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x_length_for_sort_data
和 sort_buffer_size
参数的设置一般分页查询时,通过创建覆盖索引能够比较好地提高性能。一个常见又非常头疼的问题就是limit 200o000,10,此时需要MySQL排序前2000010记录,仅仅返回2000000- 2000010的记录,其他记录丢弃,查询排序的代价非常大。
EXPLAIN SELECT * FROM student LIMIT 2000000,10;
优化思路一
在索引上完成排序分页操作,最后根据主键关联回原表查询所需要的其他列内容
EXPLAIN SELECT * FROM student t,(SELECT id FROM student ORDER BY id LIMIT 2000000,10) a
WHERE t.id = a.id;
优化思路二
该方案适用于主键自增的表,可以把Limit 查询转换成某个位置的查询 。
EXPLAIN SELECT * FROM student WHERE id > 2000000 LIMIT 10;
理解方式一
:索引是高效找到行的一个方法,但是一般数据库也能使用索引找到一个列的数据,因此它不必读取整个行。毕竟索引叶子节点存储了它们索引的数据;当能通过读取索引就可以得到想要的数据,那就不需要读取行了。一个索引包含了满足查询结果的数据就叫做覆盖索引,就是不用回表。
理解方式二
:非聚簇复合索引的一种形式,它包括在查询里的SELECT、JOIN和WHERE子句用到的所有列(即建索引的字段正好是覆盖查询条件中所涉及的字段)。
简单说就是, 索引列+主键 包含 SELECT 到 FROM之间查询的列 。
好处:
避免Innodb表进行索引的二次查询(回表)
Innodb是以聚集索引的顺序来存储的,对于Innodb来说,二级索引在叶子节点中所保存的是行的主键信息,如果是用二级索引查询数据,在查找到相应的键值后,还需通过主键进行二次查询才能获取我们真实所需要的数据。
在覆盖索引中,二级索引的键值中可以获取所要的数据,避免了对主键的二次查询,减少了I/O操作,提升了查询效率。
可以把随机IO变成顺序IO加快查询效率
由于覆盖索引是按键值的顺序存储的,对于I0密集型的范围查找来说,对比随机从磁盘读取每一行的数据IO要少的多,因此利用覆盖索引在访问时也可以把磁盘的随机读取的IO
转变成索引查找的顺序IO
。
由于覆盖索引可以减少树的搜索次数,显著提升查询性能,所以使用覆盖索引是一个常用的性能优化手段。
弊端:
索引字段的维护
总是有代价的。因此,在建立冗余索引来支持覆盖索引时就需要权衡考虑了。这是业务DBA,或者称为业务数据架构师的工作
有一张教师表,表定义如下:
create table teacher(
ID bigint unsigned primary key,
email varchar(64),
...
)engine=innodb;
讲师要使用邮箱登录,所以业务代码中一定会出现类似于这样的语句:
mysql> select col1, col2 from teacher where email='xxx';
如果email这个字段上没有索引,那么这个语句就只能做 全表扫描 。
MySQL是支持前缀索引的。默认地,如果你创建索引的语句不指定前缀长度,那么索引就会包含整个字符串。
mysql> alter table teacher add index index1(email);
#或
mysql> alter table teacher add index index2(email(6));
这两种不同的定义在数据结构和存储上有什么区别呢?下图就是这两个索引的示意图。
以及
如果使用的是index1(即email整个字符串的索引结构),执行顺序是这样的:
这个过程中,只需要回主键索引取一次数据,所以系统认为只扫描了一行。
如果使用的是index2(即email(6)索引结构),执行顺序是这样的:
也就是说使用前缀索引,定义好长度,就可以做到既节省空间,又不用额外增加太多的查询成本。前面已经讲过区分度,区分度越高越好。因为区分度越高,意味着重复的键值越少。
结论:
使用前缀索引就用不上覆盖索引对查询性能的优化了,这也是你在选择是否使用前缀索引时需要考虑的一个因素。
Index Condition Pushdown(ICP)是MySQL 5.6中新特性,是一种在存储引擎层使用索引过滤数据的一种优化方式。ICP可以减少存储引擎访问基表的次数以及MySQL服务器访问存储引擎的次数。
WHERE
条件可以仅使用索引中的列进行筛选,则MySQL服务器会把这部分WHERE条件放到存储引擎筛选。然后,存储引擎通过使用索引条目来筛选数据,并且只有在满足这一条件时才从表中读取行。加速效果
取决于在存储引擎内通过ICP筛选
掉的数据的比例。在不使用ICP索引扫描的过程:
storage层
:只将满足index key条件的索引记录对应的整行记录取出,返回给server层
server 层
:对返回的数据,使用后面的where条件过滤,直至返回最后一行。
使用ICP扫描的过程:
storage层:
首先将index key条件满足的索引记录区间确定,然后在索引上使用index filter进行过滤。将满足的index filter条件的索引记录才去回表取出整行记录返回server层。不满足index filter条件的索引记录丢弃,不回表、也不会返回server层。
server 层:
对返回的数据,使用table filter条件做最后的过滤。
使用前后的成本差别
使用前,存储层多返回了需要被index filter过滤掉的整行记录
使用ICP后,直接就去掉了不满足index filter条件的记录,省去了他们回表和传递到server层的成本。
ICP的 加速效果
取决于在存储引擎内通过 ICP筛选
掉的数据的比例。
作用:减少回表和随机IO的次数
ICP的使用条件:
① 只能用于二级索引(secondary index)
②explain显示的执行计划中type值(join 类型)为range 、 ref 、 eq_ref 或者 ref_or_null
。
③ 并非全部where条件都可以用ICP筛选,如果where条件的字段不在索引列中,还是要读取整表的记录
到server端做where过滤。
④ ICP可以用于MyISAM和InnnoDB存储引擎
⑤ MySQL 5.6版本的不支持分区表的ICP功能,5.7版本的开始支持。
⑥ 当SQL使用覆盖索引时,不支持ICP优化方法。
optimizer_switch
控制:index_condition_pushdown
#关闭索引下推
SET optimizer_switch = 'index_condition_pushdown=off';
#打开索引下推
SET optimizer_switch = 'index_condition_pushdown=on';
EXPLAIN
语句输出结果中Extra
列内容显示为Using index condition
CREATE TABLE `people` (
`id` INT NOT NULL AUTO_INCREMENT,
`zipcode` VARCHAR(20) COLLATE utf8_bin DEFAULT NULL,
`firstname` VARCHAR(20) COLLATE utf8_bin DEFAULT NULL,
`lastname` VARCHAR(20) COLLATE utf8_bin DEFAULT NULL,
`address` VARCHAR(50) COLLATE utf8_bin DEFAULT NULL,
PRIMARY KEY (`id`),
KEY `zip_last_first` (`zipcode`,`lastname`,`firstname`)
) ENGINE=INNODB AUTO_INCREMENT=5 DEFAULT CHARSET=utf8mb3 COLLATE=utf8_bin;
INSERT INTO `people` VALUES
('1', '000001', '三', '张', '北京市'),
('2', '000002', '四', '李', '南京市'),
('3', '000003', '五', '王', '上海市'),
('4', '000001', '六', '赵', '天津市');
**我们建立了一张表,再建立了一个索引如上,KEY zip_last_first(zipcode,lastname,firstname)
,这三个字段。
EXPLAIN SELECT * FROM people
WHERE zipcode='000001'
AND lastname LIKE '%张%'
AND address LIKE '%北京市%';
我们对这个查询语句进行分析,按照道理因为第二个条件是like %开头
只会使用这个联合索引的第一个字段zipcode
第二个字段的索引失效了,但是结果实际上用了两个字段,也就是lastname
也用了,按照道理应该根据联合索引进行第一个字段查找,然后就进行回表和随机IO操作,但是因为索引下推
,可以进行第二个字段的使用,也就是在索引目录页先进行第二个条件的匹配,然后再回表和随机IO,减少成本。
从性能的角度考虑,你选择唯一索引还是普通索引呢?选择的依据是什么呢?
假设,我们有一个主键列为ID的表,表中有字段k,并且在k上有索引,假设字段 k 上的值都不重复。
这个表的建表语句是:
mysql> create table test(
id int primary key,
k int not null,
name varchar(16),
index (k)
)engine=InnoDB;
表中R1~R5的(ID,k)值分别为(100,1)、(200,2)、(300,3)、(500,5)和(600,6)。
假设,执行查询的语句是 select id from test where k=5。
那么,这个不同带来的性能差距会有多少呢?答案是,微乎其微
为了说明普通索引和唯一索引对更新语句性能的影响这个问题,介绍一下change buffer
。
当需要更新一个数据页时,如果数据页在内存中就直接更新,而如果这个数据页还没有在内存中的话,在不影响数据一致性的前提下, InooDB会将这些更新操作缓存在change buffer中
,这样就不需要从磁盘中读入这个数据页了。在下次查询需要访问这个数据页的时候,将数据页读入内存,然后执行change buffer中与这个页有关的操作。通过这种方式就能保证这个数据逻辑的正确性。
将change buffer中的操作应用到原数据页,得到最新结果的过程称为 merge
。除了 访问这个数据页
会触发merge外,系统有 后台线程会定期 merge
。在 数据库正常关闭(shutdown)
的过程中,也会执行merge操作。
如果能够将更新操作先记录在change buffer, 减少读磁盘
,语句的执行速度会得到明显的提升。而且,数据读入内存是需要占用 buffer pool 的,所以这种方式还能够 避免占用内存
,提高内存利用率。
唯一索引的更新就不能使用change buffer
,实际上也只有普通索引可以使用。
如果要在这张表中插入一个新记录(4,400)的话,InnoDB的处理流程是怎样的?
普通索引和唯一索引应该怎么选择?其实,这两类索引在查询能力上是没差别的,主要考虑的是对 更新性能
的影响。所以,建议你 尽量选择普通索引
。
在实际使用中会发现, 普通索引
和 change buffer
的配合使用,对于 数据量大
的表的更新优化还是很明显的。
如果所有的更新后面,都马上 伴随着对这个记录的查询
,那么你应该 关闭change buffer
。而在其他情况下,change buffer都能提升更新性能。
由于唯一索引用不上change buffer的优化机制,因此如果 业务可以接受
,从性能角度出发建议优先考虑非唯一索引。但是如果"业务可能无法确保"的情况下,怎么处理呢?
业务正确性优先
。我们的前提是“业务代码已经保证不会写入重复数据”的情况下,讨论性能问题。如果业务不能保证,或者业务就是要求数据库来做约束,那么没得选,必须创建唯一索引。归档库
”的场景,你是可以考虑使用唯一索引的。比如,线上数据只需要保留半年,然后历史数据保存在归档库。这时候,归档数据已经是确保没有唯一键冲突了。要提高归档效率,可以考虑把表里面的唯一索引改成普通索引。问题:
不太理解哪种情况下应该使用 EXISTS,哪种情况应该用 IN。选择的标准是看能否使用表的索引吗?
回答
索引是个前提,其实选择与否还是要看表的大小。你可以将选择的标准理解为小表驱动大表
。在这种方式下效率是最高的。
问:在 MySQL 中统计数据表的行数,可以使用三种方式: SELECT COUNT(*)
、 SELECT COUNT(1) 和
SELECT COUNT(具体字段),使用这三者之间的查询效率是怎样的?
答
前提:如果你要统计的是某个字段的非空数据行数,则另当别论,毕竟比较执行效率的前提是结果一样才可以。
环节1
: COUNT(*)
和COUNT(1)
都是对所有结果进行COUNT
,COUNT( *)
和COUNT(1
)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二者执行时间可能略有差别,不过你还是可以把它俩的执行效率看成是相等的)。如果有WHERE子句,则是对所有符合筛选条件的数据行进行统计;如果没有WHERE子句,则是对数据表的数据行数进行统计。
环节2
:如果是MyISAM存储引擎,统计数据表的行数只需要O(1)
的复杂度,这是因为每张MyISAM的数据表都有一个meta信息存储了row_count
值,而一致性则由表级锁来保证。
如果是InnoDB存储引擎,因为InnoDB支持事务,采用行级锁和MCC机制,所以无法像MylISAM一样,维护一个row_count变量,因此需要采用扫描全表
,是O(n)
的复杂度,进行循环+计数的方式来完成统计。
环节3
:在InnoDB引擎中,如果采用COUNT(具体字段)
来统计数据行数,要尽量采用二级索引。因为主键采用的索引是聚簇索引,聚簇索引包含的信息多,明显会大于二级索引(非聚簇索引)。对于COUNT( *)和COUNT(1)来说,它们不需要查找具体的行,只是统计行数,系统会自动采用占用空间更小的二级索引来进行统计。
如果有多个二级索引,会使用key_len 小的二级索引进行扫描。当没有二级索引的时候,才会采用主键索引来进行统计。
在表查询中,建议明确字段,不要使用 *
作为查询的字段列表,推荐使用SELECT <字段列表> 查询。原因:
① MySQL 在解析的过程中,会通过查询数据字典
将"*"按序转换成所有列名,这会大大的耗费资源和时间。
② 无法使用 覆盖索引
针对的是会扫描全表的 SQL 语句,如果你可以确定结果集只有一条,那么加上LIMIT 1
的时候,当找到一条结果的时候就不会继续扫描了,这样会加快查询速度。
如果数据表已经对字段建立了唯一索引,那么可以通过索引进行查询,不会全表扫描的话,就不需要加上 LIMIT 1
了。
只要有可能,在程序中尽量多使用 COMMIT,这样程序的性能得到提高,需求也会因为COMMIT 所释放的资源而减少。
COMMIT 所释放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