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游戏,学数学"第5次课后作业的主题是——好玩的人民币。看到人民币,眼前闪过的是那些纸币和硬币。但似乎已是很久远的事了。现在出门,基本上一部手机即可搞定。遇到个别老人没办法扫码支付的,也可以在旁边跟小商贩扫一下代支付。 以前很多计算的问题,只要跟元角分搭边,或用人民币举例,大部分孩子可以理解得比较快。但现在,元角分这一部分的教学,也成了难点。因为元角分离孩子们似乎越来越遥远。基于这样的现状,人民币的教学还有没有意义?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思考人民币是否真的淡出了孩子们的生活呢?留心观察了一下,还真不是。其实对小学生来说,他们主要支付的方式还是以纸币和硬币为主。只是现在基本上是以元为单位。"角"最少也用到5角,一、两角基本上没用了。"分"就只有在超市的时候有身影。也就是说,人民币对孩子来说还是比较熟悉的,只是他们现在用的面值会大一点。所以教学或举例的时候还是应该有所侧重的。 其次,人民币作为一种交换的货币,它代表着某种价值,孩子能够学会正确地使用,也是有价值的事。 再者,人民币的进率都是十进制,这对孩子后续学习各种数学问题,都是有很大帮助的。 所以,用好人民币,进行有效的教学是很值得去尝试的。 回到作业主题,有什么方法可以让人民币更好玩呢?人民币是一种货币,要让它更好玩,更有价值,这是创造情境或场景,让人民币流动起来。这些场景可以是各种各样的跳蚤市场。就是根据教学的内容,创设不同的场景来用好人民币。既巩固知识,又让人民币变得更有用,更亲切,更熟悉。 跳蚤市场,这是我能想到的人民币好玩、能玩的地方。但以这些为素材完成作业,不要说优秀,连及格可能都谈不上。因为这个话题大家都在聊,而且很多人做的非常棒,还有很多细节的呈现。而我只是泛泛而谈,没有创新也没有什么价值。 那谈谈人民币的教学吧?显然这个话题也不是很适合。人民币是低年级的教学内容,对高年级的孩子来说,似乎没有这个必要性。多年没教低年级,又没有实践,写出人民币教学也只是纸上谈兵罢了。 都说孩子的脑洞是最大的。我突发奇想,要不就来个话题,让大家来聊一聊人民币?看看他们眼里的人民币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是否能牵扯出一些好玩的东西? 话题一开,孩子们的言语瞬间颠覆了我对人民币的认知。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在我眼里人民币的价值就是等量交换,就是一种流通的货币。没想到,人民币背后还有这么多好玩的东西。 有一个孩子说,他刷抖音的时候,有说到一个专门说人民币的视频。他知道了每一种人民币背后都是一个景区,或者是一个特别的地方的图案。比如有布达拉宫,有桂林山水,有人民大会堂,有瞿塘峡的夔门。 有一个孩子说,拿放大镜去看人民币,可以发现很多好玩的东西,比如年份下面,有一串不断重复的人民币。还有一串不断重复的人民币的首字母。字母后面还有加上数字,几元就加上几。 还有一个孩子说,他听表哥说过,50元人民币藏着西游记4个人物的脸谱。非常的神奇。 听了这几个孩子的描述,有一些孩子马上表示,回去也要拿放大镜去看一看,去研究研究,人民币里还有哪些秘密。还要用放大镜去看一看各种微小的东西,学会仔细观察。 这些畅谈,丰富了人民币给我们的印象。不仔细去研究,你根本不知道人民币背后还有这么多秘密。 听到这些畅谈。我忽然想到刚刚发布的新课标。刚刚发布的新课标,特别提到了跨学科的教学。作为共识度比较高的人民币,如果拿来作为一个对象,让学生进行研究,除了前面这些孩子们聊到的一些背后的秘密,一些藏在微观里的东西,应该还有更多的发现与创新。 作为学科的教学,如果要指向数学科,肯定少不了算算账,买买东西。但适当的关注一些微观里的东西,其实也是能跟数学挂上边的。你把人民币首尾相接,就能发现那些对称的图形,或者是吻合的无缝链接的图案。你会发现,手中这张看似简单的人民币,背后居然有这么多值得去探究的东西。 人是否也是如此?有时你觉得很简单,但用心地去了解,就有很多特别的东西。说到这,你是否又发现了人民币的又一价值——给人启发或思品教育? 今天因为作业的驱动,漫谈了人民币,感受到人民币别样的价值。很多东西,只要你用心的去研究,他真的不只是拥有他本来的价值。还拥有很多我们看不见的,或者平时没有注意到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