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概述
目录
系列文章目录
前言
1.1 Internet
1.2 互联网的工作原理及互联网+
1.3 计算机网络
1.4 互联网的组成
1.4.1 边缘部分
1.4.2 核心部分
1.5 计算机网络的类别
1.5.1 按网络的作用范围
1.5.2 按照网络的使用者
1.5.3 用来把用户接入到互联网的网络
1.5.4 其他分类
1.6 计算机网络的性能
1.6.1 速率
1.6.2 带宽
1.6.3 吞吐量
1.6.4 时延
1.6.5 时延带宽积
1.6.6 往返时间RTT
1.6.7 利用率
1.6.8 非性能特征
1.7 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
总结
1.8 本章重要概念
最后的话
Internet译名有两种:
对于仅在局部范围互连起来的计算机网络,只能称为互连网(也就是internet或internetwork),而不是互联网。
internet(互连网):通用名词,泛指多个计算机网络互连而成的计算机网络。在这些网络之间的通信协议(即通信规则)可以任意选择,不一定使用TCP/IP协议。
Internet(互联网,或因特网):专用名词,指当前全球最大的、开放的、由众多网络互相连接而成的特定的互连网,它采用TCP/IP协议族作为通信的规则,且其前身是美国的ARPANET。
互联网的三个发展阶段:
在研究出ISP后,为了更快地转发分组,和更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人们研究出了IXP(Internet Exchange Point 互联网交换点)。IXP的主要作用就是允许两个计算机网络直接相连并交换分组,而不需要再通过第三个网络来转发分组。
图1.1.1 基于ISP的多层结构的互联网的概念示意图
例如,在图1.1.1中右方的两个地区ISP通过一个IXP连接起来了。这样主机A和主机B交换分组时,就就不必再经过最上层的主干ISP,二手直接在两个地区ISP之间用高速链路对等地交换分组。
互联网之所以能向用户提供许多服务,就是因为互联网具有两个重要的基本特点:连通性(connectivity)和共享。
“互联网+”的意思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也就是可以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和互联网平台来创造新的发展生态。
计算机网络:由若干结点(node)和连接这些结点的链路(link)组成。结点可以是计算机、集线器、交换机或路由器等。
计算机网络之间还可以通过路由器互连起来,这就构成了一个覆盖范围更大的计算机网络。这样的计算机网络就称为互连网,因此互连网是“网络的网络(network of network)”
习惯上,与计算机网络相连的计算机常常称为主机(host)。
也就是:计算机网络把许多计算机连接在一起,而互连网吧许多网络通过路由器连接在一起,与计算机网络相连的计算机常称为主机。
从互联网的工作方式看,可以划分为两大块:
处在互联网边缘的部分就是连接在互联网上的所有主机。这些主机又称为端系统(end system)。
端系统有小有大,小到普通个人电脑和具有上网功能的智能手机,甚至是一个很小的网络摄像头,大到一台昂贵的大型计算机。端系统的拥有这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单位,或者某个ISP(ISP不仅仅向端系统提供服务,也可以拥有端系统)。
边缘部分利用核心部分所提供的服务,使众多主机之间能够互相通信并交换或共享信息。
“主机A和主机B进行通信” —> “运行在主机A上的某个程序和运行在主机B上的另一个程序进行通信” —> “主机A的某个进程和主机B上的另一个进程进行通信”
这种比较严密的说法通常可以简称为“计算机之间通信”。
明确以上概念后,再继续往下看。
在网络边缘的端系统之间的通信方式通常可以划分为两大类:
浏览器-服务器方式(B/S方式即Browser/Server方式)是C/S方式的一种特例。
客户(client)和服务器(server)都是指通信中所涉及的两个应用进程。客户-服务器方式所描述的是进程之间服务和被服务的关系。
主要特征:客户是服务请求方,服务器是服务提供方。他们的共同点是都要使用网络核心部分所提供的服务。
对等连接方式是指两台主机在通信时并不区分哪一个是服务请求方哪一个是服务提供方。只要两台主机都运行了对等连接软件(P2P软件),它们就可以进行平等的对等连接通信,此时双方都可以下载双方的共享文档。
计算机网络核心部分是互联网中最复杂的部分,它要向边缘部分中的大量主机提供连通性,使边缘部分中的任何一台主机都能像其他主机通信。
在计算机网络核心部分起特殊作用的是路由器(router),它是一种专用计算机但不叫做计算机。路由器是实现分组交换(packet switching)的关键构件,其任务是转发收到的分组。
在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过程中有三种交换方式:
当使用电路交换来传送计算机数据时,其线路的传输效率往往很低,且不能保证数据无差错。但它的时延是最小的。
报文(message):要发送的整块数据。
首部(header):由必要的控制信息组成。包含了诸如目的地址和源地址等重要控制信息。
分组(packet):首部+数据段。
分组又称为“包”,分组的首部又称“包头”。
分组是互联网中传送的数据单元。
为了提高分组交换的可靠性,互联网的核心部分常采用网状拓扑结构,使得当发生网络拥塞或少数结点、链路出现故障hi,路由器可灵活地改变转发路由(路由选择协议 protocol)而不致引起通信的中断或全网的瘫痪。
分组交换的优点有:高效、灵活、迅速、可靠。
分组交换的问题有:分组在各路由器存储转发时排队造成一定的时延(delay)和个分组必须携带的控制信息造成的一定的开销(overhead)。
以下是三种交换方式在数据传送阶段的主要特点:
图1.4.1 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分组交换的比较,P1~P4表示四个分组
电路交换——整个报文的比特流连续地从源点直达终点,好像在一个管道中传送。
报文交换——整个报文先传送到相邻结点,全部存储下来后查找转发表,转发到下一个结点。
分组交换——单个分组(这只是整个报文的一部分)传送到相邻结点,存储下来后查到转发表,转发到下一个结点。
计算机网络有多种类别,在不同范围的分类方式不同。
这种网络就是接入网AN(Access Network),它又称为本地接入网或居民接入网。这是一类比较特殊的计算机网络。由于从用户家中接入到互联网可以使用的技术有许多种,因此就出现了可以使用多种接入网技术连接到互联网的情况。接入网本身既不属于互联网的核心部分,也不属于互联网的边缘部分。接入网是从某个用户端系统到互联网中的第一个路由器(也称为边缘路由器)之间的一种网络。从覆盖的范围看,很多接入网还属于局域网。从作用上看,接入网只是起到让用户能够与互联网连接的“桥梁”作用。
是否采用分组存储转发与路由选择机制是点对点与广播室的重要区别。
计算机网络的性能一般是指它的几个重要的性能指标。但除了这些重要的性能指标外,还有一些非性能特征(non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s)也对计算机网络的性能有很大的影响。
计算机的性能指标从不同的方面来度量计算机网络的性能,有七个常用的性能指标
网络技术中的速率指的是数据的传送速率,它也称为数据率(data rate)或比特率(bit rate)。速率是计算机网络中最重要的一个性能指标。速率的单位是bit/s (比特每秒)(或bls,有时也写为 bps,即 bit per second)。
要注意的是,当提到网络的速率时,往往指的是额定速率或标称速率,而并非网络实际上运行的速率。
“带宽”(bandwidth)有以下两种不同的意义:
在“带宽”的上述两种表述中,前者为频域称谓,而后者为时域称谓,其本质是相同的。也就是说,一条通信链路的“带宽”越宽,其所能传输的“最高数据率”也越高。
吞吐量(throughput)表示在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个网络(或信道、接口)的实际的数据量。吞吐量更经常地用于对现实世界中的网络的一种测量,以便知道实际上到底有多少数据量能够通过网络。吞吐量受网络的带宽或网络的额定速率的限制。
时延(delay或latency)是指数据(一个报文或分组,甚至比特)从网络(或链路)的一端传送到另一端所需的时间。时延是个很重要的性能指标,它有时也称为延迟或迟延。
链路的时延带宽积又称为以比特为单位的链路长度。
往返时间RTT (Round-Trip Time)也是一个重要的性能指标。
利用率有信道利用率和网络利用率两种。信道利用率指出某信道有百分之几的时间是被利用的(有数据通过)。完全空闲的信道的利用率是零。网络利用率则是全网络的信道利用率的加权平均值。信道利用率并非越高越好。
(1)费用;
(2)质量;
(3)标准化;
(4)可靠性;
(5)可扩展性和可升级性;
(6)易于管理和维护。
网络协议(network protocol):为进行网络中的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
网络协议由一下三个要素组成:
体系结构(architecture):计算机网络的各层及其协议的集合。换种说法,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就是这个计算机网络及其构件所应完成的功能的精确定义[GREE82]。
图1.7.1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这里详细讲五层网络体系结构。
图1.7.1 五层相关信息
由于平台同步未成功,所以这个平台发布的晚了一些,最后我想问问这样的排版会不会不那么枯燥了?有没有一些建议可以给我啊?谢谢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