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们的演讲能力,是为了让他们知晓语言的力量,懂得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演讲这件事在互联网的今天,变得越来越有价值。通过演讲,确实也能让一个人发生很大的变化。
就如巴菲特所言,演讲是改变一生的能力。越早学习,越早受益。他甚至在哥伦比亚大学演讲时候提出,具有演讲能力的MBA学生至少增加了10%的价值。
未来,人如果不会表达自己,获得好机会的概率可能少50%,创业成功概率可能少60%。
演说力,就是领袖力
战国时,秦国12岁的小甘罗就可以用他的语言说服吕不韦,说服张唐,拿下赵国城池,被秦王封为上卿,12岁便成为丞相。
1980年,16岁的马云在西湖边大胆开口,认识了莫利一家,后受邀去澳洲,打开了眼界。超强的演讲能力让他具有超强影响力,把阿里巴巴做成伟大的企业,并成为中国首富。
2015年12月31日,罗振宇开始办连续20年的罗辑思维跨年演讲,单场演讲1个人讲4小时以上,这场商业传奇连续两年吸引了数万人现场参与,几百万人在线观看。
演说有没有用?重不重要?
孙键老师告诉大家:“世界上所有伟大的领袖,比如说华盛顿、丘吉尔,各届的总统、政要人士,无一不是通过演说来竞争上位的。如果想要成为一名伟大的政客,为人民去谋取福利,就必须要先学会演说;
再看看国内外的优秀企业家,苹果公司的创始人乔布斯,曾经是很惧怕舞台的,但是为了公司的产品发布会,他选择在舞台上住一个星期,就是为了要适应舞台的环境。最终他也通过一场场的发布会,让苹果这个品牌走向了全世界。还有华为的任正非、刚刚卸任的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无一例外,都是演说界的高手。
今天给大家上的这门课程,不管你们今后是想成为为民请命,谋取福利的政治家,还是想做一名有梦想的企业家,懂不懂、会不会演说对你们来说,都非常重要。演说不仅仅是把话说出来,而最重要的是你脑子里有这样的想法,它会改变你的思维模式,甚至是你的思想。
最初的演说可能只是一个想法,但它最终都会落地到生活,成为我们的行为。”
唇枪舌剑,论尽是非黑白
辩论赛也叫论辩赛,孙键老师曾说,“辩论是更高级的演说”。辩论双方“各执一词”,用自己的经历和知识为己方观点正名,这是思维反映能力的竞赛,语言表达能力的竞赛,也是综合能力的竞赛。
辩论赛的核心词汇就为一个“辩”字,也正如这个辩,中间一个“言”,两边各自一个“辛”,双方的辩手都是势均力敌,每一方都有自己的论点和论据,双方的观点都不能完全主观地评判谁对谁错,二者都有道理,双方的辩手就凭借自己的能言善辩,凭借自己的思维能力。争取这场辩论赛的胜利。
1、正方:网络使人与人之间更亲近 反方:网络使人与人之间更疏远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它使得相隔千里的人能保持联系,在人们如今的日常生活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与此同时,也从不乏争议的声音,不少的人认为,通过互联网进行的联系,只是一种线上的虚拟形式,没有面对面的真实感觉。那么,网络究竟是使人与人之间更亲近,还是更疏远了呢?
从正方观点来看,网络是一种让人交流更加方便快捷的工具,它为人们想要变得更加亲近的心愿提供了实现的渠道。即使相隔千里之外,只要动动手就可以听到亲人朋友熟悉的声音,不再是从前“天涯海角各一方,老死皆不相往来”的情景,而是“千里姻缘一网牵”。
同时,社交网站打破距离、性别、种族和国籍的限制,为不同的人群交流交往提供了较为有用的平台,使更多志同道合的人能够走到一起,通过加强交流,增进感情,拉近距离。
但反方观点认为,人际关系学告诉我们,人们的交流主要有情感交流与信息交流两大类,而目前网络上的交流多数是信息交流。事实上亲近与疏远的问题,主要是指人际关系与思想感情的亲疏问题,而网络又怎么能千斤重担一肩挑呢?
网络只是人类发明的一种工具,它确实为人类的远距离沟通提供了方便。但是,我们不能就此成为网络的崇拜者,从近年来网络对人们的影响来看,它不仅没有使人们更亲近,反而使人们更疏远。很多人沉迷于人机交流,沉迷于网络游戏,从而忽略了现实生活中直接的面对面的交流。
总的来看,无可否认,网络作为一种手段,极大的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联系,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它存在着虚拟的弊端,最重要的是要合理利用网络,拒绝沉迷,才能更好地与人相处!
2、正方:青春偶像崇拜利大于弊 反方:青春偶像崇拜弊大于利
时代在发展,生活条件在改善,孩子们平时能接触到的娱乐资讯越来越丰富。此前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一项少年儿童的偶像崇拜与榜样教育调查显示:
如今,孩子偶像出现娱乐化倾向,近7成是文体明星,而文学家、艺术家、思想家、英雄、政治人物、军事人物均为3%左右,科学家只有2.3%,劳动模范更少,不足1个百分点,仅有0.4%。虽然说选择谁来作为自己的偶像,是个人的选择,但是青春偶像崇拜,究竟是利大于弊呢?还是弊大于利呢?
正方的声音,偶像崇拜是一种自然地正常的社会现象,没有必要去压抑和反对。况且在孩子们渴望成功,渴望被关注的青春时期,偶像的成长轨迹和优秀品质正好可以我们这种需求相契合。
事实上也确实有着许多优秀的明星艺人,他们有着精湛的作品,高尚的人格,这些优质偶像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为我们树立了目标,而一个人,也正因为有目标才有动力,才能走得更远,才能成功。
反方则认为,青春偶像崇拜让不少孩子迷失自我,丧失自己的学习动力。崇拜不是一件坏事,但是青春偶像崇拜则让人不寒而栗。青春偶像崇拜对于个体来说占据大量的时间精力,消耗了孩子们最宝贵的青春芳华。
如今更是有“娱乐至死”的不良趋势,人人都急于一夜成名,为搏眼球甚至做出一些出格的举动,这极大地影响着孩子们的认知。脚踏实地才能够取得成功,“乱花渐欲迷人眼”,一切的外来帮助都不如自我内心强大足以支撑起我们要走的每一步。
总之,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我们需要榜样的引领,引我们从善,催我们成长。希望孩子们都能找到那个属于自己的,也能为自己带来正能量的“榜样”,而不是盲目追星,跟风站队。在榜样的引领下,更坚实,更有力地迈出成长的的每一步。
3、正方:压力更有助于青少年发挥潜能 反方:自由更有助于青少年发挥潜能
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父母们常常有这样的困惑,一方面担心孩子们放松懈怠,于是想要给予他们一定的压力;一方面又心疼学习任务繁重的孩子,想要在学习之余给予他们更多的自由。到底是压力更有助于青少年发挥潜能呢,还是自由更有助于青少年发挥潜能?
正方观点,人在绝境或遇险的时候,往往发挥不同寻常的潜力。人没有了退路,才能产生巨大的“爆发力”。人的潜能是指人的心理量,即大脑潜力。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大的潜能等待开发,而这种潜能如果不经过压力的“迫使”,一般很难以发挥。
压力比自由更能带来刺激,紧张的状态能迫使人去努力完成某个目标,压力更是能带给青少年无限力量,促使青少年在自己不擅长的方面进行努力,发挥他们的潜力。
反方则认为,应该多让青少年做一些自由自主的选择,而压力相对于自由来说,具有很强的指向性,他会限制青少年的想象力和发展空间。
“自由”为个人出于主观意愿选择从事某项活动,“压力”为在他人意愿下做出选择,二者的差别在于意愿层面的“主动”与“被动”。判定何者更有利于青少年发挥潜能的标准在于何者更有利于青少年潜能“长久”发挥。而显然“主动”选择往往要比“被动”选择更加长久。
其实,过度的自由和过度的压力都不利于青少年的潜能激发。压力能够贯穿于青少年的整个探索过程,不断激励,不断促进,使潜能绝不仅仅满足于少量的被发挥被利用的状态;而自由在帮助青少年拓宽视野,挖掘兴趣和特长,寻找潜能方面也绝对是不可或缺。只有将二者融合,避免过度,才能起到相得益彰的作用。
夫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明同异之处,察明实之理。辩论赛的结束,带给我们的不仅是激烈的言语交锋,更是思维的碰撞,生活的感悟。
孙键老师告诉大家,辩论的双方本就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就是看我们如何在肯定对方的基础上,更好地完善自己的观点。一场辩论,应该是一场思维模式和语言表达互通的辩论。在有限的时间内,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对自己的观点足够自信,只有这样,你说出的话才更能够说服对方。希望通过这次辩论赛,大家的辩论能力能得到突破,最重要的是你在思想上的突破,这才是辩论赛最重要的意义。
《心和演说家·21世纪领导力必修课》,孙键老师将开展各种辩论赛培养孩子的演说力,培养孩子演说力即是培养孩子领导力,给孩子种下一颗领袖的种子,报名请关注“心和青少年商学院”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