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寻找做拼图的灵感吧,成功在等着你。

最近看了许多关于写作技巧类的文章,大部分是上推荐的。上推荐的大概有两种,一种是标题党类的文章,还有一种是一些名家的访谈。标题党就不用说了,如果你忍不住点开了,可以立即退出,以免浪费时间,而像名家访谈,我觉得还是可以借鉴和研究的。

名家访谈,一般都会讲得比较深刻。如果你用心写作,自然会理解其中的艰辛及顿悟。而标题党的文章,大多是哗众取宠。有时候能称得上是哗众取宠的,还算是好的,更有甚者根本就是言之无物。

心沉不下来,很多事情就会做得浮躁,写技巧类的文章也一样。名家访谈更多的是作者自身的创作体会,作者自带权威,这不是一个普通写手所能比拟的。

这篇文章把写作当成做拼图,我觉得只要用心去打磨过文章的人,都能理解其中的寓意。有时候我们为了一段话,是用倒装句,还是平铺直叙,都会纠结半天。有时,我们为了整篇文章的立意,会把最初设定的段落进行调整,甚至是删除。

我们构思一个故事,会想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哪些人物在什么地方出场,他们说什么样的语言,他们有什么样的习俗,还有人物是什么样的性格等等。我们还会用到各种修辞手法,会有景色描写,会有人物描写等等。

这多么像我们把一堆散乱的拼图,重新组合起来的过程。我们拼图的时候,会遇到各种形状的小拼块,一开始,也不知道那些小拼块应该呆在哪个位置。但是,我们根据脑海中的雏形,经过不断的试错,最终才能做完一张完整的拼图。

最近一直觉得,没有章法的输出是没有意义的输出。这就像我们说话,如果没有逻辑,别人就听不懂,或者即便是听懂了,整个过程也会觉得很累。所以,学习一些写作技巧还是非常有必要的,最起码我们要有一种做拼图的准备,不能乱拼出一件作品就算完事。而是要在不断试错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方法,保证作品的质量。

附:

去寻找做拼图的灵感吧,成功在等着你。

  ——二理查德·斯特恩

  表面上看去,作家在写作之前,就已占有了相当的材料。他们可以任意对付这些材料,把它们组织,再组织,就像玩拼图玩具一样,直到所有的画面逐渐完整、清晰。

  写作中经常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在写到某个地方时突然进行不下去了,不得不停笔,作者在构思某个人物时使整部小说出了岔子。反复地重读会找出出轨的原因,然后给出毛病的人物纠偏,把他或她推到故事中正确的位置上去。

  否则你会将情节的排列顺序弄错,破坏了设置悬念的效果。你尽力营造的高潮可能因为你说得太多太快而虎头蛇尾地结束,就像火柴被水打湿了一样。

  还有一种可能,你在叙述故事精心编织的网中,忽略了一个矛盾,让一个人物做出了在他的知识背景下根本做不出来的事。当这种情况真的发生时,你只好忍痛割爱,把这位刚引上舞台将作精彩表演的人物“枪毙”掉。

  当然,这些小说中的瑕疵会使你感到沮丧,那也在所难免,因为瑕疵洗不掉了。如果以拼图游戏作类比,就是总差那么一小块拼不上。具体到小说就是情节中总有一环扣不上,也许是人物的冲突,也许是一个孤立但却能影响其他因素的事件,也许是一种情感或力量,这些本来能使整个故事进人精彩的高潮。总之,你还没有摸着门儿,写作训练对你根本未起到作用。

  对于一个作者而言,最受打击的时候就是:你明知道有些地方出了毛病,而且是严重的、根本性的错误,可你就是不知道毛病在哪儿。反复审视也发现不了什么,只觉得很空。于是你坐下来,反复回忆着脑子里最初构思的整个故事,它光芒四射、完美无缺,与写在纸上的东西完全两样,可你偏偏不知道是出于什么原因。

  所有的人物都对,场景、矛盾冲突、感情高峰甚至一连串的事件都对,都被精雕细琢地完成了,可整个故事却走了样儿,偏离了中心,改变了原貌,简而言之就是“不对劲儿”。

  在每部成功的小说中都有这么一种东西,我不知道它叫什么,因为它太缥缈了,但它给整个故事赋予了一种生命力,使读者爱不释卷,非一口气把故事读完不可。

  没有这种感觉,这种融汇贯通的东西,就什么都没有了。直到你找到了它并把它牢牢地拴在脑子里。

  最近,我开始第三次修改我的一部13万5千字的新小说。这次修改又一次无情地打击了我,我知道自己还是没有摸着门儿,还是不知道自己都写了些什么。现在我将什么也不做,直到我找到一种方法,把所有的东西有机地融会贯通,使整个故事跃然纸上活起来。那时,只有到了那时,我才能充满信心地前进。

你可能感兴趣的:(去寻找做拼图的灵感吧,成功在等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