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非诚勿扰》炒作收视率,偏有热心大妈关心这对儿成没成?


江苏卫视热播一档相亲类节目,后改为信息服务类节目——《非诚勿扰》,此档节目一经播出,便在较短的时间内成为家喻户晓的热门节目,并将主持人与部分嘉宾炒作成功,除了节目质量本身的吸引力外,一些现代娱乐元素也起了相当大的作用。爱妻是一位理学博士,照常理说应该与这种庸俗娱乐绝缘的,但她总是早早就端坐在电视机前等待着“步步高音乐手机”广告响起,直到主持人孟非通告男女嘉宾的报名方式后才意犹未尽地离开,究竟是什么因素吸引住了你?是对爱情的美好憧憬?或是透过男女嘉宾感受不一样的人生历程?还是仅仅为了放松自己,用娱乐调整自己脆弱的神经,一切不言而喻。

“非诚勿扰”并非泊来词,也非成语典故,但能够在现代社会中广泛使用,体现了人们对诚信的憧憬与向往,“非诚勿扰”是偏正词语,中心内容体现在一个“诚”字,行动落实到一个“扰”字,通过“非”与“勿”两个双重否定关系,更加突出了真诚的意义。所以,江苏卫视能够用“非诚勿扰”作为相亲娱乐类节目的标题,这本身就已经充满了噱头。节目开播百余期,从青涩走向成熟,从幽默走向睿智,虽然形式鲜有变化,但每期内容都不尽相同,观众就像看系列剧一样,从男女嘉宾的语言交流和思想交锋中收获喜悦,这也许就是节目的魅力所在。暂且不说《非诚勿扰》节目的正面意义或教育作用,也不说其中的错误观点或好出风头,仅就其收视率居高不下来说,它已经聚合了较高的人脉。下面,我们共同剖析一下节目能够在当下社会中获得收视率的原因。

“努力只能把工作做完,用心才能够将工作做好。”《非诚勿扰》节目有一个精英团队致力于节目制作的整个过程。从前期男女嘉宾个人资料的研判、拍摄到心理援助、现场点评,一切环节都是围绕着相亲展开的。从导演、主持人、音响师、灯光师、嘉宾、心理咨询师、观众,每个人都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使整个现场浑然一体;男嘉宾出场——选择心动女生——VCR播放——思想交锋——男生权利反转——了解十项基本资料——最终选择,又不断地加入爆灯等亮点,这一系列进展都环环紧扣,吊足了观众们的胃口。对于每位出场嘉宾的情况,主持人们都认真进行归类梳理,定期分析研判,归纳总结。而且,将网络、微博、微信等新传媒、新平台巧妙运用,并充分利用互联网传播更快、更广、信息量大等特点,使其影响力成倍增长。所以,只有用心去做,才使《非诚勿扰》节目具有了旺盛的生命力。

当人们赞扬牛顿在物理、数学和哲学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时,他谦虚地说:“我之所以比别人看得远,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这充分说明成功就必须在前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创新和发展。在《非诚勿扰》中,我似乎看到了韩国娱乐节目《X—MAN》和台湾娱乐节目《我猜我猜我猜猜猜》的影子,《X—MAN》节目的主持人“虎东”是个大胖子(退役摔跤手),表情非富且具有感染力;《我猜》节目主持人是吴宗宪,一个口无遮拦、行为搞笑的老男生,与搭档美女打情骂俏,使得节目现场精彩不断。而《非诚勿扰》节目中,能够传承这些优点,先期是两个“绝顶”聪明的主持人(孟非与乐嘉)一唱一和,后来觉得阴阳失调,便又加了个中年女人(黄菡)调剂气氛,两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唇枪舌剑,或批评、或点评、或感慨、或煽情,并且搞了一屋子所谓的热心观众,该笑不该笑的地方全都哈哈大笑,该鼓掌不该鼓掌的时机全都拼命鼓掌,使得现场十分火爆。从精细处入手,从细节处改进,《非诚勿扰》节目能够举百家之长,汇全员之智,集上下之力,在摹仿的基础上创新,这也是其成功的另一策略。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不竭动力。”没有了矛盾,就难以抓住人们娱乐的神经,正因如此,《非诚勿扰》在初期是一幅桀骜不逊的形象,言话刻薄直击一些社会现象,有意或无意地卷入了马诺门等一系列事件之中,甚至引起了国家主管部门的注意,下发了关于抵制“三俗”方面的通知,娱乐节目市场的虚假繁荣透视出的是广大民众的审美偏移和信仰危机,透视出的是文化多元化背后的庸俗化、低俗化和媚俗化。《非诚勿扰》节目在经历了被约束的阵痛后,有所收敛和克制,终于逐渐走上了循规蹈矩的道路,变得更加温情,更清楚地找到了自己的定位。既使这样,在节目中所谓的“老师们”也不忘制造些矛盾,针对男嘉宾在VCR中的一些行为或观点在现场进行激烈的争辨,而完全不顾及女嘉宾们灭灯的频率和速度,往往是争论未完而灯已全灭,以对男嘉宾高度不负责任的态度去享受一己之快,从这一点就能够看出节目本身已经离“非诚勿扰”这四个字渐行渐远了。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古人的道德经验告诉我们,君子应该视金银如粪土,但在现实生活中“经济基础”确实影响了很多“上层建筑”,就连美国总统竞选也不例外。所以,科学、艺术、文化的发展都要有雄厚的经济基础作为保障。《非诚勿扰》走的就是“聚财——推广——再聚财——再创新”的路线。从"商家赞助"到众商追捧,这就是收视率衍生出来的神奇功效。有了收视率就有了钱,有了钱以后,所有的瓶颈问题也都迎刃而解了,主持人们可以穿上品牌服装,嘉宾们可以享受免费旅游和水晶鞋,狗仔队们可以到各大城市接受报名或制造话题,制作团队甚至可以远赴各国去办专场,将来也许还会与国外媒体合作,走上国际化、商业化的经营道路。这让我想起了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在《百万英磅》里给人们的启示,既使你出身于流浪汉,既使你的钞票不能被找零,但是当你有了财富后,你同时就拥有了尊严、诚信和受人尊重的社会地位。人且如此,节目也无外乎如此。

“巧妙地利用好传媒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近年来,新媒体领域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竞争也愈加激烈,当年的"老记"们纷纷从办公室里走出来找新闻时,焦点当然就成了媒体的关注点。一些媒体喜欢兴风作浪、干扰视听,《非诚勿扰》节目就是充分利用了其作为媒体的自身优势,不断地制造话题、炒作嘉宾、标榜主持人,不时地将拜金主义、中性化、做慈善、博爱等一些社会话题引入其中,吸引住了媒体同行们为其造势,一些门户网站为了增加点击量,也对其趋之若骛,大有“损不足以奉有余”之势,虚假繁荣的背后所折射出的是对社会责任的亵渎,对观众感情的欺骗和制造了大量的垃圾信息而已,在整个过程中只有广大观众被忽来悠去,沦为底层的“粉丝儿”。

“以爱的名义做事”从来都是容易被社会接受的。爱情、爱心、博爱,凡是与爱沾边的,都容易被不同层次、不同年龄、不同肤色的人理解和接受,媒体们当然不会放过这种机会,从《非诚勿扰》到《我们约会吧》再到《我们相爱吧》,各地方台的相亲类节目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起来。在竞争愈加激烈的工作、就业压力下,人们喜欢通过最原始的本能来寻找放松途径,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也曾出现过《玫瑰之约》等相亲类节目,也曾经火过很久。但是,当人们发现爱情需要面包作为前提的时候;当人们发现镜头前历经坎坷终于成功牵手的情侣们又纷纷分手的时候;当人们发现主持人们都成了大发横财的“土财主”的时候,我们才懂得媒体利用了我们的爱心和善良,才悔不当初浪费青春、挥霍时光,从而收回视线努力工作,悉心经营自己的爱情,那些被奉为神话的节目也就无疾而终了。

节目做得有人气当然还有很多因素,比如说有选择地挑选男女嘉宾,比如说选择煽情的故事赢得眼泪,比如说包装主持人为其开博造势等等,人气是有了,但节目并不一定就是成功的节目。人气、收视率固然重要,但节目播出后产生的政治效果、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就不敢苟同了。君不见,被成功炒作的平面模特们在节目中大谈拜金主义后薪酬看涨,误导观众要冲击传统道德底线才能挣大钱;君不见,嘉宾们自诩为老师,但所做言行与传道授业解惑背道而驰,在现场尽情地发挥表演,使“老师”二字蒙羞;君不见,现场男女嘉宾的言语不经严肃审核就广传天下,自创的“羡慕嫉妒恨”等语言成为流行语后,使中国语委会多年推广普通话的努力付之东流;君不见,那些誓把台底站穿的女嘉宾们任凭时光荏苒而岿然不动;君不见那些不断上台推销自己产业的小老板们,他们真、真、真的是来相亲的吗?我们强烈鄙视这种在广告中夹节目的做法,这不仅是对观众的愚弄,更是节目本身缺乏自律的体现。

我们要谢谢《非诚勿扰》,因为它让我们声情并茂地看到了现实生活中难以表现出来的话题,因为它让我们看到了炒作的手段与技巧,牵手后能够走入婚姻的殿堂才是相亲类节目质量的硬指标,而《非诚勿扰》敢保证这一点吗?。只出售浪漫,不预约爱情,台上秀恩爱,台下骗你财,这种事件还少吗?省省我们的善良与爱心吧,我们还没有到颐养天年任意挥霍时间的时候,走好漫漫人生路,为明天的幸福而努力打拼。要学习《非诚勿扰》的成功之道,但我们不要当粉丝,当愚众,只有认清社会,提高素质和本领,用实力和能力说话,明天才会与众不同。


你可能感兴趣的:(看《非诚勿扰》炒作收视率,偏有热心大妈关心这对儿成没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