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看透”老板画饼的人,现在怎么样了?


电影《小森林》剧照

01 画饼的人和看画饼的人

最早知道画饼这个词,是在“画饼充饥”的故事里。一直以来都把它当作寓言故事,直到工作以后,才发现原来网上已经如此盛行这个词,早已把它作为一种评判老板的标准之一。

以前我很讨厌有人一听到老板给员工描绘未来愿景,就用“画饼”一词去概括的行为。这种评价,就好像“渣男”一样,既是词穷的表现,也是懒惰的表现。

很多人已经懒惰到不愿意去多面观察一个老板;但凡碰到一个场景,老板在想尽办法为员工鼓舞士气,设计一些激励措施来刺激员工努力工作,就会贴上“画饼”的标签。

现在我感觉,之前的看法,有失偏颇。

画饼这个词如今之所以蔓延得如此迅速,大约与一些不愿意兑现诺言的中小企业老板、一些依靠口头承诺而不是制度来管理公司的领导大有关系。

尽管大家如此厌恶老板给自己画饼,表面看起来好像是这些老板并不具备真实能力带领公司闯出一片天、或者已经闯出一片天了却不肯兑现事先的诺言而损坏了自己的名誉,实际上也暴露出了这些大声呐喊厌恶老板画饼的“打工者”们的潜在问题。

有一位95后在网上表露心声:表示自己已经看透了公司的规则,老板画饼根本没有用,现在已经丧失了努力工作的动力了。

类似于这样的年轻人,我估计大有人在。对于这个现象,我想应当一分为二看。

“画饼”仿佛是老板天生就会的一项技能。而“饼”的作用,和员工的年龄我认为并无关系。

原先可能在大家的认知里,会以为70后80后都吃老板画的饼,其实不然:是因为老板画的饼,和这几代人的需求,正好契合了。换言之,老板画的饼,很精准。

老板画饼,无非是以后你能升职加薪,再次一点,保障一份稳定的工作,公司发财大家一起跟着奔小康。

改革开放以后,大家都想走出贫穷,尤其是农村里出来的,都分外珍惜赚钱的机会,自然希望和老板一起努力干。所以在那个时候老板画的“饼”和员工的目标,契合度很高。

而现在的90后、95后们,也想赚钱,但是赚钱的重要性不如前几代那么迫切,对于没钱的恐惧感,他们很少体验过。他们除了想要赚钱,更想要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有自由、然后顺便还有钱。

然而很多老板画的饼,还停留在以前的水平,无法接触到年轻人的内心所向,于是效果大打折扣。

我之所以说这个问题要一分为二看,一部分问题是在于老板。老板除了要提高画饼的水平,画到年轻人心坎里去,最重要的是信守诺言。

人们对失信的人是有厌恶情绪的。这种厌恶情绪一旦产生,主观上就会认为这件事情是有害的,老板你给我画饼不就是想剥削我吗?是不是你没人了所以才想画个饼留住我?……诸如此类的念头就会出现。

另一面的问题是在于“看透了”画饼这个行为的人们。这些人或许觉得自己很厉害,一看身边久经沙场的老油条们都被老板忽悠得团团转,自己却能够站在一旁对老板的伎俩一清二楚,在网上大肆吐槽:我可把你们看得透透的。

但实际上问题在哪里呢?这些“看透一切”的人,或许本身就没有想清楚自己的“梦想”,说近一点,职业目标。所以会用置身事外的态度去观察公司的规章制度和老板的画饼表演。

以为自己看得很通透,实际上并不是老板画的饼不具有诱惑力,而是因为自己没有坚定的目标,失去了工作的动力。但是为了给自己建设一个良好的社会形象,包装了这样的语言来安慰自己。

02 辨别老板是画饼,还是在栽培自己

尤其是是经验尚浅的年轻人们,害怕老板画饼的另一个原因,是不确定这是真的看中了自己想要好好栽培,还是说仅仅是忽悠。

“西洋赶驴子的人,每逢驴子不肯走,鞭子没有用,就把一串胡萝卜挂在驴子眼睛之前,唇吻之上。这笨驴子以为走前一步,萝卜就能到嘴,于是一步再一步继续往前,嘴愈要咬,脚愈会赶,不知不觉中又走了一站。那时候它是否吃得到这串萝卜得看驴夫的高兴。一切机关里,上司驾驭下属,全用这种技巧。”

钱锺书在《围城》里这样写道。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便是,赶驴子的人用的是货真价实的胡萝卜勾起了驴子奋斗之心。无论最后驴子走到了目的地,主人是否真愿意给它这根胡萝卜,起码最开始驴子看到的是真实的。

那么在现实的职场里,经验尚浅的人如何判断老板给的这根胡萝卜真实与否呢?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看老板的付出程度。

空落落画饼的老板,并不愿意有实质上的资源或者金钱给到员工们。演讲是代价最低的一种方式。加薪、升职、送出去培训学习,无一例外需要消耗很多资源,这是实打实地栽培。

另外有一种常常令人迷惑的就是“挑战性任务”。老板常常和你说,我这是在锻炼你,你把这些事情都做漂亮了,能力才会真正有所提升,这样才能够升职加薪。

的确,富有挑战性的工作任务是最能够锻炼人的。经验尚浅的新人碰到迷惑也是再正常不过:这到底是在锻炼我,还是拿任务在压榨我?

可惜这世上这么多工种,我实在没有办法讲出每一种工作可能存在的挑战性任务是什么。但是有一个鉴别的办法很简单,看任务本身。

单纯的任务压榨,通常是不需要费太多脑子的。

做好这些工作,最需要的是自己时间的付出,较为简单的重复性工作占比会比较高,不太需要其他能力,诸如资源调配或者创新思想。

伴随着检验老板的付出,需要再观察,这些“饼”最后落到了哪些人手上。是老板的近亲、族人,还是同为董事会的员工。有没有普通人从一线做上来拿到了这张“饼”的?

画饼的行为大多出现在还在起步阶段的公司。现在阿里巴巴每新设立一个新的业务单元,告诉员工做得好上市大家都可以实现财富自由,这个饼是有很多人信的。信的根据当然就是最开始阿里巴巴的公司们发展起来,马爸爸兑现了诺言。

其他小微企业的老板们如若同样也在用类似的饼画给员工们,不妨打听打听这位老板曾经有没有什么“小饼”兑现过。是孤零零的个案,还是不同员工只要达到要求都最后有相应的回报。有时候看制度是行不通的。

因为小微公司,制度最开始,是不健全的,是会每年迭代的。今年这么写,明年又换成那样。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唯有身边切实可见的、与老板并无近亲关系的人获得了回报,才具有可信度。

03 知识点来了:饼的逻辑层次

当一个人在关注老板是否画饼,以看戏的视角在观察这一切表演时,反映出的一个现状是,这个人大概率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无法在一个目标中沉浸进去。这种现状会带来的结果就是,迷失方向,迟早有一天会降临。

在教练技术领域有一张逻辑层次图,可以用来反观自己是否有追求的目标,这个目标目前是处在哪个层次。然后,再来比对老板描绘的饼(假设这个饼是真实可兑现的)处在哪个层次,与自己是否可以衔接得上。

逻辑层次

譬如说,同样是想要赚钱的两个人,一个人是赚钱为了养家,他想成为一个对家庭负责的好丈夫、好爸爸,这个时候钱是一种很重要的中间媒介,有钱才可以做很多事情,才能实现这个更高的追求:成为好丈夫和好爸爸。

而另外一个人,赚钱是为了获得最终的财务自由,不工作,自由自在生活。那么这个人处在更深一层的追求就是对生活自由的向往,那是他的愿景,甚至于他不在意到底自己身为何人了,不在意世俗意义下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这样的两个人,如果面前站着两个老板,一个老板给的钱多,但是工作时间长;另一个老板给的钱稍少,但是自由时间相对较多。那么注重家庭责任感的这个人就大概率会选择前一个老板,注重生活自由的人,会选择后一个老板。

如果不清楚这两个人追求金钱的背后的逻辑,这两个老板可能就会很不解,我愿意给你很多钱,我画的饼我自己都被折服了,你为什么不选择跟着我?

好多年以前,看李开复写的《世界因你不同》时,里面的一个场景我现在都还记得。当时Google的一个高管邀请李开复加入公司,一开始李没同意。后来这位高管问了李:你想不想加入我们一起改变世界?这句话诱惑力极大,打开了李想要通过技术改变世界的大门,李最终加入了谷歌。

这句话难道不是饼吗?当然是啊。不是只有钱才是饼,任何一个目标,只要能够戳中对方的内心深处,或许需要花费大半辈子、甚至终其一生都难以实现的目标,都可以称为饼。

但是日常中最常见的,是对最底下一层,也就是环境的追求。比如会去在意团队平均年龄是几岁,是否可以准时下班,有没有免费的早餐下午茶,租房补贴能不能提供……这些条件当然很重要,只不过在判断自己的职业选择时,如果把这些条件作为最主要的筛选依据的话,总有一天会发现,朋友的公司的条件远比自己的要好,这个时候,走还是不走?

一个人在知道自己顶层目标是什么的时候,对现状的“不满”的忍耐力和持久性会比较高,甚至或许那些在别人眼里是不满因素,在自己眼里根本就不会注意到。只有当他评估这条路如果继续走下去,可能会与自己的目标错位严重时,才会选择换个环境。

并且他在评估一个老板画的饼时,也会去预判,在通往实现这个饼的路上,能不能顺带着也实现自己的目标。如果能,反正都要工作,在这儿干又何尝不可?如果不能,这个饼诱惑力再大,也终究是与自己的期望错位了。

所以,

别等老板了,抽个空给自己画个饼吧,有饼在手,日子无忧。

你可能感兴趣的:(那些“看透”老板画饼的人,现在怎么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