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说三国11 | 三只猛虎争帅,才华、关系、忠诚都靠不住
曹操为了选定南征的主帅,思考了好几天。曹仁、曹洪、于禁三人是各个派系力主推荐的主要人选。带兵打仗,武功战绩,三人各有千秋。
曹丕因为比较热爱习武,平时一直很注意结交军武将领,因此推荐关系密切的曹仁。
曹仁在曹操平定河北以后,曾跟随曹操一起合围壶关。由于遇到顽强抵抗,当时曹操就下令:“城池攻陷之后,将敌军全部活埋。”结果接连几个月都攻打不下来。
望着愁眉不展的曹操,曹仁建议说:“围城或者攻城,都必须给敌军明确宣示预留的活路在哪里,这是为了替他们开辟一条生路。如今主公向敌军宣告说城陷了必死无疑,那敌人势必将铁了心坚持死守,反正一样是死。而且这个城池非常坚固,粮草充足,如果我们继续攻取,肯定士卒们非常疲劳、伤亡不断增加;要围,则肯定要延续很长时间。这样驻军在坚固的城池之下,用强攻或死围的办法用兵,不是最佳之策。”
曹操听从了他的建议,果然壶关立刻投降。事后,曹操根据曹仁所立的前后军功,推举封为都亭侯。
曹洪是曹操的堂弟,为曹植、蒋干一派所推荐。
在曹操与董卓的作战中,有一次曹军被董卓的部将徐荣打败,曹操也失去了座下战马。眼看着徐荣快要追到,曹洪却突然赶到,连忙跳下马,催促曹操换上他的战马立刻逃跑。曹操却不肯。曹洪说:“天下可以没有我曹洪,但不能没有兄长啊!” 曹操没办法,只得换马逃走,逃过了一次厄难。曹洪自己则步行到汴河,找到一只船,又找到曹操,两人一起渡过汴河,逃回到谯县。
后来曹洪又多次随军征伐,在征讨黄巾军、吕布、袁绍的作战中,都立过功劳。在奉命带兵往洛阳迎接汉天子迁都来许昌时,曹洪被拜为谏议大夫。曹洪带领的大军主要为青州军,是曹操在兖州与黄巾军作战时收编的精锐队伍,人数众多,战斗力比较强。
曹操也非常宽容他们,因此纪律性太差,有恃无恐,经常抢劫,曹洪不但不加管教却时常纵容部从。曹丕曾经给他写信劝诫说:“做将领的人要奉公守法,难道不应该像征南将军曹仁那样克己奉公吗?”这封信引得曹洪很不服气,与曹丕的关系非常不和睦。而且,曹洪为人很吝啬,每次有其他将官向他借锦帛或财物,他总是推辞;而曹植因为从来视金钱如粪土,每次都主动将赏赐的财物转赠给曹洪,让他转借给所求之人。
这使得曹洪对曹植深怀感恩之情,两人的感情一天比一天亲近。
曹操心里其实最看好的人选是于禁,因为于禁治军严明、管理有方,历次作战中缴获贼众的财物等战利品,自己和部下从来没有侵吞过任何东西。
于禁本来在将军王朗手下担任都伯一职,被王朗推荐而得到曹操重用。曹操征讨张绣时在淯水失利, 大军溃败逃散, 唯独于禁所带领的部队临危不乱, 整齐有序地且战且退,即使有死伤的士兵大家也不相离弃。
等到追兵渐渐退却了,形势稍微舒缓了,于禁就慢慢整理好队伍的行进秩序,打着鼓返回大营。还没走到曹军的营地,路上看见有十几个人被抢劫一空,赤裸着身体行走。
于禁问他们原因,他们回答:“是青州兵抢劫的。”于禁听了这话,不禁大怒,对部从说:“青州兵是属于曹公的部队,还是做贼的部队?!”于是率领部从追讨抢劫的部队。
青州兵逃走后向曹操恶人先告状。于禁见张绣的部队马上又要杀到了,就先建立营垒,没有时间去见曹操解释。
有幕僚劝于禁说:“青州兵已经先告状了,你还是赶快去曹公那里申辩吧。”于禁答道:“现在贼兵在后面,很快就会追击到这里,如果不先做准备,怎么迎击敌人?而且曹公耳聪目明,自会判断,何必去申辩?”
等扎下营寨后他才去见曹操。曹操问他怎么不先来解释。于禁答:“分辨是非的事小,迎敌退敌的事大。”曹操内心也清楚,在兵败如山倒的复杂局面中如果不能有效地控制青州兵,不但会引起当地豪强、士族和百姓的不满,而且很容易酿成兵变,而于禁却替他成功地化解了这场潜在的危机。
这种坚毅沉稳的大将风度使曹操忍不住大加赞赏:“淯水之难,是我面临的一次危机。于将军面临危急乱象而能够整肃自己的队伍整齐有序,继续讨伐暴虐、坚守营垒,具有不可撼动的气节。自古以来的名将,有哪些能超过将军呢?!”而以后的多次战役,一些将领的部从仍然有很多参与了抢劫,唯独于禁的部从受到他的高压压制和严厉管教,从来不敢参与。曹操因此推荐加封他为益寿亭侯。
经过多方面考虑,曹操认为曹丕、贾诩一派的势力已经稍显过大,不利于平衡,应该扶持曹植、蒋干他们一把;而于禁是个有胸怀的人,不会计较封不封帅。为了平衡各方的势力,最后曹操命令张辽为前锋、曹洪为都督、程昱为参军,统领五万前军浩浩荡荡南下;自己亲自带荀彧、荀攸、蒋干、曹仁、于禁、夏侯惇、许褚等文武众臣统领十万大军随行,对外号称八十万大军。
——自肖永革《三国绝对很邪乎》,配图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