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肯锡逻辑思考法(金字塔原理,架构逻辑思维)

“逻辑思考”是每位麦肯锡员工必学的第一堂课。一个符合逻辑的答案,必须提出结论、方法和根据,并分别回应“该怎么做才能解决问题?”“要达到的话,有哪些方法可行?”“有什么根据,证明这些方法真的有效?”这三个问题,如此逻辑架构便能确立,所提出的说法也就足以让人信服。这正是金字塔原理的基本内容。

逻辑的基本结构

企业顾问的角色与功能,就是分析客户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建议的解决方案。因此,能否清楚陈述当下情势与应对之道,将决定顾问表现的优劣。在麦肯锡,训练员工的第一堂课正是“逻辑思考”。

所谓的“有逻辑”,是指根据和结论之间有着明确的脉络关联,而非凭空将两者凑在一起。而“逻辑 思考”即是“针对问题(主题)提出有效答案(论述)”的过程,方法是先有系统地区分现有信息,归纳出各种关系,接着从中挑出和问题有关的部分,查明重点、确认原因,再针对这些原因拟定应对对策,进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一个符合逻辑的答案,必定要提出结论、方法和根据,并分别响应“该怎么做才能解决问题?”“要达到的话,有哪些方法可行?”“有什么根据,证明这些方法真的有效?”这三个问题,如此逻辑架构便能确立,所提出的说法也就足以让人信服。

这个逻辑结构 ,正是麦肯锡最知名的逻辑思考术——金字塔原理的基本内容,若以图标呈现,会是以一个结论为顶点,由支持结论的方法或证据层层堆栈而成的金字塔型(上图)。在金字塔结构中,用以阐明结论和证据之间的“纵向关系”,称为“So what?/Why so ?”;而确保诸多证据或方法已涵盖所有问题范围的“横向关系“,则称之为“MECE"。

3要件,建立逻辑架构

综上所述,构成逻辑架构有3大要件:对应问题解决的“结论”、阐明结论与证据之间关系的“So What?/Why So?原则”,以及确保论证已涵盖整个问题范围的“MECE原则”。

要件1:结论

在逻辑架构中,“结论”就是对应问题所提出的“答案”。很多人都认为这是再简单不过的事,但麦肯锡出身的管理大师大前研一在《思考的技术》一书中提醒,看到问题后直觉得出的想法,知识假设而非结论,“不要把假设和结论混为一谈”!

以日本和服为例,眼见和服市场规模逐年缩小,加上少子化的趋势,前景更不看好,因此若以“这是个衰退产业,成长率明显钝化”为由,建议从业者“应节制包含新产品开发在内的各种投资”,看似合情合理。

但大前研一指出,“这是个衰退产业”只是假设、而非结论;唯有先证明和服业正在衰退,才能进一步确立“节省开支”是正确的做法。然而,企业经营者往往把“看似应该如此”的假设直接当成结论,于是就在认为已经“得到结论”的安心状态下,怠忽了从搜集证据、印证假设到导出真正结论过程中的逻辑思考。

同样的问题,当大前试着从不同的角度加以拆解,便又得出了不同的可能性:和服市场虽已衰退,但仔细研究数据,却会发现年轻女性的夏季浴衣市场仍有成长,表示“开发年轻市场仍大有机会”。

由此可见,欲确认“自以为是的假设”是否真是“问题的结论”,必须先仔细验证数据、找出证据作为支持,避免以既定印象或直觉反应下结论。而这道功夫,则必须借助以下两个逻辑要件来完成。

要件2:So What?/Why So?

"So What?/Why So?"是金字塔原理中,用来检视结论与证据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So what?”意指“这些东西代表什么”,检视证据能否支持这样的结论?“Why So?”则是“为什会这样?”,确认结论是否真能由证据导出。

在《逻辑思考的技术》一书中,曾任麦肯锡沟通专员的两位作者照屋华子和冈田慧子,又根据结论与证据之间关系属性的不同,将“So what?/Why so?”区分为“观察型”和“洞察型”两类。

“观察型”So what?/Why so?"就是阐述自己的观察结果,说明此一结论包含了哪些既有现象与事实重点。

例如,当被询问“一所小学包含哪些成员”时,你回想校园内可以看到各年级学生、各科老师,以及各科室人员等等,所以你回答(结论):“学校成员包含了学生、教师与职员。”

“洞察型So what?/Why So?"则是在观察既有事实或现象之余,再深入加以分析,从中找出共通的事项或机制。

例如,在被问到”当今的经济如何“时,你广泛地收集资料,观察到失业人口增加、消费者购买力下滑、出口严重衰退、物价上涨等现象,于是由这些证据归结出”当前经济不佳“的结论。

你可能感兴趣的:(麦肯锡逻辑思考法(金字塔原理,架构逻辑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