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小聚

图片发自App

那天48小时电影节课程后,MAARTEN提议大家周末也就是今天下午聚在一起拍个小短片。

很多人站出来响应,报名,最后选了九个人。刚开始大家表现得很积极,对这次活动十分期待。临近的时候有人说原定的这个周六变成工作日因此来不了了。又有一个人因为家庭原因取消了。剩下七个人。

到了今天早上,上戏的那个朋友说跟她的一个项目冲突,来不了了。

最后来了四个人,有两个甚至招呼也没打,直接就没再出现。四个人里两个美国人,一个荷兰人,和我。

看起来在约定一个什么事情时,欧美人更注重守约,而中国人总是更随意。有时候我在约别人做一个事情时,如果是约的欧美人,我通常不用担心他们会失约或提前取消,就像我并不担心每天都会地震那样。但当我约的是一个中国同胞时,我却总是有这样的顾虑。

前几天和吉去沙宣当发模。从报名那一刻开始,我总在担心她突然说有事去不了了,那会影响我在沙宣的信用值,所以我反复地叮嘱她报了名就一定要去。最后她大概都被我说得腻烦了。

我的这种顾虑并不是自己神经质臆想出来的。以前有个关系很好的女同事,我结婚前答应周末陪我去看婚纱。我每次周一约她她都说可以,一到周五便有各种不能去的理由,连续好几周也没能把她约出来。后来她打电话我就再不理了,发短信也不回。她在QQ上留言问我怎么了。我便连她QQ 也删了。

在她看来也许我有点不可理喻,但是我向来把约定的事看得很重。如果是答应了,那就一定要做,除非真的是有十分特殊的原因。

以前看过一个国外的电视节目,分析不同肤色的人是否有不同的诚信程度。那个节目是这样的。参加节目的是白人和黑人。选手们面临各种各样关于诚信、善良等方面的考验和观察。比如,组织者在后台安放一个录音设备,看看他们在背后是怎样议论评委的。结果白人几乎没有人当面说评论好背面骂评委,而黑人几乎都是当面不做声而背后骂评委。又有一次让选手一个个地从一个小门进一栋大楼。正当他们走到门边时,远远地有个人托着一只装满酒杯的盘子走过来也要进去。白人无一例外会抢先一步帮那个人把门打开,黑人则普遍地表现得漠不关心,有的顾自开了门进去不管后面那个,有的甚至还等着端托盘的帮他们开门。

经过一系列的测验后那个节目得出结论说肤色较深的人种更可能会有诚信问题,而且不太乐于助人。

虽然我觉得从少数几个人就推断出这样一个结论来未免显得有点草率且有人种歧视的嫌疑,但抛开那个节目不说,在现实生活中,以我自己的亲身经历,我确实觉得欧美人在诚信和守约上更可靠些。不过我认为这是教育的原因,并不觉得这跟肤色有什么关系。换言之,如果是一个白色人种从小生在贫穷落后的国家,那么他/她未必就比一个从小生在欧美富人家庭的有色人种更诚信守约。

蒙田在提到教育时特别谈到“判断力“的重要性,他认为学死知识是没有用的,一个人最终要有自己的判断,即所谓的学以致用。这样知识才是自己的,否则便只能算作填充物。

现在这个社会越来越没有国与国或城与城的界限,尤其在北上广这样的大城市,纷繁复杂的各类知识每天都在往我们眼里耳里灌。其实与其拿一些死知识去显摆自己的学问,不如在接触这个多样化的社会时学着用自己的眼睛和心去判断。好的我们就拿过来为己所用,不好的则摒弃了。这才不枉了这个时代赋予我们的便利。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次小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