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第一篇立命之学读书笔记


今天读的是《了凡四训》第一篇,这本小书买了很久了,但一直没找到合适的时机去读,前段时间有朋友给我推荐了同名电影,看完之后对这本书的向往之情又增几分,今天恰好来学校值班,就随身带了这本书来。

袁了凡先生,本名袁黄,字坤仪;江苏省吴江县人,是明神宗万历十四(公元1586年)年进士,曾做过宝坻知县,对星象律、水利、理数、兵备、政治、勘探等都有一定造诣。《了凡四训》是了凡先生在六十九岁时所作的戒子家训。

因此,这篇家训作为立命、修身、治世的教育经典,是了凡先生一生道德学问的涵养和凝聚,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现身说法,讲述了如何改造命运,心想事成。

了凡先生家居生活非常俭朴,可是却和夫人一起,在家境允许的范围内,力行布施;他个人修身是每天反省改过,诵经持咒,参禅打坐,不管公私事务再忙,早晚定课从不间断;在清心寡欲无虑无求中祈天立命。就在这种修德养性的过程中,了凡先生为了教育儿子,积淀自己的人生,写下了四篇短文,当时命名为《戒子文》《训子文》。后来有识之士为了启迪世人,遂改为《了凡四训》,这就是后来广行于世的《了凡四训》的由来。

了凡先生作此《训子文》,旨在训导儿子,认识命运的真相,明辨善恶的标准,改过迁善的方法,以及行善积德、谦虚谨慎种种的效验。

所以这篇家训一共分为四部分: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

由《立命之学》篇,我们知道“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安身立命,无非看自己存心何处而已,所谓“命由我作,福自己求”,也如《诗经》所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摘抄:

云谷禅师曰:“人未能无心,终为阴阳所缚,安得无数?但唯凡人有数;极善之人,数固拘他不定;极恶之人,数亦拘他不定。”

译文:一个凡人不可能一点胡思乱想的心都没有,如果那样就成佛成菩萨了。既然有一颗胡思乱想的心,那就会被阴阳所束缚。一个人会被阴阳所束缚,就是被气数所束缚。会被气数束缚又怎么能说没有数呢?虽然说束缚是一定的,但是只有平常的人才会被气数所束缚,如果是大善之人,数就拘他不住了。因为极善之人,尽管命中注定要吃苦,但是因为他做了极大的善事,这大善事的力量就能让他苦变成乐,贫贱短命就会变成富贵长寿。而极恶的人人数也是拘他不住的,因为极恶之人尽管命中注定他要享福,但由于做了极大的恶事,这大恶事的力量,会使他的福报变成祸,富贵长寿变成贫贱短命。

我的感悟:

古人云:祸福相依,一个人的福祸有可能会互相转化,所以有时候对于福祸二者的区别都在于自身如何看待。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不要太拘泥于祸福本身,而应该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古人对于无力改变的事情总是归功于天命不可违。但在我看来所谓的认命,或者是大多数人口中自我安慰的“顺其自然”必须是在拼尽全力之后,对结果的一种淡然态度,而不是无作为的认命躺平。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六祖言: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求在我,不独得道德仁义,亦得功名富贵,内外双得,是求有益于得也。若不返躬内省,而徒向外驰求,则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

译文:六祖慧能大师曾说:“所有各人的福田,都决定在各人的心里。福田离不开心,心外没有福田可寻,所以种的是福还是祸,全在于自己的内心。只要从内心里去求福,没有感应不到的!’能向自己的内心去求,那求得的就不只是心内的道德仁义,就是身外的功名富贵,世是可以求到的。心内的仁义道德,身外的功名福椽,这两方面都可以得到。这就是说,求是有益处的,但得向心里头求。一个人命中如果有功名富贵,就是不求也会得到;若是命里没有功名富贵,就算是用尽了方法也求不到的。所以,一个人若不能自我检讨反省,而只是盲目地向外面追求名利福寿,那么就算你有很好的求的办法,能不能得到却只能听天由命了。如果你一定要求,不但身外的功名富贵可能求不到,而且可能因为过分乱求,过分贪婪而不择手段,导致把心里本有的道德仁义也都失掉了,这就是内外双失了。所以,乱求是毫无益处的。

我的感受:

一个鸡蛋,从外部打破是食物,从内部打破则是生命。人生要求索的东西必须得向内去求,向内求,是内驱力,向外求则是外动力。每个人的天命是无法选择的,是上帝发牌,很多人天生就一副好牌,起点已经是很多人拼尽一生都到达不了的终点。但即使这样有一手好牌的人也会打得稀烂,而有的人天生一手烂牌,却在他的手中经过运筹帷幄,一手烂牌也被他打得极好。所以“命”不可求,但“运”却是可以改变的。所谓求仁得仁,就看你怎样去求。云谷阐师就指出了求的方向:想自己的内心去求,在这方寸之间,想要求取的是什么,想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坚定信念,认真得去执行。

"汝今既知非,将向来不发科第,及不生子之相,尽情改刷。务要积德,务要包荒,务要和爱,务要惜精神。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此义理再生之身也。夫血肉之身,尚然有数;义理之身,岂不能格天。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孔先生算汝不登科第,不生子者,此天作之孽,犹可得而违;汝今扩 充"德性,力行善事,多积阴德,此自己所作之福也,安得而不受享乎?《易》为君子谋,趋吉避凶。若言天命有常,吉何可趋,凶何可避?开章第一义,便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译文:你现在已经明白了自己的过失,那么你就应该把以前不能够考取科第,以及没有儿子的种种福薄的相,用心尽自己最大努力,一件一件洗刷干净。一定要多行善事多积些功德;一定要多为别人着想,多包容别人一些;对别人一定要多些和气,常怀慈悲之心;一定要少说话,少喝酒,多爱惜自己的精神。你以前所犯的种种过失,要拔得千干净净的,就有如昨天的你已经死了,从今天起,做个全新的人;以后一切的一切,譬如今天刚刚新生。这样,那你就算是获得精神重生的身命了,你的命运也就可以完全不一样了。”

“我们这种血肉之身,尚且有一定的数。哪有这种符合义理之身,反倒不能感动天的道理?《尚书•太甲篇》里说:‘上天降给你的灾祸,或许你还可以避开;但要是一个人自己作了尊,那就一定会受到报应,不可能再舒舒服服活在这世界上了。《诗经》里头也有说:一个人应该常常自我反省,自己所做的一切事情,合不合天道。能够这样,那就不会做不合天道的事情了,自然会有很大的福报了。’这是说福是自己求的,也就是祸福都是自己求的,切全在乎自己。孔先生算你的命,不能够考取科第,不会有儿子,但这些灾祸是上天替你安排的,是可以改变的。你只要把自己本有的道德天性,渐渐放大,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多做善事,多积阴德,这就是自己所造的福。自己造了福,自然会有好报,别人是不能夺走的,自己又怎么会不能享受这种福份呢?”《易经》这部书,都是讲的天道人道,处处警戒人要小心谨慎,勿做坏事,都是替君子打算的,告诉他要避开凶险的地方、凶险的事情,向着吉祥的地方去。如果说上天给人的命是因定的、不能够改变的,那么叉怎么能向着吉祥的地方去呢?又怎么能避开凶险呢?所以《易经》在开头第一章就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意思是说,一个人只要能专做善事,积累功德,就可以享有长久的福报;不但是自己有福,多余下来的还可以传给子孙享有。

我的感受: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想要改天换命就要与过去的种种做个告别,摒弃过去那些坏习惯,努力改变自己的内心。云谷禅师劝诫了凡先生要多行善事,积累功德。他认为积累功德就是为自己和后人积累福报。这是我们古人特有的人生哲学。先不论佛家认为的因果循环是否科学,我认为一个人乐善好施,多做善事,久而久之就会改变自己的性格,改变自己的气场,宇宙中的能量是守恒的,行善也是相互的,好事做多了自然会变成福报来庇护你的。谈到这里我也反思一下自己,很多时候生活中力所能及的事情我都视而不见,并没有伸出援助之手,对此我自认为并不是我冷漠无情,而是懒得去做。但仔细想想,其实还是因为内心并没有强烈的助人的意愿,所以才会对那些本该举手之劳的事情视而不见。了凡先生在听了云谷禅师的劝诫后决定要行三千件善事,我自认为并没有这么大的决心和耐力,但我给自己树立一个小目标:日行一善。小目标好实现,借此机会也培养自己的行善之心。

你可能感兴趣的:(【了凡四训】第一篇立命之学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