咕咚vs悦跑圈的竞品分析

一、背景分析

        根据《2021国民运动健康洞察报告》最新的调查数据显示,人们对健康的评判维度不再仅限于“不生病”,而是追求更高层次的健康状态,即包含外在整体状态的“精神好”,又包含内在免疫系统的

咕咚vs悦跑圈的竞品分析_第1张图片

        根据《2021国民运动健康洞察报告》最新的调查数据显示,72%的运动健身用户经常跑步。相比较其他运动健身方式,跑步作为一项门槛低、参与度高的运动,成为当之无愧的国民第一运动,催生了一批以咕咚、悦跑圈、Nike Running+为代表的跑步App的诞生。

咕咚vs悦跑圈的竞品分析_第2张图片

        2016年10月,国家继46号文件后再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将全民运动健身从国家战略上升到顶层国家战略。政府积极推动,全民运动健身意识觉醒,人群运动参与比例逐年上升。在运动人群中,20-40岁锻炼人数增长快速,锻炼人数比例14年比07年翻了一番。同时20-40岁年龄段人群是社会的中坚力量,其消费能力以及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较强。

2007年和2014年中国经常参加锻炼的人口比例

咕咚vs悦跑圈的竞品分析_第3张图片

        在人民日益高涨的运动健身需求下,运动类App应运而生。根据艾瑞咨询《2016年中国全民体育行业报告》中显示,截止到9月份,运动类App的用户规模、单用户单日使用频次和使用时长呈稳步增加趋势。

咕咚vs悦跑圈的竞品分析_第4张图片

二、竞品市场现状

        咕咚和悦跑圈是跑步类App的两个典型代表。

        咕咚创建于2011年,是最早一批跑步类应用。咕咚不仅仅局限于跑步,还涉及步行、骑行、滑雪、滑冰、登山等运动项目。除了咕咚,还有企业咕咚、咕咚冰雪、Runtopia三个软件APP,实现生态链多平台获取目标用户。同时在硬件方面,咕咚推出咕咚手环和咕咚跑步盒子,咕咚手环对准个人用户,跑步盒子对准健身房、健身器材生厂商。

        悦跑圈创建于2014年。其目标只做跑步,旗下有11家公司,从杂志到媒体,赛事执行、服装设计到旅游公司。通过平台以及这些价值链延伸的产业,产生更高的价值。悦跑圈通过良好的交互界面和简单的功能操作,成功的吸引了一批忠实用户,可谓是后起之秀。

咕咚vs悦跑圈的竞品分析_第5张图片

咕咚vs悦跑圈的竞品分析_第6张图片

咕咚vs悦跑圈的竞品分析_第7张图片

咕咚vs悦跑圈的竞品分析_第8张图片

        从数据中可看出,咕咚由于创建时间较早,抢先占领市场,培养用户习惯,不论是在Android市场还是iOS市场都拥有较大的用户基数优势。

        悦跑圈可谓是后期之秀,因其良好的交互界面和简单的功能操作,也逐渐吸引了一批忠实用户,势不可挡。

三、核心策略分析

  • 产品定位
咕咚 悦跑圈
产品定位 全球最大的运动社交平台 专业的跑步工具
上线时间 2011年 2014年
口号 要运动,用咕咚 悦跑悦享跑,悦跑悦快乐
用户群体 运动与社交达人 专业的跑步爱好者
产品优势

强社交

多种运动方式解决方案

专注跑步运动

用户群特征

咕咚vs悦跑圈的竞品分析_第9张图片

咕咚vs悦跑圈的竞品分析_第10张图片

        根据TalkingData研究中心统计,咕咚和悦跑圈的用户年龄分布大致相同,主流用户年龄在19-45岁,其中26-35岁年龄段的用户人数最多,占总人数的55%。男女用户比例为5:4。

        26-35岁该年龄段用户是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大多是刚步入职场的新人或是在职场数年的中层领导,工作压力大,需要通过运动锻炼身体、调节情绪,提高生活质量。他们较为年轻,消费观念新颖,注重生活品质,喜欢分享有意义、有格调的事物,渴望在工作之余通过兴趣爱好找到志同道合的组织,拓宽社交人脉。

        结合用户属性分析与产品使用体验,产品不光要满足用户对运动工具的基本需求,还必须要满足用户的期望心理需求,满足其社交虚荣心,组织活动提高用户参与度,让用户在产品中寻找到归属感,增强用户粘性。

四、产品结构分析

“运动”对比

咕咚vs悦跑圈的竞品分析_第11张图片

咕咚vs悦跑圈的竞品分析_第12张图片

咕咚vs悦跑圈的竞品分析_第13张图片

 

共同点:

1.  跑步入口均在一级Tab bar五个标签的中间位置;

2.  根据跑步场地的不同,均有室内、室外两种记录方式;

3.  可以设置单次跑步目标/模式;

差异点:

1. 咕咚产品首屏即是运动页面,以醒目的跑步总里程激励用户运动起来。5公里跑步的操作过程:运动页面点击开始按钮 — 设定跑步方式及目标(室内外、基本跑步 or 训练计划、设定单次目标)— 点击按钮开始跑步。可见,咕咚跑步细分功能较多,记录方式有里程和计步两种,同时将训练计划入口放置在跑步设置页面,极大增加了用户参与训练计划的概率,有利于用户跑步习惯的培养,这一点很重要!由于功能选项多,因此咕咚跑步设置页面排版紧凑,结构分级清晰,满足用户对跑步工具的基本需求。

2. 悦跑圈产品首屏进入个人主页,底部Tab bar中以颜色(渐变高亮红)+形状(方形)的方式突出跑步入口。5公里跑步的操作过程:选择底部开始跑步标签 — 选择室外跑步 — 选择跑步模式(普通跑步、距离、时间) — 点击开始按钮跑步。从整个流程来看,悦跑圈功能精简,以多页面的形式减少单个页面的操作步骤,没有过多选项干扰,操作简单,与产品专业的跑步工具的定位始终保持同一线上。

社交方面对比

咕咚vs悦跑圈的竞品分析_第14张图片

 

差异点:

1.  咕咚注重运动社交,同时咕咚采用关注/粉丝的方式建立社交关系,可以查看跑者跑步等级,下面直接展示跑者相关的运动档案,运动等级,赛事奖牌。更能展现跑者的专业性,个人主页的运动数据,激发跑者去运动。点开主页那一刻,自信,荣耀。

2.  悦跑圈也做社交,与咕咚不同的是,可以查看跑者跑步等级,可以展示跑者的微信,下面展示了跑者的动态、照片墙、关于她,悦跑圈更想打造用动态去和他人交流,每个人都可以在动态下面评论交流,增加用户的互动性。

  • 信息架构
咕咚产品信息架构
咕咚vs悦跑圈的竞品分析_第15张图片

悦跑圈产品信息架构
咕咚vs悦跑圈的竞品分析_第16张图片

 

不同的产品定位和功能规格决定二者产品信息架构的不同。

咕咚布局较广,提供除跑步以外多种运动方式的解决方案,产品的目标用户范围广,功能丰富,产品结构相对复杂,由“运动圈”“发现”“运动”“商城”“我的”组成。咕咚将自身定位在最大的运动社交平台,重社交,从把运动圈放置在一级导航首位的结构上可见一斑。运动圈内通过话题、讨论区聚集用户,向用户推荐其他活跃用户,促进社交网络的构建。同时在运动圈的动态标签下即可看到关注人的动态,信息呈现过程流畅,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交化。

悦跑圈专注于跑步,做小而精的产品,产品结构相对简单,由“装备”“社区”“首页”“广场”“我”组成。首页突出显示跑步记录,刺激用户去刷“数字”运动起来。悦跑圈同样通过推荐动态、话题、附近聚集用户,但没有推荐其他用户,且跑友动态入口不在同一页面,增加了社交的操作成本。由此看出,二者产品虽同样社交化,但重视程度不同,与产品定位有关。

  • 交互设计

咕咚vs悦跑圈的竞品分析_第17张图片

 

        咕咚在产品配色上以白色为主,搭配清新高亮绿,浅色灰打底,营造出一种给人积极阳光、充满活力的感觉。页面中通过左右滑动切换精选和动态频道,顶部采用轮播图展示推荐活动,吸引用户的注意力。同时采用水平泳道形式分块展示不同模块内容,结构清晰明了,无炫酷的交互操作,操作流畅。

        悦跑圈在配色上以灰黑色为主+高亮红,黑色打底,给用户一种低调、沉稳中带有酷炫的视觉体验,色彩与同类产品不同,产品的辨识度较高。页面顶部同样采用轮播图展示运动话题,页面中部精选话题采用水平泳道形式,用户可以水平滑动泳道选择所兴趣的话题。整个产品结构简单清晰,低调沉稳的操作感。

五.盈利模式对比

        咕咚最初以咕咚运动手环盈利,在此基础上通过加入游戏化的娱乐元素,提高社区活跃度,吸引更多广告商的投资。对用户数据进行保密式汇总分析,向用户提供一些健身指导,开拓一些个人健康增值业务。2015年,咕咚获得大型赛事活动的线上主办权,通过线上、线下赛事活动运营,为用户提供运动增值服务。目前,咕咚针对企业用户、个人用户的盈利模式日渐清晰,逐步淡化其在用户心中的硬件厂商角色。

        悦跑圈的盈利模式主要有广告,约跑约定金,以及和各大运动品牌商合作举办活动。约跑约定金是指在参加约跑时,用户必须先付定金,当用户完成约定跑即可获得相应奖励金,奖励金中会扣一定服务费。若参与用户均全数完成约定跑条件,则不收取服务费。若参与用户均未完成约定,平台则会扣钱当做服务费。

六、总结与思考

        咕咚和悦跑圈是目前运动类APP的典型代表,都涉及运动社交,但二者又有所不同,咕咚布局于体育行业,将平台做大做广,悦跑圈则抓住跑步一个点纵向发掘,将产品往深处发展。

以下是个人对产品的建议:

  • 新增日间与夜间模式,增加对夜跑一族的安全提示。
  • 悦跑圈针对高级跑者或不同会员等级的用户,可以新增专业跑步推荐功能,如间歇跑、加速跑等不同强度跑步方式。允许这类用户自定义训练计划。
  • 改进咕咚‘全天候自动记录用户的运动量’相关的功能。这样可以更好地提高用户使用APP的频率,因为用户常常忘记打开咕咚导致部分运动量无法记录,如每天步行。
  • 用户粘性还不够,可以通过用户等级解锁一些新的项目。
  • 可以根据季节推荐一些运动,如春天是运动伤害的高发季,应避免进行剧烈运动,尤其需要注意不能突然改变生物钟进行剧烈运动,否则易导致意外伤害。

(公众号:产品界的007) 

你可能感兴趣的:(产品经理,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