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选秀节目的VCR加油环节,你想到了什么?
是不是父母家人暖心鼓励,选手痛哭流涕,一家人其乐融融的画面?
但是现在,世道变了!
这些天,#创造营 父母内卷#强势地上了热搜,闯人的父母家人也开始了battle!
刘宇妈妈美声唱主题曲,张腾爸爸唱《鸿雁》,米卡妈妈唱《So sick》,张嘉元全家rap,任胤篷伯伯爷爷大提琴演奏,井胧姐姐唱跳应援……
是不是像极了家庭聚会被揪出来表演才艺的你?大型父母才艺展示内卷现场!
01
你“被内卷”了吗?
如今,“内卷”一词格外地火热,综艺、学校、职场……似乎哪哪都有内卷。
内卷本意是指人类社会在一个发展阶段达到某种确定的形式后,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的现象。现在大多指代非理性的内部竞争或“被自愿”竞争。
“内卷”最早的“出处”是几张名校学霸的图片,一经发出就刷爆了大学生们的朋友圈。
这几张内卷图片是这样的:有的人骑在自行车上看书,有的人宿舍床上铺满了一摞摞的书,有的人甚至边骑车边端着电脑写。
这些图片最早在清华北大的学霸之间流传。之后,“边骑车边看电脑”、“清华卷王”等热门词语登上热搜,相关的表情包也出现在了不少大学生的社交软件中。“内卷”一词也就此流行开来。
— 在干啥呀?学习吗?
— 没干啥,刷会视频。
我摘掉右耳的耳机,同时迅速划上后台应用管理,清除掉正在看的学习视频软件,打开预备在后台的短视频软件。这一套动作,熟练且迅速。
— 打游戏不?
— emmmm,那来吧,打一两把,现在三点,玩一会儿。
我伸了个懒腰,看了眼手机,七点多了。
— 不玩了不玩了,睡会吧。
— 哦哦,好。
唉,今天作业还没写,中午的学习视频还没看完,现在没一点状态,先睡会吧。
躺在床上,点开那个我们两都在用的单词背诵软件,发现他早已完成今日打卡,文章阅读也已有三篇。
后面突然伸出一个脑袋,不出意料,又是他。
— 哇,在学习呀,太猛了,你太厉害了,赶紧好好学,我上课没听,等会给我讲讲。
— 这,这是待会就要交的作业呀,你不写吗?
— 我去,那你赶紧写,我不会,待会借我抄抄就行。
— 这,我也不会呀,上课没听太明白,现在才看书呢。
— 没事,你加油,我相信你。
说完他就去了他的座位,打开视频软件刷视频,音量不大不小,我听的刚刚清楚。
在百度的帮助下,终于磕磕绊绊算是完成了作业。打开作业提交页面,他的名字赫然在列。
这样的场景是不是很多宿舍的真实写照,总有人在你看得到或是看不到的地方不要命地努力着,还想给你啥也不会,随便学学的错觉,另你放松懈怠,好让自己扶摇直上。
大学里的内卷早已成为普遍现象,“绩点为王”是常态。
老师布置个3000字的论文有人写了上万。
为了给老师留下印象,提前一天去教室里站前排。
选课时,给分低的老师被避之不及。
15分钟的课堂展示,能做出近百张PPT。
考试周,图书馆开门前的门口排起了春运般的长队。
……
说到底,当代大学生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不断增长的保研需求与保研比例固定不变之间的矛盾。
一旦有刷好感的机会,大学生们就活跃起来,
如果有10%的平时分,大学生们就趋之若鹜;
有20%的作业分,他们就刷夜爆肝;
有30%的论文分,他们就不怕猝死;
有50%得分高的概率,他们就敢冒着选不上课的风险删掉预置课程;
有100%的高绩点,他们就互相提防勾心斗角。
02
“内卷”,是无效消耗还是竞争动力?
但是,这样的“内卷”,到底有没有意义呢?
比如说,任课老师对某篇论文作业的字数要求是3000字左右即可,但是不少人为了获得更好的成绩,都选择写到5000到8000字,甚至更多。
到最后,几乎每个人的作业都大大超出了老师的要求,而各分数段的学生比例是固定不变的。这也就意味着,就论文作业来说,字数远超要求和刚好达标的结果是类似的。
大家普遍付出了更多的努力,而每个人最终得到的收益却和没有努力之前没有什么区别。
客家谚语把这种现象叫做“裤裆里面打拳”,大家争来争去,累死累活,不管你再努力,付出再多,利益总量不会增加,还是这么一点点。
内卷的原因,我认为最根本的是因为资源总量固定了,而每个人却拼命想争取更多的资源。简单来说,就是只有一块蛋糕,而每个人都想分得更多,都花费数倍的努力去争夺。
于是,以前拿着塑料小刀就可以分一块的蛋糕,现在要拿电锯去争,而且你不争就会饿肚子。最终,每个人付出的努力越来越多,而分到的蛋糕却没有什么变化。
于结果来看,似乎一切并没有什么变化,每个人分得的和内卷前相差不大。
但是于过程来看,如果你只是为了最后的结果盲目竞争,那么你很可能看起来忙忙碌碌,学得很刻苦认真,但是好像并没有实现太大的突破,并没有提高太多。
如果你注重过程中的学习,积累,那么在一次次的竞争过程中,你的能力也会在其中潜移默化地提升。
内卷是否有意义,就在你的一念之间。
03
“内卷”的出路在哪里?
内卷的出路无非两种,跟着卷或是跳出去。
若是进入内卷这个闭环,那我们首先得知道,要往哪个方向卷。
现在内卷更多地表达一种消耗精力的死循环。我们要有意识去思考,不要让自己进入这个陀螺式的死循环中。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一项调查显示,近42%在校生对于未来没有清晰的生涯规划,所以这些人只是为了卷而卷,被内卷的潮流裹挟着前进,最终也只会陷入每天忙忙碌碌却没有成果的迷茫当中。
不妨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跳出自己认为的高度一体化的竞争,静下心来向内分析自己,再向外分析整体竞争环境,结合大势锻炼和发展自己。
我们自己需要想明白“我希望成为怎样的人”,“我的未来规划是什么样的”,然后朝着自己预设的方向前进,专注于自己眼前的事。
想要保研就全身心学习,做项目,搞研究。想要直接工作就多去实习,没必要把太多时间花费在学校的琐事上。
其次,就是跳出去。既然卷不过精英,那就把蛋糕做大,甚至去发现新的蛋糕。
和智商还有自律能力都爆表的卷王们相比,我们有一个优势——还未陷入和他们一样的囚徒困境。他们把自己的大部分时间用来相互竞争,用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反而失去了闲暇来思考。
就像马云曾说,他不相信弯道超车,基本上是十超九翻,而且前面那个人也不会让你超。这种时候,应该换道超车。
在当今社会,蓝海并非没有,只是大部分的眼睛都盯着那些红海,试图从中杀出。
当摆在我们面前的是有限的资源,那么不妨跳出舒适圈,像一个“拓荒者”去开拓未知的资源。
鲁迅有一段话,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
人生很长,只要你不停下脚步,就不会是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