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听书笔记《第一印象心理学》| 良舟工作室解读

《第一印象心理学》| 良舟工作室解读

关于作者

本书由三位美国作家——安·德玛瑞思、瓦莱丽·怀特以及莱斯莉·奥尔德曼联合创作完成。安·德玛瑞斯与瓦莱丽·怀特是第一印象公司的创始人。这是一家独一无二的咨询公司,它致力于帮助客户了解在初次约会与社交场合中的自我表现,为《财富》100强公司的经理提供交流与领导技能的培训。

关于本书

《第一印象心理学》的英文版出版于2004 年,中文版于2017年5月出版。这部作品被称为实用心理学读本,其中没有晦涩难懂的心理学概念和理论,更多的是真实案例的呈现和分析。作者用简单幽默的语言,对第一印象的心理特征进行分析解读,让读者可以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既了解了心理学知识,又不觉得乏味枯燥。

核心内容

本书主要讲述了三部分内容:一、第一印象的形成过程;二、如何通过言行举止给对方留下好的第一印象;三、当留给别人的第一印象不够理想时,应该如何挽回。

点击查看大图,保存到手机,也可以分享到朋友圈

前言

大家好,欢迎您每天听本书,今天我要给大家分享的这本书是《第一印象心理学》。为什么要选这么一本书呢?其实,我们每个人都知道社交的重要性,也希望在与人交往的时候给人留个好印象,很快融入一个环境,或者得到一个群体的认同,但是,其实我们自己都明白,并不是每个人都性格开朗,风趣幽默,跟人第一次见面都能游刃有余,从容不迫。现在很多人都认为自己多少有点“外向孤独症”、“社交恐惧症”,宁愿宅在家里也不想出门跟人打交道。惧怕人多的场合,要不要跟某个人搭话,心里都要纠结无数遍。

网上、微信上聊的再热络,一见面气氛就变得迷之尴尬,不知道要怎么聊下去了。所以才有了这么个词,“尬聊”。有人说,我也想给别人留下好印象,但是我就是内向,就是死宅,这种社交场合我浑身都不自在。其实,擅长社交并不一定都是天生的,也很少有人是完全外向型的性格。我们只需要学习一点简单的社交技巧,即使不擅长,也能尽量减少我们自己不自在的感觉,增加自信,减少犯错。在与人交往时,其实有个小小的捷径,就是给人留下很好的第一印象。只要别人对你的第一印象不错,再进一步打交道就会变得容易很多,这也是社交的一个基本方法。

那么,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得了社交恐惧症的我们,轻轻松松就给别人留下好印象呢?当然有,这件事其实并不难,这也是今天我们分享这本书的目的。

这本《第一印象心理学》,是由美国作家安•德玛瑞思、瓦莱丽•怀特以及莱斯莉•奥尔德曼联合创作完成的。其中安•德玛瑞思和瓦莱丽•怀特两位博士,也是美国“第一印象咨询公司”的创始人。这本书中的许多例子也都来源于这家“第一印象咨询公司”多年以来的真实案例。本书大约 19 万字,我会用大约 22 分钟的时间,为大家讲述书中的三个主要内容:第一,第一印象的形成过程;第二,如何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给对方留下好的第一印象;第三,当留给别人的第一印象不够理想时,应该如何挽回。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学到,如何给人留下好的第一印象,从而让社交变得轻松愉快,给工作和生活带来帮助。

本书不同于一般的心理学著作,它并不是将枯燥的大道理堆积出来,而是通过对大量真实案例的还原呈现分析并总结出给人留下好印象的技巧和方法。作者希望通过这本书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到底是怎样建立的,从而能够根据实际情况更好地完善自己,最终能够在初次见面时向他人展现自己最好的一面。

首先,我想分享一个自己朋友的经历给大家。我这位朋友从小就梦想当空姐,但是她大学的时候学的是会计并不了解空乘这个专业。大学毕业后,她还是没放弃当空姐的梦想,于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报名参加了东方航空的校园招聘,意外地通过了层层考核,最终拿到了东方航空的录取通知书,也成为当时那一批录取人员当中,唯一一个不是学空乘专业出身的毕业生。

当我问她是如何通过一轮又一轮的面试时,她告诉我:在第一轮的面试过程中,她真诚地表达出自己从小就想当一名空姐的理想,并且告诉面试官由于自己是一个基督徒,她一直坚信只要心怀真诚并朝着目标努力,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恰巧主面试官也是位虔诚的基督教徒,因为共同的信仰和追求他们聊得很投缘。

她说或许就是耶稣帮助了她。而我认为真正帮助她的并不是什么神仙或天主,而是她在第一轮面试中的良好表现。她表现出的真诚以及与面试官的共同信仰和追求,使得她获得了良好的第一印象,而正是良好的第一印象帮助她一路过关斩将最终实现梦想。

这么看来,第一印象的作用还真不容小觑,因为它蕴含着很多你意想不到的机会和缘分。

第一部分

接下来,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第一印象,以及它是怎么形成的。

在《第一印象心理学》这本书中,作者将第一印象的定义归纳为:给人的第一感觉。当我们带给了别人好的第一感觉时,就留下了好的第一印象;相反,就会让人对我们的第一印象不那么完美。

作者把第一印象的形成过程比作一个过滤器。我们通过感受他人形象、动作、语言等重要信息带给我们的感觉,对他人做出一个最初的判断。尽管这个判断可能不够客观,但是却很重要。重要到什么地步呢?重要到在以后相处的过程中,如果这个人的表现和给人的第一印象相差不多,我们就会说:“你看,我从第一次看到他时,就知道他是这样的人。”而且,即使这个人后来的表现和第一印象相差很大,人们也很可能会忽略掉他后续的表现,继续坚持自己的第一印象。

所以,如何给别人留下好的第一印象,对每个人来说都至关重要:它或许可以帮助你拿到一份好的工作OFFER,也许能够帮你结交到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当然了也可能会助你结识一段良缘。不过,无论放在哪种情境当中,我们都不难看出,第一印象其实是我们社交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那么怎样可以在第一次的社交过程中给人留下不错的第一印象呢?

作者告诉了我们一个秘诀,就是“关注对方的感受”。这里所说的“对方的感受”不仅仅是对方对于我们的感觉,更多的是对方在这次社交过程中他的自我感觉。当他感到自我满足并觉得开心,那么我们留给对方的第一印象就不会太差。

如何让对方有好的自我感觉,进而对我们有一个好印象呢?答案很简单给对方“好处”。这里的好处并不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小恩小惠。作者将这种好处称之为“社交好处”。在这本书中,作者将社交好处主要分为四种,分别为:欣赏、共同点、鼓舞和启发。

“欣赏”和“共同点”这两点我想大家应该都能够理解,就是适时地夸赞对方,并努力在聊天过程中找到两个人都感兴趣的话题。在这里,我主要跟大家解释后两点:“鼓舞”和“启发”。“鼓舞”的意思并不是我们一般所理解的鼓励人进步,而是在交流的过程当中,将自己的状态和情绪表现得很投入,让对方能够感受到你对于他所说的话题是感兴趣的,进而受到“鼓舞”。而“启发”在这里指的是,你能够在聊天的过程当中给到对方他曾经没有过的想法,让他能够通过这次的社交有所收获,从而对他的工作、生活等方面有所帮助。

当我们在社交过程当中能够给予对方这四种社交好处时,就容易给对方留下比较好的第一印象。同样,当我们从别人那里收获了这四种社交好处时,也就很容易对对方也有不错的感觉。道理很简单因为任何一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感受到自己是有价值的。

举个例子来说,今年暑假有个很火的音乐类的综艺节目叫“中国有嘻哈”,假设当你和一位朋友在初次见面时聊起了关于“嘻哈”的话题,你们交流了节目内容和各自喜欢的歌手后是不是觉得没什么可聊的了?如果这个时候你能够讲出一些“嘻哈音乐”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或者讲一讲为什么Rapper这种形式曾经只是“地下音乐”,类似这样更深刻的信息就会给对方带来了更多的收获,也成功地启发了对方对于嘻哈音乐更深层次的思考。

在这样的交谈过程当中,你们不仅有共同的兴趣点、相谈甚欢,并且他还从你这里获得了启发。这种情况下,你就给到了对方“共同点、鼓舞、启发”三种“社交好处”。而对方除了感受到你们有共同的爱好之外,也会对你的博学多识表现出欣赏。那么,你也同样收获了“共同点、鼓舞、欣赏”这三种社交好处。这么一来,你们双方的第一印象都会是一个比较好的状态。所以说,社交过程就像一个交易的过程,当我们尽可能多的付出“社交好处”的时候,就会收获好的第一印象。

第二部分

那么,如何在第一次的见面过程中,给予对方尽可能多的“社交好处”呢?我们接下来将从身体语言、谈话语言以及你的反应回馈三方面来说。

首先,我们先来说一下身体语言。大家可以先想象一下这个场景:当你进入到某家大公司的群体面试时,应聘者和面试官都是初次见面。每一个人都会轮流发言,假设在发言的时候,你看到面试官能够抬头看向你,并点头表示认同,甚至微微将身体向你倾斜。这时候,你是不是会更加有自信呢?答案是肯定的。这个时候你收获了欣赏和鼓舞这两个“社交好处”,并能够从面试官的肢体动作判断出他对于你的回答表示认可,并想要继续听下去。

同理,当我们在和别人第一次沟通的时候,我们也可以通过细微的身体语言来表示我们的态度。在身体语言中,面部的表情是最直观的。首先,在交流的过程当中,我们的眼神要时刻关注对方。俗话说得好: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神中所传达的信息,能够让对方了解到你对他是尊重的,还是不屑的,是信任的,还是疑惑的。

我记得我在国外读书的时候,新闻实践课上需要我去采访当地的一个策展人,我跟她交流得十分投缘,拍摄了很多素材。回去后我做成了新闻短片交给老师,本以为这次作业的成绩会很高,但结果却并不如我预期。我的专业老师在评语中写道:“你的语言没有语法错误,问题切入得很好,新闻素材也是OK的。但是在3分钟的视频当中,我看到你的眼神至少有3次没有看对方的眼睛而是转向了镜头,这对于你的采访对象来说,是非常不礼貌的行为。”老师的评语给我留下了特别深的印象。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当我们和对方交谈时,眼神的交流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显示出你对对方的尊重,以及你对谈话内容的态度。

除了眼神的交流之外,作者强调的是保持微笑。就像我们常说的:“爱笑的女生,运气不会太差”。我觉得这句话不仅仅适用于女生,而且适用于我们每一个人。微笑能够给人一种亲切感,也容易获取对方的信任,给人留下好的印象。因为每个人都喜欢美好的事物,不会有人喜欢看一张充满忧郁、甚至有些丧气的脸。

说完了面部表情,我们接着来说一下肢体动作。比起面部表情,肢体动作就显得不那么直观,它不用你刻意地去表达,更多的是一种自然流露,这种自然的状态往往能够衬托出你的细心和用心。肢体动作中我们主要谈论3个动作:点头、身体向对方倾斜和握手。你可以回忆一下我们刚刚提到的“群体面试”的情景,其中有两个细微的身体语言,一个是“点头”;另一个是“身体向对方倾斜”。这两个肢体动作往往能够在第一次交谈过程中,拉近双方的距离,给到对方“欣赏、鼓舞”这两个社交好处。让对方通过你的动作感受到你的认可,从而体会到自我价值,进而对你有个不错的第一印象。

除了这两个基本的动作之外,还有一个动作,是我们在第一次见面过程中一定会做的,这个动作就是“握手”。在中国,甚至大多数的西方国家中,初次见面时都会通过“握手”以表示尊重和友好。作者在这本书中提到:在相对正式的场合,要学会主动握手。他还特别强调,对于女生来说,握手时不要拘谨,要稍稍用力一些,一方面表示你的诚意,另一方面也能够体现你的落落大方。

除了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外,在书中作者还强调了“着装”的重要性。当你参加宴会的时候,一般请柬中都会有专门的“着装要求”这一项,根据不同的场合,需要搭配不同的服装。但是无论什么样式的服装,都要遵循“适合自己”的原则。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两个极端现象:一种是过于打扮自己,让自己看起来很夸张;另一种情况是过于随意,觉得外在形象一点也不重要。这两种情况显然都会影响到别人对我们的第一印象。除了适合之外,作者还提出要扬长避短,注重搭配技巧,在这里就不给大家过多叙述了。

刚才我们讲到的,是如何通过身体语言,给对方尽可能多的社交好处,从而留下更好的第一印象。接下来,我们来聊一聊给对方社交好处的第二种方式——谈话语言。这里有两个关键点:如何设置 “聊天顺序”,以及 “如何提出问题”。

在第一次见面聊天时,我们应该如何开启话题呢?作者给出了很多例子,总结下来就是“人物+环境+自我介绍”的模式。当你运用这个模式进行开场时,很容易给予对方“共同点”这个社交好处。当你们第一次在某个场合见面并开始聊天时,你们所处的环境是相同的,话题就可以从“环境”这个共同点来展开。例如:“今天这个活动还挺有意思的,你是怎么知道这个活动的?”当话题打开之后,可以主动地进行简短的自我介绍,因为这样可以给人一种信赖感,也让对方对你多一层了解,不至于因为内心的防备而不愿意和你有更多的交流。

接下来,就进入到了聊天的主体阶段,有了之前的“共同点”作为铺垫,接下来便可以进行更深刻、更广泛的话题讨论,在这一阶段当中,我们需要适时地给予对方赞赏,表现出自己对话题的兴趣。这个时候我们给予对方的社交好处分别是“欣赏”和“鼓舞”。最后,我们需要做的是引申话题,让对方有更多的收获,也就是“启发”。其实最后一步“话题引申”有些时候也不用刻意讲很多,以免给对方一种夸夸其谈的感觉。

不过,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出现刚开始聊得很好,过不多久就把天“聊死”的情况,这就很尴尬了。这个时候就需要讲究聊天的艺术,也就是我们刚才提到的“如何提问”。我们抛出的问题如果是封闭式的,那就很容易出现尴尬的情况。例如有一位女主持人,在采访一位当红女歌手的时候就问出类似这样的问题: “你觉得自己长头发好看还是短头发好看?”“演唱会什么时间开?”“记得邀请我去看。”每一个问题的答案都是短短的几个字就可以回答的,并且每个问题都没有很强的关联性,这就是封闭式的提问。如果我们可以开放式地提出问题,例如“演唱会会有什么新的元素加入呢?会邀请神秘嘉宾吗?”让对方可以展开多说一些信息,气氛就会好很多了。

在谈话语言中,作者还特意提醒我们,在第一次见面时,有两类话题尽量不要提及:一类是涉及宗教、信仰、政治的敏感问题;另一类是关于自己的繁琐小事。前者过于严肃,容易触及原则,后者呢又过于私密,容易让人感觉无聊。

那么关于如何给对方尽量多的社交好处,我们已经说了两种。一个是身体语言,一个是谈话的技巧。最后,我们讲一讲如何给人一个好的反应回馈,来获得好的第一印象。在上面的讲述中,我们多数情况下假设自己是主动的那一方。但是,我们并不能保证,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是话题的主导者。当我们是被提问的那一方时,我们应该如何做出一个恰当的回应呢?

在回应的过程当中,我们需要给予对方动作上的肯定,这和我们刚刚讲的身体语言是相通的。接下来我们主要讲一讲语言交流当中应该注意写什么。当对方提出的问题是我们知道并且感兴趣的,那么就很容易继续下去,简单有条理地回答就是最好的,切记不要长篇大论把对方晾在那里。如果对方提出的问题是我们从前没有接触过的,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礼貌地表示自己不太了解,但自己很感兴趣,可以让对方多讲一讲。有些人会觉得,遇到自己不了解的问题,我们可以转移话题,但是作者告诉我们,与其耍小聪明转移话题,不如大方承认自己不太了解请对方赐教。这样不仅不会让对方觉得你答非所问,还会给予对方“欣赏、启发”的社交好处,不是一举两得吗?

第三部分

当我们了解了如何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给予对方社交好处,从而获得更好的第一印象后,相信你对第一次见面又多了几分把握。不过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保证万无一失。如果很不幸,我们把第一印象搞砸了,应该怎么办呢?这就是我们最后一部分要探讨的内容了。

在这本书中,作者给了我们两种解决办法:一、直接承认错误,表达自己的歉意。二、将错就错,让时间来说话。

第一种方法适用于当你急于扭转糟糕的第一印象时。因为任何一个人都有可能会犯错,而每一个人也都应该有一些胸怀,去包容别人的过错。所以,直接告诉对方你很抱歉,由于自己的无心之过,导致了第一次见面的不愉快,并表示自己日后会多加注意——这么做并不丢脸,因为这不仅可以让对方感觉到你的诚意,还会使对方重新纠正对你的第一印象,并对你之后的表现有所期待。那么在之后的交往过程当中,你便可以努力表现,扭转他人对你糟糕的第一印象。

第二种做法虽然看起来没有第一种做法见效快,但是却更容易博得对方长久的好感。比如现在挺红的一个女演员袁姗姗,在刚开始进入演艺圈的时候,由于演技的生疏、不自然、眼神呆滞,经常被观众黑,讽刺她“死鱼眼”,甚至说她不配进入演艺圈。当不好的声音涌向她的时候,她并没有据理力争,甚至在面对媒体的提问时还会自黑一下,调侃自己,活跃气氛。

渐渐地,观众会觉得她还蛮随和的,对她的第一印象便没那么强硬了。同时她通过发自己健身、锻炼的照片,不断地传递自己热爱运动、积极健康的形象,也通过努力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演技。渐渐地,她的公众形象来了一个大翻身,好多人“黑转粉”,称她为“马甲线女神”,甚至引领了一波健身风潮。这就是作者所说的“将错纠错,让时间说话。”也就是说,当我们没有留下好的第一印象时,与其焦虑不安,倒不如努力做好自己,慢慢在以后的日子里改变别人对自己的第一印象,博得更长久的信任和喜欢。

总结

好了,到这里,我们的《第一印象心理学》的主要内容差不多就讲完了。我们来简单地回顾一下:首先,我们在第一部分当中了解了第一印象的形成过程以及它的重要性;紧接着,在第二部分里,我们通过语言、动作和回馈反应三个方面阐述了给对方留下好印象的几个小技巧和方法;最后,我们讲了如果第一印象不够好时,我们应该怎么去弥补。

总的来说,想要获得好的第一印象,就要通过自己的语言和行动表示诚意,给予对方社交好处,让对方在与你的交往过程当中感到自己是有价值的。不过大家也不用过于计较自己的第一印象,因为它并不客观,第一印象的不完美,并不足以让对方完全否定你。努力做好之后的每一个细节,才是获得长久信任的关键。

同样,我们对于别人给自己的第一印象,也要尽可能地保持客观和理性地判断,不要因为第一印象的好或者不好,就以偏概全地对一个人下定义。因为每一个人都会犯错误,而我们也应该学会用一颗宽容的心,包容他人的无心之过。

撰稿:良舟工作室 

脑图:摩西 

转述:杰克糖

你可能感兴趣的:(转载听书笔记《第一印象心理学》| 良舟工作室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