每经过一次路由器的转发,IP 头部的 TTL 字段就会减 1,减到 0 时报文就被丢弃,这就限制了报文的最长存活时间)。

为什么是 2 MSL 的时长呢?这其实是相当于至少允许报文丢失一次。比如,若 ACK 在一个 MSL 内丢失,这样被动方重发的 FIN 会在第 2 个 MSL 内到达,TIME_WAIT 状态的连接可以应对。
在 Linux 系统中,MSL 的值固定为 30 秒,所以TIME_WAIT 和FIN_WAIT都是 60 秒。

TCP 服务器端的队列

当服务端收到 SYN 包后,服务端会立马回复 SYN+ACK 包,表明确认收到了客户端的序列号,同时也把自己的序列号发给对方。
此时,服务端出现了新连接,状态是 SYN_RCV。在这个状态下,Linux 内核就会建立一个「半连接队列」来维护「未完成」的握手信息,当半连接队列溢出后,服务端就无法再建立新的连接。

服务器队列.png

TCP SYN攻击

开启 syncookies 功能就可以在不使用 SYN 半连接队列的情况下成功建立连接。

syncookies 的工作原理:服务器根据当前状态计算出一个值,放在己方发出的 SYN+ACK 报文中发出,当客户端返回 ACK 报文时,取出该值验证,如果合法,就认为连接建立成功


syncookies .png

服务器收到 ACK 后连接建立成功,此时,内核会把连接从半连接队列移除,然后创建新的完全的连接,并将其添加到 accept 队列,等待进程调用 accept 函数时把连接取出来。

如果进程不能及时地调用 accept 函数,就会造成 accept 队列(也称全连接队列)溢出,最终导致建立好的 TCP 连接被丢弃。


accept 队列溢出.png

TCP 窗口机制

TCP缓存

TCP 连接是由内核维护的,内核会为每个连接建立内存缓冲区:

如果连接的内存配置过小,就无法充分使用网络带宽,TCP 传输效率就会降低;
如果连接的内存配置过大,很容易把服务器资源耗尽,这样就会导致新连接无法建立;

TCP 会保证每一个报文都能够抵达对方,它的机制是这样:报文发出去后,必须接收到对方返回的确认报文 ACK,如果迟迟未收到,就会超时重发该报文,直到收到对方的 ACK 为止。

所以,TCP 报文发出去后,并不会立马从内存中删除,因为重传时还需要用到它。

由于 TCP 是内核维护的,所以报文存放在内核缓冲区。如果连接非常多,我们可以通过 free 命令观察到 buff/cache 内存是会增大。

ACK确认.png

为了解决这种现象发生,TCP 提供一种机制可以让「发送方」根据「接收方」的实际接收能力控制发送的数据量,这就是滑动窗口的由来。

接收方根据它的缓冲区,可以计算出后续能够接收多少字节的报文,这个数字叫做接收窗口。当内核接收到报文时,必须用缓冲区存放它们,这样剩余缓冲区空间变小,接收窗口也就变小了;当进程调用 read 函数后,数据被读入了用户空间,内核缓冲区就被清空,这意味着主机可以接收更多的报文,接收窗口就会变大。

因此,接收窗口并不是恒定不变的,接收方会把当前可接收的大小放在 TCP 报文头部中的窗口字段,这样就可以起到窗口大小通知的作用。

发送方的窗口等价于接收方的窗口吗?如果不考虑拥塞控制,发送方的窗口大小「约等于」接收方的窗口大小,因为窗口通知报文在网络传输是存在时延的,所以是约等于的关系。

TCP窗口大小

TCP 头部.png

窗口字段只有 2 个字节,因此它最多能表达 65535 字节大小的窗口,也就是 64KB 大小。

后续有了扩充窗口的方法:在 TCP 选项字段定义了窗口扩大因子,用于扩大TCP通告窗口,使 TCP 的窗口大小从 2 个字节(16 位) 扩大为 30 位,所以此时窗口的最大值可以达到 1GB(2^30)。
要使用窗口扩大选项,通讯双方必须在各自的 SYN 报文中发送这个选项:


抓包.png

主动建立连接的一方在 SYN 报文中发送这个选项;
而被动建立连接的一方只有在收到带窗口扩大选项的 SYN 报文之后才能发送这个选项。

TCP 传输速度

TCP 的传输速度,受制于发送窗口与接收窗口,以及网络设备传输能力。
其中,窗口大小由内核缓冲区大小决定。如果缓冲区与网络传输能力匹配,那么缓冲区的利用率就达到了最大化。

带宽是单位时间内的流量,表达是「速度」,比如常见的带宽 100 MB/s;缓冲区单位是字节,当网络速度乘以时间才能得到字节数;这里需要说一个概念,就是带宽时延积,它决定网络中飞行报文的大小,比如最大带宽是 100 MB/s,网络时延(RTT)是 10ms 时,意味着客户端到服务端的网络一共可以存放 100MB/s * 0.01s = 1MB 的字节。

这个 1MB 是带宽和时延的乘积,所以它就叫「带宽时延积」(缩写为 BDP,Bandwidth Delay Product)。同时,这 1MB 也表示「飞行中」的 TCP 报文大小,它们就在网络线路、路由器等网络设备上。如果飞行报文超过了 1 MB,就会导致网络过载,容易丢包。

由于发送缓冲区大小决定了发送窗口的上限,而发送窗口又决定了「已发送未确认」的飞行报文的上限。因此,发送缓冲区不能超过「带宽时延积」。

发送缓冲区与带宽时延积的关系:


缓冲区与带宽时延积.png

如果发送缓冲区「超过」带宽时延积,超出的部分就没办法有效的网络传输,同时导致网络过载,容易丢包;如果发送缓冲区「小于」带宽时延积,就不能很好的发挥出网络的传输效率。所以,发送缓冲区的大小最好是往带宽时延积靠近。
接收缓冲区可以根据系统空闲内存的大小来调节接收窗口:

如果系统的空闲内存很多,就可以自动把缓冲区增大一些,这样传给对方的接收窗口也会变大,因而提升发送方发送的传输数据数量;
反正,如果系统的内存很紧张,就会减少缓冲区,这虽然会降低传输效率,可以保证更多的并发连接正常工作;
发送缓冲区的调节功能是自动开启的,而接收缓冲区则需要配置 开启调节功能。

TCP 保活机制

为什么需要保活机制?

设想这种情况,TCP连接建立后,在一段时间范围内双发没有互相发送任何数据。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1. 怎么判断对方是否还在线。这是因为,TCP对于非正常断开的连接系统并不能侦测到(比如网线断掉)。
  2. 长时间没有任何数据发送,连接可能会被中断。这是因为,网络连接中间可能会经过路由器、防火墙等设备,而这些有可能会对长时间没有活动的连接断掉。

基于上面两点考虑,需要保活机制。

TCP保活机制的实现

保活机制是由一个保活计时器实现的。当计时器被激发,连接一段将发送一个保活探测报文,另一端接收报文的同时会发送一个ACK作为响应。

相关配置

具体实现上有以下几个相关的配置:

  • 保活时间:默认7200秒(2小时)
  • 保活时间间隔:默认75秒
  • 保活探测数:默认9次

TCP 慢启动

前期碰到的案例

一个客户开通了一个G的传输带宽,但是通过iperf单线程测速只有200M,用户认为不合理。
通过抓包用户的协商窗口为200K,传输时延为6ms,
用户的带宽时延积为RTT带宽=0.006s1000MB/s=6MB的字节,用户的缓存不能超过12MB,否则会网络过载。
实际用户的协商窗口为200KB
在数据发出后的RTT时间后,ACK包到达。
在不考虑丢包和拥塞情况下,TCP在一个RTT时间内能发出的最大数据量为W,所以不考虑带宽限制下,TCP能一个时刻能达到的最大速度是 V = W/Tr
V=200KB*8/6ms=266Mb/s

参考文档1
参考文档2
参考文档3

你可能感兴趣的:(TCP原理初步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