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宁疗护志愿者学习第二阶第二周分享会

        8月27日,安宁疗护志愿者学习第二阶第二周的分享会照惯例进行,常鑫淼和高吉亚老师各自串讲15分钟左右,给大家留下大约半小时分享和讨论的时间。

        常鑫淼老师带领大家回顾了哀伤理论和哀伤反应,哀伤理论包括依恋学说和爱结学说,阐述了哀伤是由于依恋和爱的连接断掉而产生的情绪反应,哀伤反应包括生理反应和心理反应,生理反应是由自主神经系统控制的脏器的不适,是不能靠自己的精神和意志控制的一些生理活动,如胃肠不适、呼吸困难、乏力疲倦等等,比较特别的是虚幻感,哀伤引起的心理反应包括情绪反应、认知反应、行为反应。高吉亚老师讲述了哀伤的传统学说和新学说以及影响哀伤的因素等内容。她曾经养了一只猫,很小很小陪在身边,后来不得不送给别人,送出的前两三个月,她根本没法看关于猫的东西、猫的照片,完全就是逃避,她通过这段实际经历讲述了哀伤都存在阶段性。

        每次串讲之后的讨论,大家结合课件分享各自经历的一些事例,以及经过学习获得的心得体会,十分精彩总是让人特别期待。 

        情绪反应包括悲伤孤独无助思念等等,需要注意的是自责、愧疚和罪恶感,还有解脱感和轻松感,这种情况往往出现于慢性病患者,缠绵病榻很久,家属照顾病人也已很疲惫,所以当病人离世以后,家属可能会有解脱和轻松感,但随之而来的就是罪恶感,觉得对不起离去的亲人。常鑫淼老师讲了她护理的一个病例。爷爷是胃癌晚期患者,后期出现消化道出血的情况,伴随全身疼痛,晚上几乎没法睡觉只能坐着,常常和照顾他的妻子发脾气。奶奶满头白发年龄也不小了,照顾病人本来就非常疲倦,还要忍受爷爷发脾气,有时就和护理人员讲,他这么痛苦,离去也是解脱,对她自己也是解脱,所以爷爷去世后,奶奶就有一种轻松感、解脱感,但同时伴随着自责和愧疚感。这种情况,作为志愿者,既不能加重家属的愧疚感,也不可能尝试完全去除这种感觉,这也很不现实,这一系列情绪本身就是哀伤引起的正常情绪反应,最好的做法是理解和接受她的情绪和感受,帮助她经历和走过这种哀伤。

        还有一种情绪反应是愤怒,包括对离去的亲人、对自己的。有时病人离世的时候,一部分家属表现很不理性,有可能把愤怒的情绪发泄到医护人员身上,埋怨为什么医护人员没有把亲人的病治好,其实他也并不是要针对医护人员,这也是哀伤的一种情绪反应。麻木是哀伤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这样的人反而是一种高危人群,因为他的哀伤被压抑在心里,没有充分疏泄出来。

        鑫淼老师分享了一段她自己的情感经历,虽然不同于亲人离世的感觉,但学习了安宁疗护之后,再回忆和梳理这段经历,从痛不欲生到走出困境, 她理解了哀伤反应的传统学说把哀伤分为逃避阶段、面对实施阶段、瓦解、失望及认同阶段、重组阶段是非常科学的。

        婷婷老师分享了自己的一段工作经历。她护理的一位三十多岁的很年轻的患者,由于脑出血昏迷不醒,已经无法进食,需要插胃管靠营养液维持,但是病人的爱人就总是特别纠结吃饭的问题,老问医护人员能不能给他带点什么吃的,甚至好几次偷偷想给病人嘴巴里塞东西,护理人员有时就很烦她,很不能理解,因为她们不仅需要照顾病人,还要分心提防她给病人带来额外的危险。男士年轻,代偿能力很强,逐渐恢复以后,她们了解到女士在二十多岁时,父亲意外去世,因为之前没有好好照顾父亲饮食问题,死亡来得很突然,女士有遗憾未了,哀伤没有充分表达出来,被压抑在心底,当她的丈夫又面临生病无法进食, 她立刻回到父亲离世时的情境里,害怕遗憾的再次发生,所以出现了让人费解的行为。安宁缓和医疗告诉我们,只有被充分表达的爱才可以离开,其实哀伤也是一样的,只有被充分表达出来的哀伤才可以遗忘,才可以放手。

        杨树文老师分享了自己的父亲和婆婆去世的经历,父亲是肺心病患者,病了很久,去世的直接原因是颈椎错位导致呼吸骤停,几分钟就去世了,兄弟姊妹都特别孝顺,平时对父母尽心尽力付出。婆婆脑干梗死,类似于植物人,她和爱人尽到了陪伴的责任,老人在家里安详离世。所以对于两位老人的离开,他们心里虽有哀伤,但是没有愧疚和自责,逐渐能够接受现实,走出哀伤。经过家里两位老人的离世,她和丈夫相互约定,将来如果遇到特别危急的病况,不要那些插管或电击之类侵入性的急救。她更想说的是经过安宁疗护团队志愿者和医疗工作者的宣传科普,大家认知的改观,知识不断发展,更多的人包括新生代的年轻人也能慢慢正确面对和接纳死亡的存在,从善生到善终,死亡会越来越有尊严。

        高亚丽和孙思雨两位老师分享了几乎是同一种表现的例子。妈妈在失去年轻的女儿之后,出现一系列反常行为,并没有表现出悲伤,反而穿女儿的衣服,梳马尾辫,戴女儿的发卡,背女儿的书包,甚至说话都是女儿的语气,一位是不面对女儿的死亡,不接受女儿去世的事实,用自身一种反常行为证明女儿还在,是逃避现实和压抑哀伤的一种表现。而后一位是母亲在很长时间郁郁寡欢,不敢碰触女儿东西之后,经过老师心理辅导,开始穿女儿的衣服,背女儿的包,戴女儿发卡,通过这种方式走了出来。每个人走出哀伤的方式时间都是不一样的,因人因时而异,完整地经验哀伤而不压抑,才能真正走出哀伤。

        我们这边有一种不成文的习俗,夫妻有一方去世,另一方不送,我见过有一方去世,另一方从头到尾都躲避的例子,甚至连死者跟前都不去。可我父亲去世以后,我妈一直守在身边,出殡那一天,我们跪在灵前,79岁的母亲被人搀扶着走出来,看着母亲步履蹒跚远远走过来,我们心如刀绞,同时也满心敬重。我们把她抱到高凳子上,父亲躺在高高的棺材里,我妈最后深情凝视我爸、然后放声大哭,每想起这一幕,我们所有人除了哀伤和思念,逐渐是更多的欣慰,我妈充分表达了她的哀伤,送别到最后一刻,没有压抑,没有未了的心愿,正是因为这样,才能够逐渐走出哀伤,不留遗憾。

        一次又一次的学习和讨论,我们协和11组的心靠得越来越近,这是我们成为一个合格志愿者的土壤和基石。

        一起并肩,相约志愿,有时令自己心里也升起自豪感的生命历程。

你可能感兴趣的:(安宁疗护志愿者学习第二阶第二周分享会)